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如何做艾灸

如何做艾灸

溫和灸

施灸時將艾條的壹端點燃,對準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約距皮膚1.5-3厘米左右,進行熏烤。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壹般每處灸5-7分鐘,至皮膚紅暈為度。

對於昏厥、局部知覺遲鈍的患者,醫者可將中、食二指分開,置於施灸部位的兩側,這樣可以通過醫者手指的感覺來測知患者局部的受熱程度,以便隨時調節施灸的距離和防止燙傷。

雀啄灸

施灸時,將艾條點燃的壹端與施灸部位的皮膚並不固定在壹定距離,而是像鳥雀啄食壹樣,壹上壹下活動地施灸。另外也可均勻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動或作反復地施轉施灸。

回旋灸

距皮膚1.5-3厘米左右,艾灸條在皮膚上做順時針或逆時針轉動。

擴展資料:

艾草與中國人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每至端午節之際,人們總是將艾置於家中以“避邪”,幹枯後的株體泡水熏蒸以達消毒止癢,產婦多用艾水洗澡或熏蒸。

《本草綱目》除記載有“白蒿”及“白艾’外,還記載有“蘄艾”(產蘄州,今湖北省蘄春縣薪州鎮),可入藥。此系艾的栽培品種cv. qiai,與原種(野生種)的區別在於:栽培品種植株高大,高150-250厘米,香氣濃烈;葉厚紙質,被毛密而厚,中部葉羽狀淺裂,上部葉通常不分裂,橢圓形或長橢圓形,最長可達7-8厘米,寬1.5厘米,葉揉之常成棉絮狀;入藥,性溫、苦、辛、微甘。?

為“止血要藥”,又是婦科常用藥之壹,治虛寒性的婦科疾患尤佳,又治老年慢性支氣管炎與哮喘,煮水洗浴時可防治產褥期母嬰感染疾病,或制藥枕頭、藥背心,防治老年慢性支氣管炎或哮喘及虛寒胃痛等;艾葉曬幹搗碎得“艾絨”,制艾條供艾灸用,又可作“印泥”的原料。此外全草作殺蟲的農藥或薰煙作房間消毒、殺蟲藥。嫩芽及幼苗作菜蔬。?

艾草性味苦、辛、溫,入脾、肝、腎。《本草綱目》記載:艾以葉入藥,性溫、味苦、無毒、純陽之性、通十二經、具回陽、理氣血、逐濕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於針灸。故又被稱為“醫草”,臺灣正流行的“藥草浴”,大多就是選用艾草。關於艾葉的性能,《本草》載:“艾葉能灸百病。”《本草從新》說:“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濕,暖子宮……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

說明用艾葉作施灸材料,有通經活絡,祛除陰寒,消腫散結,回陽救逆等作用。現代藥理發現,艾葉揮發油含量多,1.8-案葉素(占50%以上),其它有α-側柏酮、倍半萜烯醇及其酯。風幹葉含礦物質10.13%,脂肪2.59%,蛋白質 25.85%,以及維生素A、B1、B2、C等。灸用艾葉,壹般以越陳越好,故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孟子》)的說法。

艾草有調經止血﹑安胎止崩﹑散寒除濕之效。治月經不調﹑經痛腹痛﹑流產﹑子宮出血, 根治風濕性關節炎﹑頭風﹑月內風等。因它可削冰令圓,又可炙百病,為醫家最常用之藥。現代實驗研究證明,艾葉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平喘、鎮咳及祛痰作用;止血及抗凝血作用;鎮靜及抗過敏作用;護肝利膽作用等。

艾草可作“艾葉茶”、“艾葉湯”、“艾葉粥”等食譜,以增強人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艾草具有壹種特殊的香味,這特殊的香味具有驅蚊蟲的功效,所以,古人常在門前掛艾草,壹來用於避邪,二來用於趕走蚊蟲。

制作方法

艾灸療法的主要材料為艾絨,艾絨是由艾葉加工而成。選用野生向陽處5月份長成的艾葉,風幹後在室內放置1年後使用,此稱為陳年熟艾。取陳年熟艾去掉雜質粗梗,碾軋碎後過篩,去掉尖屑,取白纖絲再行碾軋成絨。也可取當年新艾葉充分曬幹後,多碾軋幾次,至其揉爛如棉即成艾絨。

1.艾炷的制作

適量艾絨置於平底磁盤內,用食、中、拇指捏成圓柱狀即為艾炷。艾絨捏壓越實越好,根據需要,艾炷可制成拇指大、蠶豆大、麥粒大3種,稱為大、中、小艾炷。圖146。

2. 艾卷的制作

將適量艾絨用雙手捏壓成長條狀,軟硬要適度,以利炭燃為宜,然後將其置於寬約5.5厘米、長約25厘米的桑皮紙或純棉紙上,再搓卷成圓柱形,最後用面漿糊將紙邊粘合,兩端紙頭壓實,即制成長約20厘米,直徑約1.5厘米的艾卷。

3.間隔物的制作

在間隔灸時,需要選用不同的間隔物,如鮮姜片、蒜片、蒜泥、藥瓶等。在施灸前均應事先備齊。鮮姜、蒜洗凈後切成約2-3毫米厚的薄片,並在姜片、蒜片中間用毫針或細針刺成篩孔狀,以利灸治時導熱通氣。蒜泥、蔥泥、蚯蚓泥等均應將其洗凈後搗爛成泥。藥瓶則應選出相應藥物搗碎碾軋成粉末後,用黃酒、姜汁或蜂蜜等調和後塑成薄餅狀,也需在中間刺出篩孔後應用。

參考資料:

艾灸_百度百科

  • 上一篇:怎麽樹立正確的婚戀觀
  • 下一篇:我國傳統小學數學課程開發的特征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