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是中國傳統餐具之壹,同時也是中國常見餐具之中歷史最為悠久的種類之壹,主要材料為竹、木、骨、瓷、金屬等等。
中華民族使用餐具的歷史十分悠久,迄今為止根據考古發掘以及估計文獻資料顯示,勺子的歷史約有八千年之久,叉子的歷史約有四千年左右,而筷子的歷史則壹直未有定論,但是至少不會少於三千年。
因為關於餐叉的資料主要可以見於戰國以前,而在戰國之後則鮮有記載,因此有人認為戰國時期結束後筷子便取代了餐叉的地位,也令餐叉從中華民族主要餐具的地位上滑落。
筷子
關於筷子的使用,在秦漢時期就已經和勺子有了明確的分工,勺子用來吃飯,筷子用來吃羹裏頭的菜。
筷子在先秦時代稱為“梜”,漢代時已稱“箸”,明代開始稱“筷”。《禮記·曲禮上》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急救篇》說:“箸,壹名梜,所以夾食也”,《禮記》鄭玄註“梜,猶箸也”。《雲仙雜記》載:“向範待侍,有漆花盤,科鬥箸,魚尾匙。”
關於筷子的起源,民間各種傳說層出不窮,壹說姜子牙受神鳥啟示發明絲竹筷,壹說妲己為討紂王歡心而發明用玉簪作筷,還有大禹治水時為節約時間以樹枝撈取熱食而發明筷子的傳說。也有人因此提出筷子的發明應在商周時期的說法。
筷子
而筷子名稱的起源,明代陸容在《菽園雜記》中記載,吳俗舟人諱說,“住”與“箸”諧音,故改“箸為快兒”。
此外李豫亨在《推蓬寤語》也有類似的記載“世有諱惡字而呼為美字者,如立箸諱滯,呼為快子。今因流傳已久,至有士大夫間亦呼箸為快子者,忘其始也”。
筷子
不過筷子的說法並沒有得到貴族的認可,《康熙字典》中僅收錄“箸”而不收“筷”,曹雪芹在《紅樓夢》中也將其稱之為“箸”和“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