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的盔甲是怎樣的
盔甲也叫甲胄、鎧甲,是古代人們在戰爭中保護身體的器具。盔甲有盔與胄和鎧與甲之分,前者是保護頭部的防具,像帽子壹樣,早在黃帝時期就已經存在;後者則是專門用來保護身體的,以免在武力沖突中重要臟器受到傷害。據傳,甲是夏朝少康子抒和東夷作戰時發明的。
盔甲的材質種類繁多。最初的盔甲是用皮革制成,後改用銅制造。考古發現,殷墟出土的盔甲就有銅盔,而甲在殷商和春秋時大多還是用皮制成的。秦漢以後,盔甲逐步得到改善,已出現大量銅鐵的護胸、護臂、護腿。唐朝時出現了用鐵鏈制成的索子甲,增強了盔甲的機動性。至宋代,我國的盔甲形制進壹步完備,重量也有所增加。如宋紹興四年(1134年)的步兵鎧甲在29.8公斤左右,而長槍手的鎧甲重量則為32至35公斤。與歐洲同時期的騎兵鎧甲相比,我國鎧甲的重量要重得多。
此外,還有壹個不得不說的金甲。金甲,即在鎧甲外層鍍金,這是古代貴族顯耀身份的舉措。還有壹種金絲甲在古代貴族中也相當盛行,這種盔甲透氣性好,並且重量較小,但防護能力差,不能抵擋大力的打擊和刺擊,其實用性遠不及裝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