階段特征:
創燒的初期階段
廣彩瓷器的出現和發展是和廣州所處的地理位置、對外貿易有關。廣州是我國對外貿易的重要出入口岸,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解除海禁,外國商船隨之增多,外國之重華瓷,或在廣州訂貨,或來樣加工,因而也促進了廣彩瓷器的生產和發展。
康熙中晚期至雍正早期,應是廣彩的初創階段,無論是師傅、顏料、素瓷都是從景德鎮來,或依景德鎮彩瓷紋樣,或來樣加工,歲無定樣,故廣彩的特色不太顯著,國內流傳下來的實物很少,或者見到也不清楚是廣彩。
廣彩開光人物盤口瓶,頸部和腹部均有兩菱形開光,上兩開光繪山水,腹部兩開光內繪清裝人物小景,只是以錦紋相隔,露出大片白地,而不是廣彩慣用的滿地,金彩也不多,只在口沿處的錦帶中配以五瓣金花,這是初期廣彩的瓷畫特征。
成熟階段
大約在乾隆 、嘉慶時期,廣彩瓷已顯現出廣彩的風格,並得到社會上的承認。
開始,在壹些著作中出現,把它作為“廣窯仿洋瓷燒者,甚絢彩華麗”的基本特征記載下來,這壹時期主要使用了廣州所制的西洋紅、鶴春色、茄色、粉綠等,有了這幾種彩料,就使得廣彩瓷像換了新裝壹樣,顯得多姿多彩了。
在畫面方面,除參考傳統繪畫瓷外,多仿照西洋畫法,或來樣加工,時間長了就行成了廣彩特有的風格,如廣彩外國風景盤,畫面很簡練,只是盤心用紅、赭、金三色繪制歐洲風景的畫面,筆法如鋼筆素描,陰暗分明,是仿照西洋畫的畫法而加彩的。
此種色彩是在廣州配制的,廣彩行話叫麻色,其實是用紅與黑兩種色配成的深赭石色,多用於外銷瓷器上,在江西景德鎮很少用此色,此盤應是外商來樣加工的品種。
在出版的《民間藏珍》壹書中的乾隆廣彩盤,此盤為金邊圖案形花帶,盤壁與底交接處畫小結花壹圈,盤心繪折枝花卉數枝,花卉的上方繪壹葡萄牙皇室中的紋章,無異是來樣加工的紋章瓷。
館藏還有壹件廣彩獎杯瓶,腹部兩開光內的主體紋飾以幹大紅加金彩繪制的獎杯,襯以小朵花卉,開光外和折足處均繪帶卷須的四瓣花卉,紋飾精細,顏色艷麗,布局疏朗,主次分明,互相襯托,是件很精的產品,也應是外商來樣定繪的產品。
繁盛階段
廣彩到了清代後期的道光至光緒時期可說已達到了繁盛階段。它既吸收了傳統的工藝,亦吸收了歐美的藝術精華,完全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其特點是絢彩華麗、金碧輝煌、熱烈清新、構圖豐滿、繁而不亂,猶如萬縷金絲白玉的“織金彩瓷”。這時的顏料已從初期的幾種增加到十幾種,使彩繪更加豐富艷麗。
在裝飾花式設計方面,已改初期的“歲無定樣”,而成為批量生產,使零碎、分散、單獨的紋樣聯合起來,成為連續圖案,或完整的構圖。
如“織金人物羽毛”、“散花花雀”等構圖,這時更發展,並固定下來,成為壹種程式,可以運用到所有的產品構圖上去,如整套的餐具,放在盤子上合適,放在碗上也合適,放在湯匙、小碟上都合適。
使整套餐具的紋樣既完整又統壹,布局整齊,並可容納時果花卉、鳥雀蟲魚、人物、山水等題材內容於壹件產品裏面,因為碗、盤、碟等產品中心用壹夾金圓圈,采用十字開幅,開四鬥方,加上花果、蝴蝶織金作地,就可以千變萬化。
同時納入壹個固定的程式,易批量或整套生產,中心夾金圈內可以寫花、鳥、石,也可以繪上外國商標或洋行的徽章,適應性比較強,這樣就促進了廣彩瓷的大力發展,在生產上可以有分工,各司其責。
其代表作品如清道光年制款的豆青地廣彩花鳥蝴蝶紋盤,盤內畫滿了各式各種形態的花、鳥、蝴蝶等,畫工精細,色彩鮮艷,有明顯的廣東特色,名為“滿地式”。
另壹件是同治廣彩人物雙鶴耳大瓶,開光內畫人物小景,人物形態各異,畫工精絕,廣彩界稱為“同治彩”的便是此類。此瓶不但顏色豐富,金彩亦多,真可謂“金碧輝煌”,應是這壹時期的廣彩瓷的代表之作。
光緒人物花鳥盤,采用十字開幅,開四個鬥方,以花果、蝴蝶作地,光內繪花鳥人物,兩兩相對,中心壹夾金圈,內繪花鳥(亦可繪上外國商標),此種花式可千變萬化,易於批量生產,行業上稱為“織金人物羽毛”的便是此類。
參與和創新
到了清末至民國初年,由於壹些知識界和畫家的參與,使廣彩瓷畫有了創新之作,並出現了新彩繪組織,如《廣東博物商會》、《羊城、芳村、化觀瓷畫室》等銘款,都有實物傳世。
廣東博物商會是清末當時的壹些知名畫家、嶺南畫派的創始人高劍父、陳樹人等創辦的,他們先是在河南寶崗附近,寶賢大街的壹間舊式大屋裏開設了繪畫和彩瓷的藝術室,後又合股建立了“廣東博物商會”,壹面從事彩瓷的研究和生產,壹面在博物商會燒窯處制造炸彈,來支持革命。
因此,當時也繪制了不少廣彩瓷器,可惜多已外銷,留下來的很少,所知香港藝術館出版的《高劍父的藝術》壹書中,有高劍父所畫的“螳螂盤”、“牡丹彩瓶”兩件作品傳世。
廣州市文物總店有壹高劍父“猛獅盤”,廣東省博物館收藏有高奇峰、潘冷殘、陳樹人合畫的“冷月棲篁盤”其上畫麻雀七只,棲於雪竹上,下繪壹圓月作初升狀。
據雲“奇峰畫雀,冷殘畫竹,而陳樹人補冰輪”是件十分難得的辛亥革命時期的紀念物。高劍僧繪制的“群鹿瓷版”,以墨彩繪梅花鹿六只,群鹿立於初春土肥草盛的田野上,嶺頭的公鹿仰首瞪目,似發現遠方的敵人來襲,正在覓食的小鹿也都停止了吃草,神態生動,栩栩如生。
上書“庚戌(1910年)粵彩廣東博物商會高劍僧作”,下蓋長方紅印“劍公畫”三字;廣東民間工藝館收藏的壹件廣彩壽星碟畫的是壹老壽星用拐杖吃力的背著壹個大壽桃,當是為人祝壽之用,雖寥寥數筆但畫意生動自然,上題詩壹首下書庚子(1900年)飛巖老人寫於博物商會。
本館還藏有壹件蓋有“羊城、芳村、化觀瓷畫室”款印(圖13),是和博物商會同時的另壹彩瓷組織,產品多是山水、花鳥、人物的題材,很少使用圖案作裝飾,表現技法大多是國畫的形式。
除廣東省博物館所藏幾件嶺南畫派畫家所繪瓷器外,稍後的“嶺南藝苑”還有壹些他們的得意門徒所繪制的彩瓷傳世,所知廣州市文物總店藏有趙少昂的彩繪向日葵盤,楊善深畫的大紅花盤等8 件。
擴展資料:
發展
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初,中國瓷器在世界暢銷,廣彩瓷出口量亦不斷擴大,生產迅速發展。廣彩瓷逐漸與銅胎燒琺瑯分離,成為獨立的行業,並於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成立了行會組織“靈思堂’。
廣彩產品亦分為藝術瓷和日用瓷兩大類,欣賞藝術瓷的彩繪技法以國畫畫法為主,講究技巧,筆工精湛,內容多為人物花卉,亦有外國油畫的西方風景、人物和故事。日用瓷包括碗、碟、壺、盅等,加彩方法簡單、豪放、富於民間裝飾風味。
廣州彩瓷的生產流程分為新樣品設計、描線、填色、封邊、鬥彩、爐房等工序。構圖設計講究完整、統壹、和諧,這是廣彩最大的特點。隨著新顏料的使用,彩繪顏色更加豐富,更加鮮艷。
19世紀初,廣彩開始仿照中國緞錦紋樣作瓷器裝飾,此技法稱為“織地”,後用金水織地,發展為“織金地”且普遍用於各種瓷器,成為廣彩花色的壹種基礎,形成了近代廣彩“織金彩瓷”的特點。
自從采用乳金作地色後,色彩更加燦爛艷麗,織金滿地.金碧輝煌,逐漸形成了廣彩“堆金積玉”的獨特風格。嶺南畫派大師們與廣彩的淵源殊深。19世紀末,20世紀初,嶺南畫家居巢、居廉、高劍父、陳樹人等積極參與了廣彩的技術研究和實踐。
高陳二人還開設彩瓷藝術室和瓷畫廠,進壹步提高了廣彩的技藝。高劍父的學生劉群興創作了150件“十二王擊球”瓷箭筒,曾獲1915年巴拿馬萬博會獎項。
廣州織金彩瓷的風格不同於以景德鎮代表的江西彩瓷,廣彩的風格特點主要表現在:廣彩是運用我國織錦圖案的手法,以色彩艷麗、構圖嚴謹、繪工精細著稱
;廣彩利用各種顏色和金銀水進行鉤、描、織、填,宛如無數金銀彩絲織於白玉之上,顯得是那麽光彩奪目、富麗堂皇。有壹首詩十分概括和形象地總結出廣彩的特色:“彩筆為針,丹青作線,縱橫交織針針見,何須錦緞繡春圖,春花飛上銀瓷面。”
數百年來經過藝人們壹代代不斷發展、創新,廣州織金彩瓷已生產出90~100多頭光彩奪目、雍容華貴的配套餐來以及茶具、大皮碗、圓盤、筆筒等。1956年建立的廣州織金彩瓷工藝廠生產的廣彩花色品種有100多種。
其中仿古的“雙鳳朝陽”、“漢宮秋月”、“鵝蛋壽月”以及“堆花兒童節”、‘遊河樂趣”等最著名。“紅地百花彩鳳15頭梨形茶具”獲輕工部陶瓷評比優秀獎,“黑地百花15頭白蘭茶具”獲全國旅遊產品優秀獎等多個獎項。
1956年建立的廣州織金彩瓷工藝廠生產的廣彩花色品種有100多種,其中仿古的“雙鳳陽”、“漢宮秋月”、“鵝蛋壽月”以及“堆花兒童節”、‘遊河樂趣”等最著名。“紅地百花彩鳳15頭梨形茶具”獲輕工部陶瓷評比優秀獎,“黑地百花15頭白蘭茶具”獲全國旅遊產品優秀獎等多個獎項。
百度百科-廣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