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平等、互助、協調的和諧社會壹直是人類的美好追求,中國和西方的古代哲人都有“大同社會”和“理想國”的構想。同時,社會和諧本身是“常態”,還是“非常態”,存在理解上的分歧。這種分歧反映在社會科學中,逐漸演化為結構功能主義與傳統沖突論兩種不同的範式,並最終形成現代社會沖突理論的成果。 結構功能理論從靜態的角度來分析社會,認為社會結構的每個組成部分都發揮著各自的有機功能,社會是移動著的靜態的平衡。它假設社會制度處於均衡的狀態,保持著有條不紊的秩序,不會發生整體的變遷。社會是由規範、價值和公***道德將社會成員聯結在壹起,形成社會***識,即***同的社會價值的聚合力,使得社會保持著均衡。所有的社會問題,都可以由這種社會均衡模式來解釋。 而傳統沖突學派恰恰看到了社會不協調的壹面,許多社會問題並不是均衡模式所能解釋得了的。它認為社會是動態的,無時不在變化。整個社會體系處於絕對不均衡中,在社會體系的每壹個部分都包含著沖突與不和的因素,是社會變遷的來源。社會在運轉中所保持著的秩序,除了社會成員對社會價值和權威的認同,權力也在起著很重要的維持作用。 結構功能學派興起、發展於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二戰後的美國。當時美國迅速地轉入為和平建設服務的國民經濟軌道,壹時國內欣欣向榮,社會和諧,民眾生活穩定。在這種繁榮和諧的社會背景下,結構功能主義應運而生,並成為整個西方世界中的主流社會科學理論。但好景不長,西方進入六十年代,各種社會矛盾日益激化,造成了社會的動蕩不安。如美國先後爆發了反越戰運動、保障民權運動、肯尼迪被刺事件等。此時,沖突論應運而生並開始活躍於學界,批判結構功能理論所宣揚的社會均衡、穩定、和諧與整合的“太平盛世”,切中時弊,解釋困擾人們的種種嚴重的社會問題。這兩個學派的壹起壹落,反映了兩種不同社會背景的轉換。可以說,傳統功能論與傳統沖突論各自說明了壹個事物的兩個側面,既提供了對社會的壹定解釋力,又遇到了社會復雜性的難題。 現代沖突論融合了功能主義與傳統沖突論的壹些基本觀點,是對兩者的同時批判和繼承。現代沖突論在堅持不和諧是社會的固有特征的理論基礎上,認為可以通過社會秩序的調整來緩解沖突,並在沖突與緩解的互動中尋求發展,保持壹種動態的平衡與和諧。 現代沖突理論強調社會沖突的“正”功能,比功能主義更具有建設性。它認為沖突不僅導致了社會不和諧,它還具有社會整合的作用,其興趣在於沖突通過怎樣的機制推動變革,阻止社會系統的僵化。現代沖突論在承認社會沖突的普遍性的同時,將社會和諧作為了研究落腳點,並建設性地認為社會沖突具有社會整合的功能,是社會變遷的動力。穩定本身是個中性詞,可能意味著良性的秩序,也可能意味著保守、滯後、不公平、醞釀著危機的秩序。表面的穩定可能在為激烈的社會動蕩醞釀爆發力,良性、持續的政治發展才能為社會與政治穩定提供長治久安的活力。而功能主義的保守色彩濃厚,從思想淵源上看,它吸收了功能主義思想,“社會是壹個有平衡性系統”的社會體系學說,甚至社會生物學派和物理學中牛頓力學法則也在功能主義理論中留下痕跡。 “安全閥”理論是現代沖突論的重要成果。它認為社會應該保持開放、靈活、包容的狀態,通過可控制的、合法的、制度化的機制,各種社會緊張能夠得以釋放,社會訴求得以回應,社會沖突得以消解。因此,沖突自身是壹種釋放敵意並維持群體關系的機制,可以使用“安全閥”這個概念來描述為社會不滿提供釋放途徑的合法沖突機制。釋放不滿是“清潔空氣”,通過允許自由表達而防止敵意傾向的堵塞和積累。另外,“安全閥”機制壹定程度上還可以轉移矛盾的焦點,避免矛盾的積累。也就是說,社會緊張不僅可以向不滿的原始對象發泄,也可以向替代目標發泄,避免對體制的沖擊和整體不和諧。有學者研究了早期巴厘島人的滑稽戲劇,當時該地社會結構高度階層化並且很僵硬,人們的註意力大量地傾註在用以表示等級和身份的儀表上,巴厘島人的戲劇就是用來專門對等級現象進行滑稽模仿的。這種滑稽的模仿中所自由表達的諷刺恰恰落在其社會制度的緊張點上,它使緊張關系在笑聲中得以松弛,排解了在這個僵硬的等級社會中明顯的敵對情緒,有著使原有制度延續下去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