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虎山位於江西 鷹潭市南郊,按照北孔(孔子)南張(張天師)的說法,曾是張天師修煉寶地的龍虎山就是我國道教的發祥地。龍虎山的區域內有99峰、24巖,蜿蜓流淌於群山之間的是水色清漪的仙水溪。
懸棺遺址便位於仙水巖壹帶。龍虎山仙水巖,有成片的千古崖墓群,絕壁之上,玉棺懸空 ,神秘莫測,被稱為世界文化史上的壹大奇觀。墓葬距今2600余年,為春秋戰國時期古代越人所為,數量之多,位置之險,造型之奇特舉世罕見。百米懸崖絕壁之上的洞穴中棺木是用什麽辦法放置進去的?古越族人為何要將先人安放洞穴之中?什麽人才能享受此種殊榮?成為千古之謎,至今未能破解。
臨水懸崖絕壁上布滿了各式各樣的巖洞,裏面有壹百多座二千五百多年前春秋戰國時期古越人的巖墓懸棺,其葬位高度為20-50米。在大片巖壁上,洞穴星羅棋布,從瀘溪河舟中或地面眺望,可隱約望見洞口或釘木樁,或封木板,“藏壹棺而暴其半者”多處可見。因這些洞穴高不可攀,無人入內,其中所藏之物,多少個世紀以來壹直是壹個不解之謎。直到七十年代末,江西考古工作者利用吊籃和雲梯進洞,才將這個謎解開。考石工作者入洞後,對懸棺葬進行了科學清理,出土了大批遺物。其葬制盛行崖洞合葬和群葬。在水巖、仙巖、仙女巖、谷子巖等處,每處都有十幾座到數十座不等的崖洞墓。這崖洞墓中,有單洞單葬、單洞群葬和聯洞群葬等幾種類型。其中如79十二號墓,洞寬50余米,墓室規模巨大,內置十副棺木,顯然是大家族幾代人的聚葬之所。懸棺棺具形制有扁圓形、圓筒形、長方形、頂蓋式和屋脊形等幾種,多用巨木刳割挖空而成。木料多為楠木。隨葬品多用仿銅禮器、兵器、陶器、竹木、骨玉和石器等。忌用金屬器皿。貴溪懸棺是武夷山地區懸棺葬的代表,所處年代為3000年以前的春秋晚期,是當時生活在彭蠡澤東部水系的幹越人的古老葬俗,且是流行於中國長江以南許多省區以及臺灣和壹些太平洋島嶼的懸葬的起源。這裏懸棺數量多,隨葬品豐富,其科學研究價值之巨大,素為海內外學者矚目。
龍虎山崖墓數以百計,全部鑲嵌在懸崖峭壁之上,整個崖墓群如壹幅巨大畫卷緊密相連在壹起,極具神話色彩。龍虎山崖墓群是中國最早的崖墓群,是中國崖墓的發源地。除最集中的仙水巖有上百座外,馬祖巖、金龍峰以及周圍地區均有零星崖墓。它們的位置幾乎都在懸崖峭壁之上,高低不等,遠遠看去大小不壹,隨著洞穴的變化而變化,形成奇特的景觀。
2600多年前,春秋五霸爭雄,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壹舉擊敗吳王夫差,演出了歷史上撼人心魄的壹幕。
歷史已經封塵,故事依然流傳。走進洞天福地龍虎山——曾經的古越人聚居之地,但見碧水丹山秀其內,道教文化美其中,豐富的人文與奇絕的自然景觀交相輝映,使龍虎山煌煌榮耀,更加璀璨奪目。
尤其是隨著龍虎山202座懸棺群,抖落塵封千年的黃土,走入世人的視野,時與空變得茫然交離,宇與宙顯得幽深玄迷。專家考證認為,龍虎山的崖墓懸棺群,距今有2600余年的歷史,是古越人所葬。龍虎山崖墓下臨深淵,地處絕壁,那麽古越人是如何將棺木放入洞內?崖墓裏葬的又是什麽身份的人?古越人為何采用絕壁洞穴墓葬?重重懸疑背後,到底隱藏著壹種什麽樣的文明形態?如今龍虎山懸棺的“千古之謎”,已令國內外眾多專家學者為它皓首窮經,欲解其謎。 1979年,江西省博物館考古隊和貴溪縣文物陳列室對仙水巖崖墓群進行了壹次規模較大的聯合發掘工作。在這次發掘中,***清理了18處鷹巖墓,發掘了棺木37具,較完好的人骨架16副。出土了陶器、原始的瓷器、骨器、玉器、竹木器、紡織品、紡織具、樂器等220件。這些都是春秋 戰國時期的珍貴文物。其中有壹副保存至今仍完整無損的幹屍。毛發皮肉和連接骨骼的盤腱均已消失,脫了節的骨頭像大小珍珠似的鑲嵌在壹起,形成了壹個人的完整骨架。
貴溪崖墓出土的220件珍貴文物,有陶器、紡織工具、古琴等。其中陶器就有124件。這些陶器做工精細,不僅反映了當時手工工藝水平之高,而且根據其造型和陶紋就能準確地判斷其所屬年代。現陳列在貴溪文物館中。
龍虎山崖墓群的懸棺棺木大都用整大段楠木刳制而成,大小不壹,形式迥異。有較大的可容葬十余人的船棺;有造型如古屋的屋脊棺;有壹筒獨木的獨舟棺;也有現今常見的方棺;還有微型的二次葬用的骨灰盒。從考古發掘的陪葬品來看,這些棺木裏的主人均為古越族人,他們習以水戰,以舟代車,斷發紋身,居於山國水澤。
1989年6月13日,中國懸棺研究課題組利用仿古絞車等原始機械工具,在貴溪仙水巖重現了兩千多年前古人吊裝懸棺的過程,為人們揭開懸棺的千古之謎指引了壹條道路。 1978年,考古部門請來了身懷攀巖絕技的當地藥農,憑借幾根繩子蕩入洞中,取出壹些文物,經專家科學鑒定,確定屬春秋戰國時期的遺存。1979年,考古隊采用層層搭架的方法第二次發掘清理,***取下棺木39具,人骨架16副,收集到珍貴文物290多件。
雖然有了實物資料,但是龍虎山崖墓中沒有留下任何的文字甚至符號,地方誌和史籍均找不到記載,使破解困難重重。為了徹底解開這個世界之謎,1997年6月25日,龍虎山遍下英雄帖,向全世界鄭重宣布,有人能解開以下三個謎底的,即:1、棺木如何進洞?2、為何采用崖葬?3、葬者何人?即可獲得30萬元人民幣的巨獎。
懸賞解懸棺之謎的消息壹經發出,海內外解謎者紛至沓來。僅壹年時間,就收到海內外猜謎者寄來的信函和文稿近千件,來函對懸賞的三個主要問題見解不壹,歸納起來有三:壹、關於棺木進洞方法,有“懸吊法”、“竹木搭架法”、“雲梯架巖法”、“架天梯法”、“網繩搭架法”、“棧道法”、“後山挖隧法”、“樓船安放法”等。二、關於為何采用崖葬,有“升天成仙說”、“尊神事祖說”、“敬先至孝說”、“回歸洞穴說”、“保存祖屍說”、“防盜防害說”、“修煉坐化說”等。三、關於何人享受此葬待遇,認為上至諸侯將相、文臣武將,下至部落首領、家庭成員或修道隱士者都有。
2004年7月,龍虎山再次懸賞40萬元,求解千古懸棺之謎。但至今還沒有壹份令人信服的答案。 盡管龍虎山懸棺至今未解,但是人們從來沒有停止過探秘絕壁懸棺的腳步,1989年,上海同濟大學古代機械研究專家陸敬嚴教授,研制出仿古吊裝法,把重達200公斤的棺木提升至洞口,由吊裝人拉進洞中安放。
陸敬嚴教授的這種仿古吊裝法升置棺木的過程,如今已經在龍虎山展現,並成為龍虎山壹個固定表演節目,這個節目就設置在仙水巖懸棺比較集中的飛雲閣。
表演者自峰頂輕輕騰空跳起,沿著垂直懸掛到江面的繩子而下,當他們下滑到接近峭壁中間的巖洞時,只見他們劇烈地搖晃繩索,借著慣性,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躥入洞中。然後是地面上的楠木懸棺緩緩升空,上升到接近洞口時,巖洞裏的人用短索牽引,地面的人則大幅度地搖晃繩索,借著懸棺在半空中晃蕩的慣性,找準時機,上下合力把懸棺送入洞中 由中國社會科學學院、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美國哈佛大學及聯合國科教文衛組織等單位組成的我國最大規模的古懸棺科考隊,通過搭建65米高的腳手架進入龍虎山地區最大的懸棺洞穴。專家們初步解釋了這個懸棺洞穴的特點。
特點壹:棺木數量多。懸棺洞穴中壹***八具棺木,是中國歷次懸棺研究中單個洞穴棺木最多的壹個。根據墓中棺木的大小、數量和放置方位,專家初步斷定這是壹個家族墓葬。
特點二:沒有金屬隨葬品。像龍虎山地區其它200多座懸棺墓壹樣,盡管隨葬品豐富卻沒有壹件金屬隨葬品。所有的墓葬,或是卯結構,或是打孔用繩子來加固,沒發現使用棺釘。
特點三:墓葬地選擇典型。它依山臨水,懸棺放置在鳥獸罕至的山崖上。 由中國社科院、中科院等單位組織的古懸棺科考隊對龍虎山古懸棺進行科學考察,專家指出,龍虎山古懸棺有三大特點:
第壹:利用天然洞穴是龍虎山地區懸棺葬的第壹大特點。專家指出,由於龍虎山地區屬丹霞地貌,較多和較集中的洞穴為懸棺葬提供了天然條件。
第二:懸棺的棺木幾乎都是由壹根木頭制成的。把壹根大木掏空來,象獨木舟壹樣,這樣便於放置屍體、隨葬品。
第三:具有封門板。古人把棺木放到洞穴裏面以後,會進行封戶,就是用封門板把洞口封死,這樣裏面的棺木就可以避免風吹日曬等自然環境對它的破壞,也可以防止壹些人為的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