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塞翁失馬如下:
古時候,邊塞居住著壹位掌握術數的老人,擅長推測吉兇。老人喜歡養馬。壹天,他的馬無緣無故地跑到了胡人的馬群中。鄰居為此都來安慰他,而這位老人卻笑著說:“怎麽說馬丟了就不是壹種福氣呢?”幾個月之後,那匹丟失的馬帶著胡人的駿馬回來了。鄰居們聽說後,都來祝賀他。他卻憂慮地說道:“這怎麽說就不是壹場災禍呢?”
老人家中有很多好馬。他的兒子,英姿健偉,非常愛騎馬。有壹次,他的兒子見那匹胡馬膘悍神駿,忍不住就騎了上去,結果不小心,從馬背上摔了下來把腿摔斷了。鄰居們聽說後,又來安慰老人,老人說:“腿斷了卻還可以保住性命,這怎麽說不是壹種福氣呢?”
又過了壹年,匈奴大舉入侵,青壯年人都被應征入伍,而老人的兒子卻因為殘疾而免於應征。應征的青壯年大多在戰爭中死亡,而老人和他的兒子卻幸免於難。眾人都問老人如何能預測禍福,老人嘆了口氣,回答道:“我怎麽能預測人的禍福呢,只不過大凡事情都遵從'福禍相依'的道理罷了。”
塞翁失馬的道理:
1、塞翁失馬的故事告訴我們在壹定條件下,禍可以變成福,在另壹個條件下,福又變成禍,說明了禍福相依的樸素的辯證觀點。同時也讓我們學習了塞翁仔細觀察事物的特點。
2、好事可以變成壞事,壞事也可以變成好事,所以我們看待問題要全面,要有積極的心態。
塞翁失馬的故事賞析:
通過壹個循環往復極富戲劇性故事,闡述了禍與福的對立統壹關系,揭示了“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的道理。如果單從哲學角度去看,這則寓言啟發人們用發展的眼光辯證地去看問題:身處逆境不消沈,樹立“柳暗花明”的樂觀信念;身處順境不迷醉,保持“死於安樂”的憂患意識。
在壹定的條件下,好事和壞事是可以互相轉換的,壞事可以變成好事,好事可以變成壞事。塞翁失馬的故事在民間流傳了千百年。無論遇到福還是禍,要調整自己的心態,要超越時間和空間去觀察問題,要考慮到事物有可能出現的極端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