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銀元的特點主要是聽聲音脆而洪亮,有音韻,互擊有余音產生,反之則偽;看其幣面顏色潤白,圖案自然清晰,色澤細膩豐富。當然真正細致鑒定的過程可歸納為四個方面:聽聲音、看外形、稱重量、定成色。
聽聲音。這是銀元鑒定的主要方法。凡成色高的銀元,聲音壹般較柔和悅耳。不足成色的銀元,因含銅量高,聲色嘶啞、短促而又渾濁。假銀元音長尖高或低悶。
聽聲音壹是靠“敲”,以左手拇指尖和中指尖輕輕捏住銀元的中心,用右手持另壹枚銀元敲擊其邊緣,聽其聲音進行鑒定,先把不正常的和可疑的銀元挑出來,再行鑒別。二是靠碰,用右手拿壹定數量(8至25枚左右)的銀元,向下45°斜滑至左手,聽其碰撞發出的聲音,並結合圖案、花紋來鑒定。
看外形。真幣采用壓力適度的沖壓,將銀幣冷壓成各種文字、圖案、花紋,其色澤光鮮自然,紋飾深淺適度,邊緣線條粗細均勻,間距也疏密壹致。人像、發絲、胡須、穗芒等細微之處清晰有度,毫不雜亂。
稱重量。壹般真銀元流通時間長短有異,磨損程度各異。但同壹品種、版別的銀幣,其質量不會相差1克。比如壹圓銀幣重量平均約26.5克,半圓重量平均約13.25克。成色為88%則定為真幣。
市場上發現的批量偽造銀元,主要采用銅鎳等合金鑄造而成,其特點各異:有的仿照民國三年“袁大頭”銀幣圖案,其顏色為白灰帶青色,無光澤,聲音尖短,類似其他私版;有的直徑比正常銀元小1毫米左右,重要的是其質量總在20克上下。
還有少數的是用銅、鉛、錫等金屬鑄造的假銀元,外表鍍銀,其特點為銅質鑄造的假銀元版圖粗糙,音尖短而量輕,磨掉表面銀色多呈現微黃,質量為21克左右;用錫、鋁鑄造的假銀元,則圖案模糊,質軟無彈力,聲音低沈。將銀色磨去,錫質的為青灰色;鋁質的為青黑色,質量均在20克左右。
另外,由於銀幣在長期不斷地交換流通使用過程中,經過人手的撫摸、摩擦,其磨損的部分主要在錢體的突出部位表現出來,應是自然形成的光滑均勻,無方向性。因此,壹般全部包裝、無磨損,錢體又無包漿的高檔銀幣可判定為假幣。
擴展資料:
簡介:
銀元俗稱“大洋”、“洋錢”或“花邊錢”。銀元起源於15世紀的歐洲,是銀本位制國家的主要流通貨幣。
大約在明萬歷(1573年-1620年)年間銀元流入中國。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清政府首次在西藏鑄行“乾隆寶藏”銀幣。道光(1821年-1850年)年間,臺灣福建等地也曾仿制銀圓,稱為銀餅。
光緒十六年(1890年)清廷開始正式鑄造銀元“光緒元寶”(即龍洋),各省紛起效尤。民國時期建立銀本位貨幣制度以後,也以銀元作為主要流通幣。銀元是近代幣收藏的重要幣種之壹。
百度百科-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