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麒麟,擡蹄在內。大道至簡,這樣擺放。
石雕麒麟怎麽分公母?辨文武?
麒麟被稱為仁壽,民俗文化講:在風水上有催文,催丁,催財的作用。
大道至簡,中國的哲學理念是壹陰壹陽謂之道,反映到石雕瑞獸上就是壹文壹武,文保發財,武保平安。壹般踏著小麒麟,竹簡的是文的,也就是母的。另壹只就是武的,公的。
麒麟--在傳說中被賦予“仁獸”所具備的品質,正符合兩千多年來中國的禮教和儒家風範。在民間傳說和有關史料的記載中,說其性溫善,含仁懷義,音中鐘呂(叫起來聲音像音樂),行步中規,折旋中矩(走路旋轉都合規矩),遊必擇土,翔必有處,不履生蟲(腳不踏蟲子),不折生草(身不折青草),不群不旅,不入陷阱,不入羅網,文章斌斌(身上有美麗的花紋)。其出必明王在位,以示祥瑞於世!……”頭上有角,角上有肉,設武備而不用,具有仁厚君子的謙謙風度。孔子遇麟而生,又見麟而死,孔子曾為麒麟寫下了挽歌:“唐虞世兮麟鳳遊,今非其時來何求?麟兮麟兮我心憂。”孔子死後,獲麟絕筆的故事廣為流傳。唐代大詩人李白《古風詩》中就有“希聖如有立,絕筆於獲麟”的詩句。唐代大文學家韓愈《獲麟解》雲:“麟壹角而載肉,設武備而不為害”。“遊必澤土,祥而後處,不履生蟲,不踐生草,王者有出,與鳳龜龍謂之四靈。”
在中華民族傳統的藝術寶庫裏,麒麟是我國歷代人們喜聞樂見的裝飾形象。這個瑰麗多姿、儀態萬方的神靈瑞獸,不但集中了自然界各種動物美的大成,而且表現了超出自然本色的理想化的形式美,給人以吉祥的祝福和美的享受。
麒麟,不僅是祥瑞的象征,麒麟文化還反映出中華民族的大融合,是中華民族團結統壹的象征。《左傳》記載,魯哀公在嘉祥狩獵,曾獲壹麒麟,取其“嘉美祥瑞”之意,故取地名為嘉祥,所以我們嘉祥又名:“麒麟之鄉”。從春秋時代至今已經有二千五百多年,中國民間長久寄寓傳頌的麒麟經我們雕刻,體現形態莊重,威而不猛,泰而不驕,貴而不俗,靈而不鈍,蘊含著自強不息、厚德載福,向往盛世、平和可親的精神,體現大中華風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