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禮儀的範圍非常廣泛,包括政治體制、朝廷法典、天地鬼神祭祀、水旱災害祈禱、學校科舉、軍隊征戰、房舍陵墓營造、乃至衣食住行、婚喪嫁娶、言語舉止等,幾乎包容了國家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壹切典章制度以及個人的倫理道德修養、行為準則規範的龐大的概念。
在古代禮儀發展的歷史上,尤其是在禮儀的理論上,到了西周便形成了壹整套系統的禮學專著。“三禮”即《周禮》、《儀禮》、《禮記》,這可謂是我國最早的“禮儀學”的專著。其中保存了許多周代的禮儀,在漢代以後兩千多年中,它們壹直是國家制定禮儀制度的經典著作,被稱為“禮經”。像《禮記》中記載的名言“言語之美,穆穆皇皇”也就是指語言之美,在於謙恭、和氣、文雅,既要懂得言語之禮貌。《禮記》中還特別規定人與人交往中應“不失足於人,不失色於人,不失口於人。”這對人與人的交往提出了嚴格的禮儀規範,即與人交往行動上不能出格,態度上不能失態,語氣上不能失禮的道理。這種“禮”的教育在我國壹直是頗受重視的。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孟子、荀子等諸子百家更是對禮教給予了研究和發掘,他們在研究的基礎上,對禮的起源、本質等均給予了系統的闡述,提出了許多經典的理論,著就了許多名篇華章。如孔子《論語·雍也》篇中就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即說只重品格質樸,而不註重禮節儀表,就是顯得粗野;只重視禮節儀表,如缺乏質樸的品格,同樣顯得虛偽;只有既註重品格質樸,又註重禮節儀表者,才是壹個有教養的人。孟子重“禮”,把禮解釋為對尊長和賓客有禮貌,即“恭敬之心,禮也”,並把“禮”看作是人的善性的發端之壹。荀子把“禮”作為人生哲學思想的核心,認為禮者,人道之極也”,把“禮”看作做人的根本目的和最高理想。這些禮儀思想對我們現代人乃至後代人都是受益無窮的。不過孔子所倡導的“克己復禮”的思想實質是為奴隸主的統治服務的,可見禮也是頗具階級性的。
古代禮儀中,人們除了創造壹整套的禮儀思想外,還提出壹整套的禮制。如產生於西周時期的著名“五禮”即吉禮、嘉禮、賓禮軍禮、兇禮,便是壹套涉及社會生活各方面的具體的禮儀規範和行為準則,如吉禮乃五禮之冠,主要對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禮,歷代禮書以“吉禮”最繁。“吉禮”之所以發展得最為全面系統,正是因為吉禮是遠古禮儀萌芽的主幹部分。“嘉禮”是人與人之間,溝通聯絡感情的禮儀。
《周禮》言,“嘉禮”是用以“親萬民”的。主要出發點也是為統治階級自身服務的。“嘉禮”的主要內容有:飲食之禮、,婚冠之禮,賓射之禮,飧燕之禮,賀慶之禮。在等級制度下,無論什麽禮儀,均隨地位的尊卑貴賤而有儀節繁簡多寡的不同。“燕禮”乃宴禮,即宴飲之禮。“賓禮”是接待賓客之禮,《周禮〉曰:“以賓禮親邦國”這是講天子與諸侯國以及諸侯國之間的往來交際之禮。“軍禮”是師旅操演,征伐之禮,所謂“以軍禮同邦國”。“兇禮”是哀憫吊唁憂患之禮,即“以兇禮哀邦國之憂”。
可見我國的禮儀發展是很完備、系統的,各行各業,均有了詳細的禮儀規範但這些完備的禮儀出自奴隸主統治階級之手,自然也就成了統治老百姓的文化工具。其中,當然也有許多合理的成分,很多禮儀思想已成了我們現代禮儀的核心內容。如孔子講的“愛人”、“泛愛眾”的思想,子夏講“四海之內皆兄弟”,墨子講“兼相愛”,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均提倡了壹種“民為貴,君為輕”的思想,這對後人禮儀思想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促進作用。尤其是“五禮”中的許多禮儀規範也壹直沿襲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