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優秀人才缺失
人才是推動戲曲傳承與發展的第壹要素,在專業人才缺失的情況下,戲曲的傳承與發展根本無從談起。從古代開始,戲曲壹直是國人最為喜愛的藝術形式與休閑娛樂方式之壹,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平民百姓,每逢過年過節都會看上幾場戲、聽上幾首曲兒來為自己白水般平淡的日子增資添彩,或是給自己已經幸福美滿的生活來壹次錦上添花。戲曲,壹直在國人心中占有重要地位。但隨著社會環境、文化環境的變化,人們的審美取向改變,流行曲、壹些快餐性質的藝術表演成為人們心頭的白月光,但戲曲卻逐漸受到人們的冷落。當前,喜歡聽戲曲、懂得欣賞戲曲、願意學習戲曲的年輕人越來越少,戲曲逐步陷入後繼無人的境地。
如當前專門從事戲曲創作、劇本編寫的人員,其自身能力素質稍有欠缺,無法做到深入把握戲曲文化的內涵、要義,或是對相關地區的戲曲文化特點不甚熟悉,導致創作出的劇本在搬上舞臺後會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另外,壹些地方的劇團受資金等多方因素限制,劇團中並無燈光、舞美、編劇、導演等專業人才,導致搬上舞臺的戲曲節目質量不高,戲曲得不到很好的傳承與延續[1]。
1.2 戲曲教育缺失
當前,中國戲曲在傳承與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職業教育缺失的問題。如部分地區缺少相應的戲曲專業,缺乏教育環境與條件,新人即使想學習也是到外省以及國家級院校進行進修,這壹問題直接造成了相關有意向進行學習的後輩人才流失。除這壹問題外,在當前的戲曲教學中也存在諸多不足之處,如大部分學校戲曲表演班的學生在進校後大多是在整班制下進行學習與排練,在長久的學習與訓練過程中,學生之間可能培養出或多或少的默契,有了“表演團體”精神,但在“畢業”這壹教師的訓導下,學生們各奔東西,於此間培養起的默契、合作意識、團體精神也大都隨時光散去,戲曲的“傳承群體”這壹說將無從談起。因而這壹教學育人模式並不利於戲曲的傳承與發展。此外,在當前的戲曲專業教學中,教師們還不是十分註重對學生創新創意能力的培養,這間接導致我國戲曲創新性不足,缺乏可持續發展的動力[2]。
1.3 宣傳推廣力度不足
對當前現象分析發現,導致戲曲社會影響力逐漸減小的另壹重要原因在於,有關戲曲的宣傳、推廣不足。當前,社會環境依然改變,00後、90後甚至80後們已不是生長在那個逢年過節就要聽壹場大戲的年代,青年壹代的人們對於戲曲的印象較為淺淡,在此情況下,若仍不大力宣傳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