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很多地方的民風民俗

很多地方的民風民俗

我的家鄉在山西省陽泉市,我找了些我們這裏的民風民俗,以供參考。

地方文化

陽泉工人畫

1955年,我市首先崛起工人漫畫與中國畫。1971年,為了紀念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30周年,礦務局、鐵路、陽鋼、鋁礬土礦、市直17個單位,分別組織工人美術愛好者進行創作,評選出90件作品參加紀念“講話”發表360周年陽泉市工農兵美術攝影展覽,其中29件入選“山西省美術展覽”,18件入選“山西省寫生畫展覽”。1973年,市文化館的美術工作者又先後深入到二礦、四礦、山南水庫舉辦工人美術創作班,創作了反映礦工生活與供水工程的中國畫、版畫、連環畫、年畫及剪紙、寫生畫等作品439件,擇優舉辦了4次美術展覽。上述活動得到了省及全國的重視與好評。42件作品入選山西省中國畫展覽和慶祝建國24周年美術展覽。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陽泉工人畫選》。《山西日報》以整版發表了《贊陽泉煤礦工人的畫》的評論文章和作品選頁,全國美術創作經驗交流會特邀陽泉代表出席了會議。1974年1月,陽泉市委在二礦召開美術創作座談會,總結推廣了礦務局、二礦、四礦及市農機廠開展工人美術創作活動的經驗,進壹步推動了工人美術創作活動。市及主要局、礦相繼建立了工人美術創作領導組或工人美術組,工人創作隊伍迅速壯大。市直屬單位及礦務局、壹、二、三、四礦舉辦了6期工人美術創作班,參與創作的工人作者達127人,省美術創作組、省文化館及人民美術出版社的美術工作者先後深入到創作班協助輔導,***完成繪畫作品215件,除市級展出外,“山西省工人畫展覽”展出了110件。1974年10月,文化部舉辦了“上海、陽泉、旅大工人畫展覽”,陽泉工人畫入選33件46幅。北京展覽後,1975年1月至7月,先後赴南昌、桂林、長沙、西安、太原、沈陽等地巡回展出。陽泉工人畫的影響擴及全國,獲得廣泛的聲譽,並得到法、英、日等國際友人的好評。展覽期間,***接待觀眾149.2萬人。國家收藏陽泉工人畫18件35幅,國家出版社出版陽泉工人畫集5冊、選集6冊,連同單幅畫***計338件455幅次,省以上報刊、通訊社發表陽泉工人作品111幅次,評介文章125篇,制片廠和電視臺攝制陽泉工人畫的紀錄片1部、電視片2部。

陽泉評說

民間曲藝形式中朗誦類的壹種,有近百年歷史。起源於平定縣,發展在陽泉地區,是山西省主要的曲藝曲種。起初由民間藝人郗富根吸收當地迓鼓、秧歌中的道白和其它韻誦曲種的可取部分,將當地的趣聞編串成“哈哈笑”在街頭說唱,後命名為“陽泉評說”,搬上了舞臺。陽泉評說以說、學、逗、唱為主要藝術手段,其基本特點是方言韻白,長短句式,具有幽默風趣、瑯瑯上口、親切感人的藝術風格。表演上有單人、雙人和多人等形式,近年來還出現了化裝評說、評說小品、評說劇等不同形式,進壹步豐富了陽泉評說的藝術表現力。

迓 鼓

流行於陽泉地區的壹種民間藝術,***有兩種表演形式:歌舞說唱型與走陣型。根據其不同的表演形態,又分別稱為“文迓鼓”、“武迓鼓”。文迓鼓集說、唱、舞、打為壹體,說白為方言,合轍壓韻,詼諧幽默;歌唱為壹目壹曲,演唱時雖無伴奏,但節奏明快,極富特色;舞蹈手持彩扇、彩絹與打擊樂者以“圓場步”掏場為主,舞步輕盈流暢,舞姿優美;打擊樂由鑼、鼓、鑔演奏。服飾著彩衣褲。文迓鼓白天活躍於街頭巷尾,名曰“鬧元宵”,夜晚舞進人家庭院,名曰“攆虛耗”。武迓鼓起源於古代賽神上會等祭祀儀式。具有固定程式,即編列21人,分別持鼓、鈸、雲鑼、小鑔,邊奏邊舞,有固定的隊形名稱、曲牌以及敲擊法。

九曲黃河陣

流行於陽泉郊區楊樹溝、三泉壹帶元宵節期間的活動。陣的主體19米見方,361根木樁。樁與樁用繩子按壹定規律聯結成壹條縱橫曲折的通道。全陣分為9區,每區有壹處360度曲折。361根樁上各安放壹盞彩紙燈,中央柱頂端插黃旗,旗下安放八卦圖,圖下是鬥,四面上書“九曲黃河”。在距主體外圍壹米處的四面,由四個門與角柱組成以彩綢紮之。九曲黃河陣布局嚴謹,尉為壯觀。民間傳說,元宵節前後4日走黃河陣可除百病。

擡 閣

起源於舊迎神賽會,分8人擡、16人擡二種,用木桿紮架,架上樹壹鐵棍,將演員捆於鐵棍上。鐵棍上端折彎,穿入衣袖,似單臂平舉狀。棍端再豎壹根鐵棍,置壹演員於其上。整個構圖如壹人單臂舉起另壹人狀。擡起木架,邊走邊顛,口唱號子。現有將其裝置於卡車上的。此舞蹈形式在平定縣流傳甚廣。

背 閣

民間百戲形式之壹。以壹人背扛另壹人的“閣”類舞蹈。制法是:制壹鐵十字架形,下端制2個鐵托子,架在背者兩肩,用繩子固定。十字架上置壹男童或女童。

牛鬥虎

流傳於盂縣壹帶。相傳這種民間舞蹈是根據當地流傳的壹則民間傳說而起源。整個舞蹈由2人扮演牛,2人扮演虎,1人扮演人熊。表現虎在人熊挑唆下與牛鬥,而終被牛戰勝的故事。牛皮與虎皮均以布制成,披於演員身上表演。伴奏由大鼓、大鑼、大鑔演奏鑼鼓點“霸王戰”。具有濃郁的民間特色和鄉土氣息,成為元宵節之夜最受歡迎的節目。

故事火

民國初年,小橋鋪村賈錦義從河北獲鹿帶回壹種掃帚火,村人王德元等模仿改造,制作成了壹種設置重重機關,藥撚相互聯結,能表現故事情節的造型組合燈火,名曰故事火,逢年過節為村民燃放。燃放前,懸之於繩索、再系數條雲龍為嬉,點燃後,則噴珠吐艷,機關叠出,群象紛呈,煞是壯觀。其題材多為表現當地民間傳統的青龍捉妖精、雙頭蛇、四面怪、蜘蛛精等。從上世紀80年代末以來,該村故事火相繼出現了炮打坦克、轟炸機投彈、九蓮燈、鳳凰展翅、盼盼拜年等現代題材的佳作。多次參加縣城春節、元宵節群眾文化活動,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1991年,“平定故事火”獲山西省廣場藝術錄相大賽壹等獎。

馬尾猴

清道光年間(1821—1850),小橋鋪村來了壹位外地藝人,表演木雕動物傀儡戲。本村油匠高慶來面客傳藝。後經研琢、改造,漸成馬尾提線,紙模造型的提線懸傀儡。復經村中歷代改良,始成今日之提線馬尾猴木偶戲。其表演題材多為降妖捉驅邪避災的民間故事,人們稱表演為耍鰲山。此技藝至第三代傳人張治同、楊維義時,制作工藝日趨精巧,人們送其雅號馬尾猴。新中國建立初期,高寶慶等老藝人又制作了送公糧、水澆地、火箭上天等新節目,並伴以鑼鼓,使之更趨完善。上世紀80年代末以來,該村“馬尾猴”多次參加縣城春節、元宵節群眾文化活動,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

皇 綱

東回皇綱源於隋唐,是當時的壹種的運輸工具,主要用於皇家和朝庭官吏運送貴重物品和官府賑濟災民運送糧草及其它物品。綱分兩類,壹類是水綱、也就是船綱,劃綱;壹類是旱綱,也就是車綱、擡綱。後來用於民間的婚喪嫁娶,如石盒、擡盒之類。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它也演化成了大型的傳統民間藝術表演形式,深受廣大群眾的歡迎。這種根植黃土的民間藝術場面宏大,氣勢磅礴。其長蛇陣、二龍出水陣、九曲黃河陣變幻莫測,神奇自如近年來,東回皇綱多次參加市縣重大群眾文化活動,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

  • 上一篇: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舊樓裝電梯 探索備案制
  • 下一篇:怎樣理解客戶價值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