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復旦大學出版社《無錫詞典》
惠山泥人是無錫著名特產之壹,有著四百多年的歷史。無論是憨態可掬、喜氣祥和的大阿福,還是形色兼備、做工細膩的手捏戲文,都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可這爛泥模模到底是怎麽做出來的呢?
記者日前專門請教了多位制作無錫惠山泥人的大師,從她們那裏得知惠山泥人的背後制作故事。
惠山泥:寶善橋壹帶最好
“惠泉山下土如濡”,這是宋代大詩人蘇東坡對惠山腳下天生自然粘土的贊譽。惠山的粘土非常獨特,其顏色呈棕黑色或褐色,粘韌性好,不易開裂,不易下塌,含沙量少,是制作惠山泥人的最佳原料,其品質質量直接影響到惠山泥人的風格形成。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喻湘蓮告訴記者,制作惠山泥人的泥土選擇非常考究。惠山北坡腳下壹片的泥土為惠山泥人制作的主要來源,其中又以寶善橋壹帶的黑泥為上乘。對於“惠山泥人泥土越來越少”這壹說法,大師給予了完全否定。她說,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區的擴大,現在許多農田都改成工業廠區、街道、居民區 ,可供采泥的地方越來越少,但這並不意味著惠山泥的存儲量越來越少。眼下她們使用的惠山泥來自惠錢路小天鵝公司附近的稻田,選用地面1米以下的泥土,每500克惠山泥的收購價格在1元左右,但買回來還不能直接就制作泥人,需要反復的伏、捶打加工,把泥裏的火氣和堿差不多釋放出來後,才可以正式用於制作泥人,壹般這壹過程需要壹年左右。“惠山泥和陳年老酒壹樣,時間越長就品質越好,我這些泥已放置了半年多了”,說著指著工作室墻角的壹堆堆用塑料袋包裝好的惠山泥讓記者看。
大阿福:經典粗貨有“模”有樣
泥人按制作工藝、藝術形式及藝術風格大致分為兩類,即“粗貨”和“細貨”。“粗貨”大凡都用模具印制,而“細貨”由藝人直接捏制而成。粗貨從造型到彩繪,風格粗獷、簡練,而細貨比較寫實、細膩、惟妙惟肖。傳統的手捏泥人、手捏戲文都稱細貨。現在細貨的表現形式和題材內容比起以往豐富多了。而手捏戲文是手捏泥人中的代表作,是壹個大類,其內容大多以戲曲人物的情節為主,因此而得名。家喻戶曉的“大阿福”就是惠山泥人中壹款經典粗貨。
粗貨並不是指做工粗糙,它是惠山泥人生命力最強,歷史最悠久,知名度最高的壹個大類。“大阿福”造型壹派安詳,眉清目秀,和顏悅色,滿臉笑容,是人們饋贈親友的最佳選擇。歷代大師幾乎都做過“大阿福”,只是每個人做出的“大阿福”都有不同的韻味與精彩。
無錫市惠山泥人廠董事長、高級工藝美術師沈大授告訴記者,粗貨的藝術風格和特色是獨有的,由於多用單片模或雙片模印制成型,迫使創作者在造型上適合脫模而變得圓渾,並以高浮雕線條來表現作品的起伏輪廓,這樣既適應印坯生產,又適應彩繪的走筆順暢。有相當壹部分作品在背後是平平的弧形,並沒有任何造型。這樣粗貨在圖案色彩的運用和線條紋樣的選擇上就十分講究,用色上往往打破原有色相的限制,更加大膽,並和壹些傳統神話中的色彩相結合起來。整個作品質樸、天真、風趣,散發著濃郁鄉土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