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窗之源起
我國傳統窗飾藝術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穴居和半穴居時代。據考證那時的先民曾居住在壹種“袋形豎穴”中,其上部覆蓋著樹枝雜草制成的頂蓋,這種可以移動的頂蓋便是屋頂的雛形。人們為了上下出入和通風采光的方便,在頂蓋壹側留壹缺口,兼有門和窗的雙重功能。 當半穴居演變成原始地面建築,圍護結構亦分化為墻體與屋蓋兩大部分,於是出現了固定在屋頂上的洞口,用來通風排煙和采光,古代稱之為“囪”。此種窗的原始樣式壹直保持到商周時期。
囪滿足了房屋通風、排煙和采光的基本要求,但難以解決雨、雪的侵襲。雙坡屋架的形式便使得排煙、采光的洞口有條件置於房山尖上,這種結構古時也稱“牖”:牖的產生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房屋的防水問題,反映出古代建築通風技術的進步。
“在屋日囪,在墻日窗”。可見“囪”與“牖”的主要區別在於,前者位於屋頂而後者設於墻上。囪在漫長的歲月中逐漸分化演變成天窗和煙囪;牖也發展成檐下的通風窗和橫披等形式。
為擴大通風采光面積,墻上的通風窗口越來越大,數量也越來越多,當門的壹側或兩面三刀側同時出現了較大的采光通風口,真正意義上的窗便產生了。在許多古文獻中“窗”與“牖”相通,而部分專業人士則認為“牖”為較小的窗洞,檻窗、直欞窗等體量略大的窗戶才叫“窗”。
2 窗之發展演變
漢、唐——窗的發展期
我國最早的窗飾實物形態,可在西周的刖刑奴隸守門鬲中初見端倪。鬲前設雙扇版門,其余三面設計十字欞格窗。從新出土的戰國伎樂銅屋著看,兩側有落地式欞格窗,後部有十字欞格窗,造型古樸,空間十分通暢。
據史料記載,漢代窗的形制已十分完備,從漢代出土的明器可見壹斑。漢代房屋的窗飾壹般設在門的壹側或兩側,甚至有的門上部出現橫窗,應是“閃電窗”和“橫披窗”的前身。窗的形狀有長方、方、圓等,窗欞式樣以斜方格為主,還有直欞、橫欞、網紋、鎖紋等。漢代窗大多安在墻中,有的外加寵形格子,也有安裝在外墻披上的欞窗,古文獻中稱為“交窗”,是窗在洞外安裝的壹種“風窗”形式。漢代室內窗前常施帳幕,這便是窗簾的前身。
南北朝時期,北魏和東魏宅院圍墻上出現成排的直欞窗,房屋墻上多設直欞窗懸掛幕簾與帳幕。唐代房屋空間宏大,窗的面積也隨之增大,並產生了啟閉功能,從而使室內通風采光條件有了較大的改善。這壹時期的住宅沿襲魏晉的遺風,以四廊連接房屋組成的復雜多變的庭院,四廊上裝有連續的直欞窗,這顯然是南北朝風格的延續與發展。唐代盛行直欞窗,直欞窗又有破子欞窗與版欞窗等:欞條斷面呈三角形者叫破子欞窗;斷面呈矩形者為版欞窗。直欞窗的欞條多為奇數,欞條過長時在中間加承欞串,留存至今山西著名的唐南招提寺金堂板門樓窗與之有想似神韻。這壹時期的窗飾還有龜錦紋,球紋等復雜花紋的窗欞出現。
宋、遼、金——窗的成熟期
宋至遼金時期、直欞窗仍常見。宋代著名的建築術書《營造法式》中記載了破子欞窗、版欞窗、睒電窗和闌檻鉤窗等四種窗樣式,這些應該是當時較為有代表性的窗飾形制。 宋代手工業發達,北宋時期的木構架建築在唐五代基礎上有了長足的發展。裝修上大量使用落花流水地長窗及可開啟的隔扇(格門)、闌檻等結構。欞條造型豐富多變的窗飾,不僅使建築立面增色,也使室內通風采光得到進壹步改善。
果更具有古代建築的特色。
睒電窗多位於柱間闌額下,隋代稱之為“閃電窗”。其曲欞橫列、如同水波蕩漾、光影閃爍,極富韻律美。宋元時期江浙壹帶大型的殿堂裝修盛行此窗,大概此窗的制作太過於費工費料,元明之後便很少見。
檻窗是壹種與隔扇形制相類同的窗式樣,只是隔扇裙板的相應位置改為檻墻,南方則演變成可拆禦的“提裙”。提裙和隔扇同時拆除,室內外可溝壹片成為敞廳。檻窗格心與隔扇格心運用相同的工藝和形式裝飾,以形成統壹協調的建築立面裝飾風格。檻窗在宋、元之前就有,宋時雙發展成闌檻鉤窗,那是內裝檻窗,外充闌檻的復合型窗式樣。宋畫中也常見臨水殿堂以檻窗和靠背欄桿組合成的闌檻鉤窗,開窗後可坐在欄桿上欣賞景物。這種優雅窗飾現今仍可在江南、蘇州、常熟、婺源和歙縣等地的明清古宅中見到。
宋代格門的廣泛應用使得橫披窗飾(橫風窗)也有相應的發展。橫披窗壹般是在上中檻間安裝若幹立柱,將立面分成若幹段、每段中做小窗。江南壹帶的橫披也有不安立柱的做法。山西塑縣崇福寺金代彌陀殿的橫披窗,窗欞有富麗的古錢紋、三角紋等與隔扇式樣穿插呼應,形成完美的外立面裝飾風格。河北易縣開元寺觀音殿格門的橫披窗 也是出自同代的窗飾藝術佳作。這壹時期小木作技藝精湛、純熟、工藝制作精細、嚴謹,欞式花樣變化豐富,且設計安排主次分明、虛實得當。
明清時期——窗的輝煌時代
明代宅中破子欞窗已漸稀少,但園林中卻常見,而且演化出多種變體式樣。清代的庫房類次要建築中常用的窗,均已發燕尾服成“壹碼三箭”式樣。檻窗與支摘窗成為這壹時期的主流。 支摘窗南北兩地形制有所不同,北方支摘窗先在檻墻上正中間柱,將其立面壹分為二,每壹半再分成上下相等的兩段裝窗,上段窗可支起,便於空氣流通,下段亦能摘下。南方支摘面縱向也叫和合窗,往往開間加2、3根間柱,再將立面從縱向分為3——4段,上下分兩段,且上長下短。此窗冬季緊閉、夏季可摘去,使室內通風涼爽。支摘窗窗芯裝飾題材豐富,格心用得最多的應是燈籠框和步步錦,除此之外有盤長、龜背錦,卍不斷等種類繁多。格心上多糊紙以避風沙且保持私密性,近現代演化成上段支窗糊紙,下段摘窗安裝玻璃形式。山西大同壹帶民居的支窗窗扇上還出現畫面裝飾,畫面內容涉及花卉、山水、蟲魚鳥獸、人物故事等應有盡有。每逢春節家家都在支窗上換糊新的窗畫,窗畫與兩側檐柱上的春聯相應生輝,更烘托出辭舊迎新的喜慶。山西、陜北、河北等地民間還盛行在支摘窗下部貼剪紙,或紅色,或彩色,極富民間地方特色。
明清時期園林建築空前發展:北方園林的走廊和外墻上,常有造型豐富的小窗洞庭湖點綴其間。窗飾有石榴、桃、扇面、方、五角、六角、梅花……
白粉墻上這些疏疏落落形態多變的窗洞,活潑而又通透,在湖光山色的映襯下成為壹道道美麗的風景線。清後期政治家在窗洞內外安裝玻璃的做法、夜晚觀燈、白天觀景。
南方的園林特別是蘇杭壹帶的園林在走廊與外墻上開窗洞頗為盛行,明代計成的《園治》壹書稱之為漏明窗。常以薄磚瓦睡砌成窗欞,也有以綠色方形花玻璃鑲在窗內的華麗式樣,還有的以鐵活或鐵鐵活抹泥制成功、植物圖案裝飾窗心的,那形式與美感令人嘆為觀之。漏明窗之妙在於內外看均可,而景觀各異,往往前面剛讓妳悍然心動,回頭看時更意趣無窮。蘇州園林中的窗更令人叫絕,窗的體態優美,極盡造化之能事,更兼冊石綠化獨具匠心的點綴、或奇石卓越、或綠樹姿姿或笆蕉幾撇、或翠竹數竿,於咫尺間裝點出萬般風情。由此可見我國古代工匠的智慧及審美取向之精妙。
中國傳統窗飾歷經數千年的發展與沈積,演化出千變萬化的樣式。至今在民間常見的有推窗亦名風窗:內處兩層,外層白天支起晚上放下,除禦寒擋風還兼有防盜功能。“翻天印”是壹種方窗,可上下翻轉。滿州窗,常見於廣州壹帶,其九扇如九宮格般排列,每扇均為上下推立式,具有靈活的通透性,很能適應南方的悶熱天氣。地板窗,呈方形直欞式,是為促使上下樓層的通風換氣而設置的。
少數民族居窗飾各具特色:雲南彜龍族民居“大房子”,房山尖外留有空洞排煙氣,與原始半坡的牖窗有異曲同工之式;西藏民居窗戶較小,為了抵禦風寒和高原極強的大陽幅射,其窗飾形制古樸,色彩鮮麗。蒙古包頂部中央留有“天孔”,相當於天窗,白天用於通風通光,夜間將其放下,以禦風寒、頗有原始“囪” 的遺風。
3 總結
我國古代建築窗飾尤具文化意蘊與審美魅力,在整個建築發展史中占據特殊地的歷史地位,它有精悍的的做工工藝與美觀大方的藝術外型,轉載著古人對幸福生活的迫切追求與向往。窗之起源問題,也因此廣泛引起了業內人士的密切關註,本文依據史料將其進行歸納總結。綜上所述,具史載古窗起源於原始時代的穴居及半穴居中;漢唐時期是窗飾藝術的發展期,出現了橫披窗及直欞窗等新式類型,網紋、瑣紋及球紋等窗欞紋樣的窗飾;宋、遼、金時期是窗飾藝術發展的成熟期,出現了欄檻鉤窗、落地長罩及隔扇窗等多種類型;明清時期是我國傳統窗飾藝術發展期,出現支摘窗、碼三箭漏明窗等多種造型豐富的窗飾類型,此後隨著我國古代工藝技術的發展,窗飾的內容與形式也不斷增添著新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