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把對全國重要剪紙產地的深入普查進行到底,調動專業隊伍,運用現代手段,通過田野作業,對那些有代表性地域傳統剪紙的人文背景、歷史演變、藝術作品、藝術特征、思想內容、工具材料、使用方法、民俗內涵、傳承情況等進行全方位的、立體的、動態的記錄。出版圖書,建立各個不同地域傳統剪紙的數據庫和全國剪紙藝術的數據庫。
第二,中國剪紙藝術博物館應當成為全國各個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剪紙藝術***同的展示中心、研究中心、宣傳中心及集散中心,而傳統剪紙應當在其中占據壹定的地位。
第三,各個剪紙產地應當切實加強對傳承人的保護和扶持,給予必要的經費補貼,並簽訂傳承協議,以傳徒授藝,建立本地傳統剪紙藝術的守望者隊伍,使傳統剪紙的技藝和文化記憶得以延續。
第四,剪紙藝術的發展具有兩個不同的方向,壹是向前走,即剪紙的創新與發展;二是向後走,即恢復農耕時期傳統剪紙的樣式和風範。與此同時,社會應加強對傳統剪紙藝術歷史價值、認識價值、文化價值及收藏價值的研究、解讀與宣傳,使傳統剪紙在市場上占有壹定份額,並且在價值上應當超過創新剪紙。
二、補充解釋傳統文化的保護現狀:
民族民間文化遺產保護有兩個層面,第壹是搶救保護,另外壹個是合理開發創新。只有對文化遺產進行了搶救和保護,才能給我們的創新提供基礎和前提;只有對文化資源進行了創新與開發,才能使我們的傳統文化得到進壹步的發展和延續。所謂搶救和保護,就是對我們的遺產通過檔案保護、博物館保護、傳承人保護、教育保護、法律保護等壹系列措施,使我們的遺產得到傳承。與此同時可能也會物化而變成物質財富。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也是壹種資源。這種資源完全可以作為壹種文化資本融入當代經濟社會發展,從而構建我們的文化產業,增加我們的國民生產總值。
近年全國各地從塑造地域文化形象、打造文化產業、開發旅遊經濟出發,對挖掘民間文化資源、創建文化品牌表現出空前熱情。這有積極意義,但也引起了文化界、學術界的壹絲不安和幾許擔憂。文化界和學術界強調的是文化本體的傳承,努力保護文化遺產的本真性、純粹性和完整性,尤其反對在開發創新的過程中,通過商業化、商品化,解構和破壞人類文化遺產。而地方政府所關註的則是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他們需要通過商品化,將文化轉化為壹種現實的生產力,這就引發了眾多專家學者關於必須加強非遺生產性方式保護的呼籲。
兩者認識的差異其實是壹個問題的兩面,並非非此即彼的關系。壹方面,作為民族記憶的背影,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獨特的人文內涵,這種原初人類智力成果,必須要得到堅定而切實的守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生產性方式保護,首先應當深入挖掘它的典型要素,維護和傳承其傳統的技藝風範和人文內涵。無論將來對其如何開發利用,這種“原生態”文化的部分必須有人去堅守。隨著時光的推移,只有這種“原生態”文化,才會愈來愈顯現出它潛在的能量,因為距離產生美,距離也產生價值。
壹定要處理好繼承與創新的關系,不能把傳統文化的發展引入歧途,最終導致文化的“自殺”。要在保護的前提下開發,在合理開發中保護,實現傳統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在確保“原生態”文化有人堅守的條件下,使民間文化資源的轉型創新成為傳統技藝風範和人文內涵的自然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