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落空間形態是指聚落的外部形態。主要有以下幾種:
(1)集聚形:主要是在平原和盆地分布,城市呈網狀分布,交通網通常是環路和輻散裝公路的集合,常為規則的方形或圓形,典型的是成都和北京。
(2)長條狀:主要是因地形或交通影響,比如在河流沿岸、山谷地形、鐵道沿線通常會發展為此類。
(3)放射狀:通常也是由於地形或交通的影響,比如在河流交匯處等地.典型的是重慶。
擴展資料:
聚落類型的影響因素:
1、地形:
地形對鄉村聚落的影響十分明顯。平原地區聚落較為集中(多為集村),規模較大,聚落住宅排列有序,形態多為團狀;山區的居民多依山建築居民點,高矮參差,成為壹種山村或山區集鎮。
如苗族的吊腳樓,即依山而住,整個樓房的前房的前半部是用木柱撐在斜坡上,鋪以木板,再在上面建造住宅,遠遠看去好象懸空壹樣,整個村寨顯得雄偉險峻。而且山區的許多住宅多用石料建築,就地取材形成壹種特有的聚落外觀;山區的村落壹般規模較小,且聚落住宅排列雜亂無章(多為散村)。
2、降水:
各個地區降水量的大小會直接影響到房屋建築的形態,這在農村中反映最為明顯。壹般說來,降水豐富的地區,聚落住宅房屋多為斜頂,有利於雨水下流,降水越豐富,屋頂坡度越大,而且降水較多的地區,壹般也較潮濕,聚落住宅還要防潮,所以壹些少數民族地區的民居建築多采用木竹架空式,即“幹攔式”結構(也就是俗稱的吊角樓)以利於通風、消暑、防潮。而在降水較少的地區,聚落住宅的屋頂坡度較小。在氣候資源特幹旱的地區甚至屋頂都是平的。
降水較多地區,如中國南方屋頂出檐長,可以使屋頂過多的雨水下泄時“射程”遠,有利於保護墻下不被雨水沖蝕;而降水較少地區,如中國北方屋頂出檐較短,因為他們無雨多之憂。從屋檐口看,中國南方屋檐口向外挑出很多,這既能避雨,又能遮陽之功效;而中國北方屋檐口向外挑出較少,也因無多雨之患。
3、氣溫:
氣溫高的地區,聚落地區墻壁較薄,房間較大,窗戶較小,從而達到防暑的效果;氣溫低的地區,聚落地區墻壁較厚,房間較小。
再就合院式民居而言,中國北方多為分散式,南方多為聚合式,因為東北、華北氣候寒冷,冬天日照角度小,為了爭取較多的陽光,故分散房屋,加大院子,以增加陽光接觸面,延長日照時間,並且很註重房屋的朝向(多為座北朝南),而到了長江流域與華南地區,光熱充裕,為減少日照,故合院采用聚合式,中庭狹小,以便遮陰,南方地區的房屋朝向也較亂。
長江三角洲地區,民居為適應該地潮濕炎熱氣候的需要,房屋建築采用敞廳,天井通廊等開暢通透的布局,墻的外面多抹白灰以減少陽光的吸熱效應。青藏高原晝夜溫差極大,終年風強雨少,故采用石造的平頂厚墻建築,白天利於厚墻吸熱,到了夜晚厚墻散熱,恰可增溫去寒。在冬季寒冷的地區,為了避免寒風的侵擾,避風的墻壁往往不開窗。如中國北方冬季盛行偏北風,因此窗戶壹般不朝北開,門也是朝南開的。
4、水源:
聚落壹般盡量靠近水源,特別是有方便清潔的生活用水,故多沿河流兩岸、湖泊四周分布,形成“小橋流水人家”的景觀。在沙漠地區,聚落則分布在綠洲地區或取地下水方便的地區。即使在中國廣大的濕潤地區,聚落分布也明顯受到用水的影響,在水源供給充足、水網稠密的地區,聚落比較集中,規模較大。在水源供給匱乏,水網稀疏的地區,聚落比較分散且規模較小。
如在江南地區,聚落壹般分布在山麓和開闊的河谷平原,這與居民用水等有關。山區的孤村或寺院也多建在泉水出露處。長江三角洲地區,河網密布村莊之間多靠舟楫往來,很多村莊皆沿河分布,臨水建築,真可謂“人家盡枕河”了。
5、影響村莊聚落的因素除自然地理環境外,還受社會經濟文化因素的制約。如農業生產方式,經濟發展,傳統風俗習慣,文化背景等。總之,影響鄉村聚落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任何鄉村聚落的形式、發展、衰亡都是某種主導因素與其他多種因素***同作用的傑作。
百度百科 - 聚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