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成都自話

成都自話

1.關於“青羊”

“青羊”二字來源於青羊街,青羊街又源於青羊宮。

青羊宮始建於中國的周代,由於年代過於久遠又缺乏地方誌記載,只能大致推測寺廟修成的時期在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之間。在其延續長達數千年的漫長歷史裏,青羊宮不可避免的多次被毀於慘烈戰火,但每壹次浩劫之後都能被重新修復,展現了人類對虔誠信仰和文明所具有的頑強力量。青羊宮是中國道教最重要的5大宮觀之壹,目前現存建築為清代康熙六至十年(公元1667年-公元1671年)陸續重建,占地面積約12萬平方米。

中國很古老的時代就建立了發達的農耕文明,所以中國人傳統上把羊作為樸實、善良、吉祥的象征。中國古代漢語“羊”字通“祥”字。漢字--羊大則充實而美。因此,吉祥是羊文化諸多內涵中的壹個重要方面。上古時代中國人就觀察發現:羊成群結隊時候,總有壹雄羊領頭,整個羊群都跟隨著聽其指揮,但羊群依然溫順,所以群而不黨。羊羔吃乳的時候,跪於母羊身旁受乳,所以謙遜孝順。羊這兩個日常習慣,被中國人賦予了善良、親和、有禮、講求德行的文化特色。

2.歷史文化

青羊宮剛建成之時其實是壹個貿易市場,它之所以後來成為了中國著名的文化聖地則來源於壹個非常動人的歷史故事。

公元前5世紀,四川盆地和關中平原交界處的秦嶺山脈,壹片蒼茫,郁郁蔥蔥的群山千萬年來,安靜而祥和,它的身旁滔滔流過古老的渭河。壹天,壹位時任函谷關關令,名叫尹喜的中年男人來到了這裏。此時正走向衰亡的周王朝經過數百年的苦苦掙紮,已經變得孱弱腐朽。混亂的朝政讓尹喜心灰意冷,他不願在繼續在這個亂世中隨波逐流。

公元前517年,尹喜離開了函谷關來到了西方秦嶺山脈裏的終南山避世歸隱。壹個初夏的淩晨,在隱隱的雷聲中,尹喜看到了從未見過的絢麗景象。東來的紫氣,讓尹喜大惑不解。尹喜熟知天象,所以他知道紫氣象征著聖人。天上的異向,預示著會有不凡之人從東方而來。尹喜的心中疑惑不已沒有答案。為了迎接來自東方的聖人能夠當面聆聽他的教誨,帶著滿心疑惑的尹喜結束了隱居的生活,從終南山回到了自己的任所——函谷關,他日夜守望在關樓之上企盼著聖人的到來。壹天,斜陽西赤,壹位皓首白須的老者,從東方來到關前,尹喜心中知道他等候的聖人到了。這位老者,就是後世東方道家思想創始人——老子。

公元前104年成書的中國偉大歷史著作《史記》有這樣的記載:“老子很有學問,知識淵博,性格深沈內向,他長期在周王室生活,但仕途坎坷,幾遭貶辱, 曾擔任過周王朝的國家圖書館館長。老子年近80歲時,他看到周王室日益衰落,諸侯紛爭,社會矛盾突出,感到非常厭倦,便決意退隱,準備向西方而去探遊未知的世界,於是辭官,騎著壹頭青牛,離開了洛陽向西走去”。

當尹喜得知,順紫氣而來的聖人就是名聞天下的老子時心中不勝欣喜。因為尹喜知道,如果能夠得到這位賢者的指點,他將會解開心中所有的困惑。但老子對尹喜的求教不置可否,尹喜十分焦急。因為他知道,這位老人即將隱世,聆聽智者的教會只此壹次,不容錯過。不過,壹個偶然的事件讓尹喜的問道之心有了轉機。由於離開洛邑過於匆忙,老子忘了帶關牒。依照周律沒有關牒,不準過關。這給了尹喜壹個絕佳的機會。

《史記》記載:“尹喜對老子說道:先生即將隱居離開,為什麽不將您的智慧留給世人呢?如果先生拒絕我,我只能強行留下先生。”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終。據記載老子在函谷關留住了三個多月,寫下了壹篇5000字的的文章。後來人們把這篇文章印成書,書名就叫《老子》,又叫《道德經》。

《道德經》完成後老子即將離開,尹喜不舍,非常難過,老子見狀臨行前對他說道:多年以後妳去蜀地,那時將會遇到壹只青羊,它會帶妳找到我。很多年以後,尹喜遊歷四川,當他來到成都的時候,果然在街上遇見了壹只青羊。他跟在青羊身後,穿過大街小巷到黃昏時來到壹個冷清的市場,在市場裏當時的青羊宮屋檐下,看到壹個啼哭的嬰兒。後世的中國人認為那個嬰兒就是老子的化身,因為老子喜歡“嬰兒”。在老子心目中,“嬰兒”是“含德之厚”的象征和 “理想社會”的特征。從此青羊宮在中國的文化和歷史裏打下了自己不可磨滅的印記。

3.老子思想對世界的深遠影響

16世紀,老子的《道德經》就被譯成西方文字,17世紀以後,借助西方的商船往返,順著西方傳教士的足跡,《道德經》由中國傳入歐洲,西方人把《道德經》翻譯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等文字,老子思想逐漸傳遍歐洲大陸。

列夫.托爾斯泰於1884年3月利用法文譯本開始著手翻譯《道德經》,他致信切爾特科夫說: “我正沈湎於中國的智慧之中。極想告訴您和大家這些書籍給我帶來的精神上的裨益。”但他當時遭遇到很多困難,他說:“翻譯老子,沒有達到我想象的那種結果,”但幾年以後,托爾斯泰還以過人的毅力完成了對《老子》中64段重要章節的翻譯,他在信中向妻子描述他和年輕的助手波波夫“懷著喜悅和緊張的心情”反復校訂譯文:“波波夫在替我抄寫文稿。我和他在重讀和修改深刻的思想家老子作品的譯文,我每次都懷著巨大的喜悅,聚精會神地去理解和用心地去翻譯,我是參照著法文譯本和更加出色的德文譯本工作的。”他在信中還摘引了《老子》的壹些警句,並大加贊嘆:“這不是太美了麽!”

托爾斯泰曾分析老子學說與基督教義的相通之處,他認為:“兩者的實質都是以禁欲方式顯示出來的構成人類生活 基礎的神聖的精神因素。因此,為使人類不成為苦難而能成為壹種福祉,人就應當學會不為物欲而為精神而生活。這也正是老子所教導的。”托爾斯泰對老子“上善若水”的觀點極為贊同,他說:“就應該這樣。老子所說,應該像水那樣,沒有阻礙,它就流,壹遇堤壩,它就停止。堤壩被沖垮,它又流,遇到方型容器,它是方的;遇到圓形容器,它是圓的。正因為如此,它比所有的東西都更重要,更有力量。” 老子順應萬物而自得的哲學思想也給晚年陷入精神痛苦的托爾斯泰帶來了極大的心理安慰。《復活》裏面經常出現的胡言亂語的睿智老瘋子,就有鮮明的中國道家思想的特征。

4.關於“嬰兒”

老子寫道:對於“嬰兒”,毒蟲不咬他,猛獸不傷他,兇鳥不擊他;他雖然筋骨顯得柔弱,但拳頭卻握得很緊;他雖然不知道男女交合之事,但他那小小的生殖器卻勃然舉起,這些,是精氣充沛的緣故。他整天啼哭,但嗓子卻不會沙啞,是因為他和氣純厚。

聚結精氣以達到柔和、柔順、柔韌,能呈現出嬰兒般無欲的狀態嗎?人生之初,有如壹張白紙,無知無欲,至柔至順,但是,卻蘊藏著無限的生機與活力;人長大了,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得以形成,每個人的心靈是否仍然象壹張白紙呢?,這恰恰就是老子思想可以迎刃而解的重大問題。

  • 上一篇:老子與青羊的傳說
  • 下一篇:意大利的工業三城是指那三個城市?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