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如何從社會學角度看苗族傳統居住形態的變遷

如何從社會學角度看苗族傳統居住形態的變遷

苗寨村落文化變遷:傳統模板向現代模板的演變

文化變遷是指壹種文化由於內部的發展和外部接觸所引起的結構與功能,形式與內部的改變。在社會狀況背景之下,文化的適時變遷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壹個必要規律。著名社會學家威廉.奧格本曾在對文化變遷情況的研究中提出了“文化墮距”理論,該理論認為物質文化總是於非物質文化而發生變化。兩者是不同步的,這就是說任何文化都不是壹成不變的,是壹個動態的,演講過程。在研究苗寨村落文化的變遷方面,筆者認為可據傳統和現代兩種模板,尤其是從傳統模板向現代模板的演變層面進行研討。

(壹)苗寨村落文化的傳統模板

人是文化的創造者,同時也是文化的傳播者,無論是物質文化,還是精神文化式制度文化。據調查得知,苗寨這壹古老的村落,曾經在很長壹段時間內都經歷和經營著具有苗寨特色的傳統文化。並且這種傳統文化的縮影,在今天仍能找到很多。

1、苗寨傳統物質文化。物質文化是人們在適應和改造自然世界的過程中所創造來的,其主要目的是維持人類社會的基本需求和發展,在這裏,筆者按農業技術,衣食住行等方面,對傳統物質文化進行研討。

(1)傳統農業生產技術。苗寨自古以來就是典型的農耕村落,農業經濟是該村主要的經濟命脈,調查表明,尤是在改革開放以前,該村在農業生產技術方面,顯得相當落後,在那個年代,種田沒有肥料,但分了補給土地肥力,家家戶戶都去撿牛糞,甚至不惜去很遠的地方;在生產方面,靠力氣幹活,很多東西都用肩挑背扛,曾有壹句流行的話“過去栽苕肩挑擔,人倒肩松擔兩半……”可見農民的辛苦,並且即時的作物質量很差,農作物經不起風吹雨打,“那是真正靠天吃飯”被訪的吳書記這樣說,不僅這樣,當時人們的思想很保守,不懂得科學種植的重要性,曾經有位覃書記來這兒推廣矮桿糧技術,幾乎遭到了當時全村人的反對。正是這樣,那裏的人們都很難吃上壹頓像樣的飯菜。生產技術的極端落後,加劇了村莊的貧窮。

(2)傳統的居住文化。苗族的居住文化土家居住文化的影響,也可以追溯到“土司”時期,雖然當時的苗家房舍趕不上土家居屋的富麗堂皇,但也是備受人們關註的。苗寨世代都是壹個平凡的村莊,數百年來,沒有出過壹個達官貴人,因而居民住房都相差無已。總體而言,都是以木結構為主的,該村大多數有著半個世紀以上年代房屋都證明著這壹點。尤其是受漢族文化影響,苗家房屋也很註重建築方面的“選梁砍梁,豎梁及上梁”等方面,壹般而言,房屋的深木多以杉樹或桐木為主,因為這兩種樹易發芽,用吳書記的話說,就是肯“發兒”——即人丁興旺(可見這對生育文化也有著壹定的影響)。起房前壹天砍梁木,梁木只能往上倒,並且砍梁木的人應是主人的主要親戚,而且還有壹個講究,梁木上面不允許任何人跨過,梁木砍好之後,鋸掉兩端,每鋸壹端使掛上壹個紅色,然後再由兩個人擡上去,每端掛壹個紅包,壹色香煙,擡上中途不能停,如果路途較遠,則壹般選四個人去;當到達建屋地時,必須兩端同時放下,兩端同時開工,架到梁上去,然後由木匠講壹些奉承之類的話,然後再準備其他事宜。這是建築房方面的講究。當然,房屋的基本布局仍是以“堂屋為主要之開間並排住宅”。苗族住房和土家差不多,有的也有吊腳樓,不過當地人叫做吊樓子,壹般而言,當正房高,兩邊低時,則修吊樓子;若正房低,兩邊高,則修廂房。其房屋用途和土家族相差不大,都是吊腳樓上面壹層住人,下面餵養牲畜。以前,該村的房屋還有朝門方面的講究,壹個大院有壹***同大門叫大朝門,每戶的門叫小朝門。

(3)傳統的飲食文化。由於受落後生產技術的影響,生活水平自然不會高。苗寨以前的糧食,產量不足300斤/畝,苗寨本身就是壹個田少林多的地方,糧食的不足,加之人口的較多,自然很難達到生活上的幸福,被調查的張明德老人說“那時候吃洋芋不剝皮,糧食經常不足,所以就常吃坡上野菜,那時喉啊,要是吃上壹頓大米飯,簡直就是難上加難哦!”由於人的吃飯問題不能很好解決,所以當時也很少有人餵養牲蓄。

2、苗寨的傳統制度文化。

苗寨是壹個有著較長歷史的古老村莊,因而也有著較長制度文化歷史。族長制應該算得上是該村壹種較早的制度,當時規定,凡嫖賭者,由族長召集起來,任族長處置:頭頂水,用棒打。唯有違法人的舅可以擔保。獲保之後,違法人則在堂屋中,點上香蠟紙燭,跑於屋中,向屋內每個人作揖相求,求之保佑;對履教不改者,施行“打活埋”,在地上挖坑,違犯者自己跳下去,再由眾人埋上土,該村的楊老十便是壹例。接下來便是治何制度,在村裏治保委員會,每壹小組為治保隊。治保會為幫教組織,***產黨員點化幫教,用政治制度,毛澤東語錄等來衡量,不施行體罰。

3、苗寨的傳統精神文化。

調查表明,該村幾乎每家每戶都在堂屋的壁上設有神龕,上面記述了自己的家庭及來源等。並且,在楊姓“四字堂”的神龕上,會發現壹個特殊的符號“TT”,據村長楊占清解釋,這“四字堂”,相傳是楊家將中四郎楊忠保的後人,為了紀念楊忠保,後人更用這個符號來表示,其他的楊姓沒有;據書記吳官誌介紹,在改革開放前,該村曾有部分人信仰基督教,當然也有部分村民有白虎圖騰;另外,該村之前曾有壹座名為“天王廟”的廟宇,廟裏曾供奉著十八羅漢、觀音菩薩、木蓮菩薩等,該廟由集體集資建成,每年都舉行觀音會,除本村居民拜訪外,還有很多外來朝拜者。該廟於1959年被拆掉。

(二)苗寨村落文化的現代模板。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的發展必將推動整個社會的發展。苗寨,這樣壹個受傳統文化影響深遠的村落,在現代化的大潮之中,也已經或正在接受現代化的洗禮。

1、苗寨物質文化的現代模板。物質文化的發展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某壹區域經濟總體發展水平和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

(1)苗寨農業生產技術的現代化。調查表明,該村村民雖然在生產中仍然多采用傳統的農業工具來進行精耕細作的生產方式,但在現代化的推動和政府的引導下,起農業耕作技術發生了不小的變化,采用了先進的農業工具,引進了優質的高產作物,施用了日趨現代化的耕作技術。科學種田意識明顯增強,新工具(如育秧器)、優良品種、育秧薄膜、科學施肥等不斷推廣,使得種田效率提高,勞務省事省時;另外,部分農民還購買了微型農產品加工機器(如面粉機、豆芽機、粉碎機等),通過對農產品的加工來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最後,小型農業運輸交通工具的使用,也減輕了農民的勞動量。目前,該村擁有三輪車2輛,四輪車3輛,這些都利於農業現代化的發展。

  • 上一篇:廣州牙雕屬於哪兒的特產
  • 下一篇:怎樣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優良傳統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