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營造鄉村風貌方法如下:
1.農業型村莊:合理利用農業資源,保持生態景觀可持續平原地區:適宜發展“農田園林”新景觀模式,利用茶園、竹園、花木基地等發展休閑觀光農業。
山地丘陵地區:應發揮在區域生態平衡中的作用,進行綜合治理;確立鄉村風貌的景觀主體,種植特色本土樹種,豐富鄉村景觀、促進經濟增長。
2.工業型村莊:尊重鄉村原有肌理,維持生態連續穩定性尊重村莊肌理格局特征,鄉鎮企業和工業園區選址應避開自然界面完整、原生植被豐富的生態戰略空間,以避免對村莊整體生境造成不可逆的影響。
在規模、形態上也應與原有村落區分處理,不破壞村落原有風貌和尺度;盡可能延續山、水、田、植被體系的連續有機形態,保持鄉土特色,避免“非城非鄉”。
3.歷史文化型村莊:傳承地方建築特色和街巷空間格局,延續村莊文脈尊重與保護村莊的地方特色和文化遺產。
體現鄉土文化的街道、街巷、生活聚落空間應成規模保留,通過適度修繕、合理的功能置換,達到傳播文化、延續文脈的作用。新建建築應融入原有村落肌理,盡可能沿用本土材質和特色元素,保證整體風貌的協調統壹。
鄉村地域風貌存在的問題:
1.對不同類型村莊特色的認知缺失,村莊規劃實踐中盲目套用成功案例的模式或挖空心思追求標新立異,陷入“趨同”與“千村千面”兩極化的鄉村建設誤區,喪失村鎮本真。
2.欠缺對鄉村風貌特征及內在機制的本質把握,導致鄉村風貌特色的規劃營造往往停留在對景觀亮點、建築外觀等“顯性意向”元素的塑造,對特色產業培植、基礎設施生態化和公***服務設施配套等品質要素考慮較少。
3.對鄉村文脈及地形、水系、山脈等生態要素關註不夠,鄉村獨特的場所文化與環境相融的肌理格局在村莊撤並、整改中難以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