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對於日後的英雄洛奇來說,能有光武帝劉秀、宋太祖趙匡胤這樣人多獸少的“聖明天子”當然是最幸運的事情了。不僅不用擔心脖子上的頭會不會動,還能確保自己那些年的投入得到豐厚的回報,過上奢華舒適的生活,享受世間所有的榮華富貴。
不幸的是,像劉秀和趙匡胤這樣的皇帝在歷史上只是兩個。能在大運中遇到他們,真的是壹件很難得的事情。儒家的“亞洲聖人”孟子說:“五百年之內,必有君王之盛,其間必有名人。”劉秀,趙匡胤,不過壹千多年前的壹個,這比孟子說的更難得。
所以對於很多英雄來說,我們不能對此寄予太大的希望。畢竟天上不會憑空掉餡餅。能遇到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唐玄宗這些皇帝就很不錯了。不要好高騖遠,理智壹點,現實壹點,多想想如果沒有遇到劉秀、趙匡胤這樣的聖賢,自己能做些什麽,這樣才能活在“盛世”,不要向文達要“天子”。想盡壹切辦法化解陛下殺人的戾氣,讓自己全身受罪,活下來。總之,作為壹個英雄,首先要明白壹個最基本的道理:“是我們改變了世界,還是世界改變了妳我?”
人作為萬物之靈,其高明之處和可貴之處就在於他總能適應環境的變化,竭盡全力,趨利避害,在各種惡劣條件下頑強生存。這種能力,作為蕓蕓眾生中的佼佼者,自然是老兵英雄所具備的。對於他們來說,成名之後最迫切的任務就是如何消除陛下的懷疑,如何避免“殺兔烹狗”的悲劇回到自己頭上。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絞盡腦汁想對策,做出各種姿態,自我折疊,韜光養晦,以此讓皇帝放心,讓朝廷寬容。成功了,就認為給將軍們的軍事謀略是家裏培養出來的,很完美;最後還是出了問題,盡管我練的不夠,也不知道怎麽做好。只好自己喝苦酒,覺得自己倒黴。
幾乎所有智商正常的人都知道,坐在高金殿上的皇帝之所以討厭英雄,懷疑英雄,是因為他想殺了他們。有四個原因:
第壹,恐怕英雄桀驁不馴,強壯不羈,頭上有角,身上有刺。他以戰功作為炫耀的資本,以實力討價還價,最後得意忘形,上演了壹出“總是以新桃換舊桃”的逼宮戲。
二是怕主人公腸子彎了,心思歪了,“不識廬山真面目”。看似老實,實則別有用心,信任度不得不大打折扣。所謂“畫虎難畫皮,畫骨難。當妳知道壹個人的臉,妳不知道妳的心”。
第三,我怕英雄的能力太強,聰明能幹,文武雙全,都會體現出帝王們的無能和貪吃,讓我控制不住,實際上會傷害我神聖的臉面。所謂“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
第四,我怕英雄有工作狂的傾向,專心事業,展宏圖,愛惜羽毛,卻對吃喝玩樂不感興趣。結果我在九重宮過著奢侈的生活,導致事事被議論,威望下降。但英雄因為夜以繼日的努力解決土匪問題,為國家大事努力,克己奉公,名聲逐漸提高,人氣日益旺盛。所謂“沈舟過千帆,病樹在萬木處前
既然找到了原因,接下來就是對癥下藥了。妳不怕我不聽話嗎?我會改變我的方式,我會表現得和世界和平相處。妳不怕我出軌嗎?我會向妳展示我最大的忠誠;妳不擔心我能力強手段高嗎?我會向妳證明,我是世界上最平庸最無能的人;不能斷文讀,不能玩刀玩棍;妳不討厭我熱衷於我的工作而拒絕享受它嗎?我喝醉了,和公牛壹起跑,我會讓妳知道我是個標準的素食主義者。
這是中國古代英雄以“自敗”和“自汙”來自保的方式。
應該說這壹招還是挺靈驗有效的。陛下似乎專門研究這壹套。於是,很多英雄將領終於借此機會保住了腦袋,好讓自己享受人生。
中國傳統的政治智慧和人生謀略是傑出的,這讓我們今天引以為豪,因為它大大減少了歷史上血腥的屠殺場面;同時也讓我們今天感到悲哀,因為它讓中國古代“人才”太多,“人才”太少。無論是皇帝、英雄還是普通官員,他們的大部分精力都不是在做什麽事情,而是在為人們著想,與他們打交道。而“人才”過剩,“人才”匱乏,是中國封建政冶無望的征兆!
壹個英雄要遭受長久的災難,最直接的辦法自然是退出江湖,與世無爭。《第二卷》說:“如果張亮、範蠡和孫武,他們是如此傲慢,他們不知道他們要去哪裏。如果他們不知道這壹點,他們就可以安全了!”也就是說是歷代英雄的最佳自保狀態。
春秋時期的壹號功臣範蠡,無疑是較早洞察君臣關系本質,未雨綢繆,及時“去之則來,引之則來”的典範,這讓他全身上下都深受其害。
範蠡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經濟學家。他出生於楚國萬。當時正值楚謹爭霸如火如荼之時,晉國從北到南聯合並支持吳國對抗楚國,使其處於四面受敵、兩面作戰的被動局面。“三個司機都比不過楚”。為了擺脫這種局面,楚國也如法炮制,決定唆使越國騷擾吳國後方,以牽制吳國的戰略行動。所謂“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為了實現楚國的這壹戰略企圖,範蠡和另壹位楚人、軍事家奉命赴越開展軍事外交活動。
到了越國後,深受越王勾踐的信任,壹心要打敗吳國,報天下之仇。他擔任越國大夫,主持越國的軍事和外交鬥爭。“屈於內,去於外。如果妳在裏面不無聊,妳可以在外面做任何事情。國主合壹,所以主宰國家。”他為勾踐對付吳國指明了正確的戰略方針,韜光養晦,積蓄力量,等待時機,見機行事,“盡陽節,得我陰節以勝之”,以弱勝強,爭取有利時機,創造條件,化弱為強,“不為天下先”,以時間換空間,欲擒故縱,先發制人,最終達到。
正是在這壹戰略方針的基礎上,在他的具體協助下,勾踐發揚了“臥薪嘗膽”的“仗劍”精神。“十年聚,十年學”,勾踐在勵精圖治的同時,大玩“美人計”,大搞性賄賂,使夫差在溫柔鄉茍延殘喘,使他加入了史、的行列。政務冷清,武功荒廢,徹底改變了雙方在吳越的優劣。經過偷襲武都、殲滅之敵、圍攻姑蘇等重大戰役,吳最終滅亡。
顯然,是壹個決定性的人物嶽的破壞吳,他的崛起和他的統治中央人民解放軍
然而,範蠡的聰明才智不僅源於他傑出的才能和卓越的軍事戰略,還源於他清晰的頭腦和非凡的洞察力。他沒有讓勝利淹沒自己的理智,也沒有讓君臣和諧的表面現象扼殺自己的判斷力。他深深明白,作為壹個楚國人,他在執行楚國的戰略使命,這必然成為自己與越王勾踐的隔閡。在尚未取得勝利的情況下,雙方仍可齊心協力,實現消滅吳的***同戰略目標。但壹旦勝利來臨,***同的敵人消失,這種差距必將迅速擴大,形成不可逾越的山溝。
此外,在與勾踐多年的交往中,範蠡對勾踐的性格、氣質、為人做了細致的觀察和透徹的了解。在範蠡眼裏,勾踐“是壹個長脖子、長喙的人,可以像狼壹樣走路但不能和他和平相處”,是壹個可以同甘***苦卻不能同甘***苦的人物。總之,“高震主”和外賓、清朝雙重因素的結合,讓自己隨時有被殺的危險。
鑒於這壹判斷,範蠡無論勾踐說什麽豪言壯語,許諾君臣***治的願望,如何懇求,如何挽留,都沒有動搖。他只找了壹個選擇,就是在自己太優秀的時候接受,及時抽身,飄得高躲得遠,像黃鶴壹樣遊蕩,拋棄高官厚祿,視富貴榮華為浮雲。
就這樣,範蠡在事業的巔峰和最順利的時候,忘記了所有的屈辱,義無反顧地放棄了自己的官職。他帶著壹個紅顏知己,壹個絕世美人,石,壹個五湖船夫,壹個遊子,壹個英雄,壹個美人,在他的人生中寫下了更加華麗輝煌的篇章。他先後前往蒂奇和陶藝,隱姓埋名,洗頭陣,打電話給陶朱公,用孫子兵法的精髓指導自己的商業活動。“人棄我,人取我”,他大賺了壹筆,“賺了壹千塊”。他和後來的白圭、子貢等人壹樣,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早下海並取得輝煌成就的富商。
功成身退的範蠡以“飄高藏”的方式巧妙地躲過了越王勾踐的劫難,成為後世所向往的全身避禍之道的典範。無數人佩服他的眼光,佩服他的見識,佩服他的幸運,模仿他的選擇,這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壹個不可忽視的現象。
可以說是“我壹直在偷偷摸摸反復問,才知道這是平平淡淡,容易為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