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姓氏源流
姓氏源流就是同壹族得姓的來源與變遷,中國人的姓氏淵源大多很為古老,假若沒有古書或舊譜 的記載,後人就很難考究得清楚。從壹姓到壹國壹家,不能不知曉自己根源來自何處,認清自己 的姓氏來源,每套《家譜》都詳細介紹了自己姓氏源流,這樣才能世世代代承繼,也能將族系根緣流傳千百年。
中國姓氏在經過歷史不斷演變,如:戰亂,遷移,改朝換代,以及避諱改姓、避難改姓、復姓改為單姓等,姓氏變得更為復雜,其真正的出處、源頭就更需要詳細考證了,《家譜》中有詳細記載。
封建時代,許多姓氏為了擡高自己的門第和郡望,習慣於與名人扯上關系,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卻不知道,這影響了血緣的純正和確實性,後人不可不慎。
《家譜》中有“敘本系、述始封”的傳統,它的目的也在於“明世次、別親疏”以及考訂姓氏源流。 《家譜》均有記載姓氏的壹章,以敘述家族得姓的來源,或是家族因某種原因改姓的歷史。所以《家譜》中的姓氏源流就變得很重要,它是明辨您家族血統的證明文獻。
二 堂號
堂號是壹個姓氏的特殊標識,它能顯示姓氏發源的地緣關系。在家譜中,堂號具有聯系姓氏與宗族關系 的意義,也是後代尋根問祖的重要線索之壹。
堂號名稱壹般取自於郡號名或為紀念家族史祖或名人而自創。
壹般來說,堂號多取自於郡號名,郡是秦、漢時期對行政區域的建置, 郡號名又取自於郡名,或諸侯國名, 地方府、州、縣名。隨著姓氏家族的發展壯大,就出現了以各姓氏名門望族發祥地的郡名作為郡號的由來。
大家族日久人眾,或是遇至天災連年之時,族人就會因遷徙流離,而散布各地。於是就有了在“總堂號”之下, 再加入“分堂號”名稱的方法。 “總堂號”代表家族(姓氏)的發祥地,寓後人以不忘本源,“分堂號”則是族人遷徙至新地,成為當地有名望家族後,以該地的郡號作為堂號,“總堂號”和“分堂號”統稱為“郡望”。
因為各族姓基本上都是以郡名作為自己家族的郡號,所以就有了若幹姓氏同為壹個堂號的現象。例如:王,胡 這兩個姓的郡望都是“清河堂”。
堂號名稱的另壹出處:自創堂號,乃家族中人自立的堂號,該堂號名稱壹為有別於各姓氏的分支別派,二為銘記祖先或名人的公德事跡或教誨。例如:楊氏的“四知堂”寓意“天知、地知、我知、子知”的為人風範。
三 世系表
如果發現壹本關於您身世的家譜,您最想看的是什麽哪?是不是想知道自家的祖先是誰?家族中曾有過哪 些名人、功績?家族中人現在哪裏?等等,所有的答案就在家譜的世系表中。
作為家譜中最重要的內容,“世系表”,簡而言之,就是說明壹個家族成員, 如:父子、兄弟間的相互關 系,寫清楚祖先後代每壹個家族成員名字的圖表。它有四種基本的記述格式:歐式、蘇式、寶塔式和牒記式。
歐式:又稱橫行體,是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創立的。歐式的特點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橫行,五世壹表, 用起來很方便。歐式中,每個世代人名左側都有壹段生平記述,介紹該人的字、號、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 配偶、藏地、功績等。
蘇式:又稱垂珠體,是北宋文學家蘇洵創立的。蘇式世系表的特點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間無橫線連接,全 部用豎線串連,圖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強調宗法關系。
寶塔式:顧名思義,就是將世代人名象寶塔壹樣,由上向下排列。寶塔式采用橫豎線連接法,豎線永遠處在橫線 的中間,這對人多的大家族來說,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壹頁紙上,兄弟之間長幼關系不清,會為寫譜、看譜帶來 很多不便。
牒記式:不用橫豎線連接世代人名間的關系,而是純用文字來表述這......>>
問題二:如何編寫族譜? 沒必要壹定用紙質的家譜慢慢修,嘗試下電子家譜哦。可以邊修家譜邊尋根,實用,我們村都是用個這個同心圓家譜,百姓通譜網的、
問題三:家譜怎樣填寫 大體上家譜中簡歷填寫如下:世次(如坤十三)-名-排行(某公第幾子)-字號別名-履歷(職務)――生卒(時辰年歲)-婚配(川明家世、生卒時辰年歲)
問題四:家譜的格式怎樣寫啊,需要些什麽內容。說簡單壹點 古代的家譜在選官、襲爵、婚姻、社交、財產繼承、睦族等方面都有著重要
的作用。因而,在編修家譜時,都應把這些方面的內容收錄進去,以傳示時人和
後人。從家譜產生之時起,三千多年來,由於時代的不同,家譜內容的側重也有
所不同。上古時期的家譜,僅為君王諸侯和貴族所獨有,家譜的作用僅為證明血
統,是為襲爵和財產繼承服務的,關於這點,可從甲骨實物和《史記》中的有關
部分得到證實。先秦時期的家譜特別重世系,家譜的內容也比較單壹,僅為世
系。魏晉以後,選官、婚姻以至社會交往均看門第,這樣壹來,家譜在政治生
活、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就大大增強,家譜的內容也相應比以往有所增
加。魏晉以至唐代的家譜現在已基本無存,從現存的其他壹些著作所引的零星文
字和後人再整理的資料來看,仍可了解到壹些基本情況。魏晉至唐代家譜的內容
大致包括:郡望、源流、家族世系。當然,首先書寫的還是姓名,姓名包括字、
號,還包括小名、異名、別名,然後記載生平,官爵(即使沒有做過官,是處士
也記錄上譜),生卒年及特殊死亡原因(如何時、何故遇害等等),婚姻狀況
(妻妾姓名、排行,嶽家門第,離、退婚等等),兄弟姐妹及子女的做官、婚配
情況,以及著述、居住、遷徙、家族支系、墳墓等等,其中尤以地望,家世,官
爵,自己及兄弟姐妹、子女的婚配等情況,記錄得比較詳細。
宋代以後,家譜在政治生活中不再發揮作用,家譜的作用轉移到尊祖、敬
宗、睦族上,因而,家譜的內容也發生了壹些變化。宋元時代的家譜流傳極少,
明代的家譜現在保存較多,分析壹下,宋代以後家譜基本上去掉了關於嶽家的內
容,而把記錄的重點移到有關祖先、世系、恩榮、祠堂、居住、田產、墳墓等方
面,尤以子嗣和與血統有關的內容記載特詳,但如嶽家家世顯赫,也可寫上。宋
代以後家譜的內容通常包括:1、族姓源流,壹般總要上溯到家族的始祖,大多
上托帝王、名人,以表譜形式,列出家族流傳世系。2、恩榮,記錄本家族列祖
列宗的諸如科舉、仕宦以及受到 *** 褒獎等情況,即使沒有做過官,也要寫上處
士,實在沒有可寫的,年紀活得大,則寫上耆壽、壽婦等字樣,努力使自己的家
族門楣生光。3、對每壹個入譜之人,尤其是家族的重要人物,壹般都寫有傳
記,詳細記錄他的名字、號謚、婚姻、生死經歷、登譜之年、妻妾、節孝,其中
對子嗣記錄得特別認真,嚴格掌握入譜標準,對諸如養子、私生子、女兒、11歲
以下死亡的幼殤以及人贅等情況,特別慎重,以防出現“冒宗”、“亂宗”之
事,保證血統的純凈。4、祖宅是先人們居住、生活過的地方,祠堂是祭祀祖先
的場所,祖塋是列祖列宗長眠之地,尊崇祖先對於團結族人有著極大的意義,故
對祠規、祠記、祠產、義莊、義田、家禮、家訓及祖塋、祖屋的地形圖等也記載
較詳。5、最後是家傳,壹般收錄有聲望的先人的墓誌銘、行狀、壽序、年譜、
像贊等傳記資料。有些家譜後面還專列著述或藝文壹節,收載家族先人的著述、
詩文等。
中國古代的家譜,因為時代不同,作用不同,因而,記錄的內容也不完全相
同,大致看來,越到後期內容越多,越到後來記錄越詳,與之相適應的是,家譜
的格式在不同時代也不盡相同。
商周甲骨、青銅家譜僅錄世系,格式上是每人壹行,說明關系,較為簡單。
漢代的家譜格式大致有三種:壹為橫格表制,分代分格,按時代順序排列,《史
記》中有關各表是其代表;二是以姓名為單位,先敘得姓起源,再述世系和官
位;三是壹貫連寫,漢代流傳至今的兩塊碑文《孫叔敖碑》和《三老趙寬碑》是
其代表。魏晉南北朝是分行寫,或連行寫,每代與前代空壹格,這從現存北魏薛
孝通貽後券......>>
問題五:如何撰寫家譜 家譜,又稱族譜、家乘、宗譜、公譜、祖譜、譜書、家牒、族牒。它是記錄家族組織活動的檔案材料。福建的族譜興於宋代,盛於明清之後。修譜的動機是“溯淵源,分疏戚,序尊卑。”(安溪《謝氏總譜》卷首《聯譜序》)族譜的形式有裝訂成冊的(古為線裝,今與壹般印刷物相同),也有圖表式的。許多家族把編纂族譜作為後代子孫的壹項義務寫進族規,重修族譜年限不等。閩北浦城的季氏和李氏家族,均規定族譜30年壹修。房氏則規定“宗譜有賢子孫或十年、三十年壹修,則存沒葬地,時日不爽。先儒雲,壹世不修譜為不孝,宜知之。”(清?光緒《閩浦房氏族譜》)類似的族規,使修譜用家族法的形式永久化了。
族譜所載內容詳略不壹,通常除記載全族的戶口、婚配和血緣關系外,還有全族的墳墓、族田族產、祠廟等的方位、數量及管理使用辦法、家族的規約訓誡、修譜凡例義則、各類合同契約文書等。壹些較詳的族譜,還記載有家族歷代的重大事件、與外界的糾紛、可嘉獎的人物傳記、科舉出仕、名人傳記以及義行節烈等。
族譜的核心內容是記載家族的世系源流、血緣系統。以防血緣關系紊亂而導致家族瓦解。連城《新泉張氏族譜》卷首說得明白:“親疏派別得譜則溯其源,上下分支得譜則窮其本,即蕩析代變,而皆有所考焉。”為達到顯示血統的目的,各地族譜均有認中國先朝名人為遠祖的習俗,這種附會的譜風,雖能使其家系倍增光彩,但往往導致家史失真和對後代誤導。安溪湖頭的李氏宗譜,認先祖為道教創始人李耳,直系則“出隴西,為唐高祖李淵公之苗裔。”南靖廟兜郭姓,認始祖為周文王之弟“虢叔”(“虢”與“郭”音近),並由虢叔是黃帝的二十七世裔孫,郭子儀是虢叔的第六十世孫、黃帝的八十七世裔孫,而推論自己的宗族嫡出於中唐名將郭子儀。(《南靖文史資料》第二期89頁《廟兜郭姓的歷史淵源》何柳枝)這些記載,易使族人深信不疑。其他的如劉姓必溯祖為劉邦,肖姓多探源為蕭何,都是這種攀強名流、附會望族的修譜心態之反映。
族譜中,家族遷居(開基)始祖之下的代系排列嚴格分明,不容混淆。這往往是族譜中最具史實價值的部分。福建的許多家族,都實行名字排行制(古稱“昭穆”),俗稱“排輩份”。即在同壹輩份的族人中名或字須用某個統壹規定的單字起頭,再與其他單字結合成名或字,以示區別。如某壹父輩生三子,兒輩名按“永”字排列,分別稱“永誌”、“永仁”、“永貴”。如此,在族譜中壹看“永”字排行便可知其為兄弟或堂兄弟輩份。已去世者,則在其名上寫上謚稱並加上“公”字,以示區別,沙縣壹帶習俗,收養子若無族長和六親認可,不可上譜排字輩,否則會被罵為“出透的人”而遭岐視。排輩份除少數由祖、父輩臨時決定外,大多是按先祖早已選定的排行用字。南靖縣雙峰村《丘氏族譜》載:從其二十壹世始,標定的昭穆用字是:“文章 *** ,詩禮傳家。創垂顯奕,繼述藏嘉。光前榮耀,世德作裘。仁親義祖,燕翼貽謀。桂芳蘭茂,日新月盛。思皇多佑,福祿來成。慶余善積,譜澤綿延。宗風丕振,億萬斯年。”(《南靖文史資料》第二期86頁《雙峰丘氏的歷史淵源》林明波)目前已傳至“垂”、“顯”字輩,即第三十至三十壹世。這種按族譜排輩份的方法,使農村常可見到這樣的俗象,由於世系分支發展速度不壹,壹些年屆七旬的老翁,要向三歲稚童稱“叔”或“伯”。永定俗謂:“白頭哥,坐地叔”(即對平輩的白頭老翁僅呼“哥”,而尚在繈褓中的叔輩,即使上年紀老者也要喚其為叔)。為了區別同輩中的年齡次序,“排輩份”之外還要“排號”。永泰縣同安鄉張氏族譜規定,族人添丁按先後次序排號,日常稱呼常舍其名而直呼其號,如同輩中是第20個出生的,就直呼“二十”以代名字。這壹習俗在當地壹......>>
問題六:我想寫家譜,怎樣寫? 嗯嗯, 這位仁兄,妳說的自己想編撰自己姓氏的家譜嗎?
jiaz 這網站有各個姓氏家譜,供妳參考
問題七:如何編寫家譜世系圖 世系圖是家譜中的主體部分,又稱為世系考、世系記等。這部分內
容為所有中國家譜***有,因而成為家譜區別於正史、地方誌的最明顯的
標誌。世系表有兩種格式比較常見:(1)寶塔式圖譜:這壹圖譜形式何
人所創、創於何時目前尚無定論,不過最遲已在南宋時出現了,因此很
可能也是北宋人的產品。
現在在寶塔式圖譜的基礎上發展了很多種類如
1、樹系圖譜:(典型的寶塔式)
2、線形圖譜(平行譜)
壹世 二世 三世 四世 五世
(2)牒記式圖譜:這壹圖譜的特點是分別按世代以文字敘述先人的事跡,
既不用線條,也不用圖表。
當然還有很多譜系圖如龍鳳家譜(其結構是中間是世代,左右兩側
分別是祖妣、祖考,也就是父母親。因此,稱此種家譜為龍鳳家譜)、
歐陽修、蘇洵所發明的歐式圖譜和蘇式圖譜等等,但基本上都是在以上
兩種譜系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區別不是很大。常用的譜系圖以樹系
圖譜和線索圖譜最為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