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世紀以後,由於市民階層的覺醒,以佛羅倫薩為中心,形成早期文藝復興的音樂風格的新藝術”時代,奠定了世俗性的二聲部、三聲部的抒情歌曲(如牧歌、巴拉塔)、風俗歌曲(如獵歌)及器樂繁榮的基礎。當時最大的作曲家是佛羅倫薩的管風琴家、盲人音樂家F.蘭迪尼。這時定量記譜法已經流傳。在音樂創作中只承認三度和六度,禁用平行五度和八度;感情豐富的多聲部音樂與詩詞結合得很緊密。牧歌有器樂伴奏,巴拉塔為三段式結構,獵歌為卡農曲式。這時產生了專業音樂學校,音樂理論得到發展,如威尼斯人G.紮利諾就是當時著名的音樂理論家。15世紀末是有伴奏的新的世俗歌曲體裁“弗羅托拉”的繁榮時期,16世紀中葉又產生了與它相似的“維拉內拉”。這些歌曲對確立和聲性的主調音樂有重要意義。其作者多出自市民階層,他們的創作反映了人文主義的世界觀。
16世紀的意大利音樂由於佛蘭德作曲家A.維拉爾特在威尼斯定居而得到進壹步發展。他是威尼斯樂派的鼻祖,也是二重唱和器樂裏切爾卡(賦格曲前身)的創始人。維拉爾特和他的弟子們把“弗羅托拉”與佛蘭德樂派的復調技巧相結合,創作出新的牧歌。威尼斯樂派對牧歌的貢獻給後來的L.馬倫齊奧、C.傑蘇阿爾多和C.蒙泰韋爾迪的創作以很大影響。這 3位音樂家完成了牧歌發展的最後階段(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牧歌的題材主要是表現愛情生活,但在傑蘇阿爾多的牧歌中已經出現了戲劇性因素,蒙泰韋爾迪的牧歌中戲劇性因素更進壹步得到了加強,並且加添了器樂伴奏。在上述的發展過程中,他們普遍運用了愛奧利亞調式和伊奧尼亞調式,這樣大調音階和小調音階的地位便得到大大加強。
繼維拉爾特之後,A.加布裏埃利和他的侄兒G.加布裏埃利發展了威尼斯樂派的獨特的風格:力度變化鮮明,廣泛采用裝飾手法,合唱和器樂合奏(管風琴、樂隊合奏)形成對比。這時的鍵盤樂器、弦樂器、管樂器不斷進行改革,出現了各種樂器的改革家。N.阿馬蒂、A.斯特拉迪瓦裏、G.瓜爾內裏 3人在小提琴制造工藝上達到完美的境地。O.彼得魯奇(1466~1539)發明了新印譜法,促進了音樂的傳播。托卡塔、幻想曲等新器樂體裁相繼出現;舞曲體裁的進壹步發展為以後的組曲創造了條件。
另壹方面,以作曲家G.P.da帕萊斯特裏納為首的羅馬樂派,發展了天主教宗教音樂的無伴奏多聲部合唱。為使歌詞清晰,他簡化了復調,使其更接近於文藝復興時期世俗音樂中確立的和弦式的寫法。他的典範的合唱作品特別純凈清朗、安謐靜穆。
16世紀末在托斯卡納、費拉拉和佛羅倫薩都掀起了戲劇與音樂相結合的運動,同時也是從復調音樂向主調音樂轉變的過程。在佛羅倫薩,以理論家V.加利萊伊為首的“佛羅倫薩夥伴”藝術小組,要求復興古希臘悲劇和擺脫尼德蘭復調音樂壓倒壹切的傳統影響,確立了敘唱風格的最初的歌劇形式。其代表作曲家是J.佩裏、G.卡奇尼和E.de卡瓦列裏。室內康塔塔以牧歌為主要基礎在佛羅倫薩、威尼斯、羅馬、博洛尼亞等地發展起來,在A.斯卡拉蒂的創作中達到完美的形式。教會康塔塔是從經文歌演變而成。從F.內裏(1515~1595)的“勞達”中產生了清唱劇的萌芽,後來在G.卡裏西米的創作中得到了進壹步的發展。隨著歌劇的流行,1637年在威尼斯開辦了公開演出的歌劇院。蒙泰韋爾迪是威尼斯首屈壹指的歌劇作家,他把富於表現力的朗誦調,如歌的詠嘆調,寬廣的重唱熔於壹爐,形成所謂“慷慨激昂”的新的歌劇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