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胡
(1) 二胡的由來:
二胡又名胡琴或南胡,由胡琴發展而成,是中國民族樂器中歷史悠久,流行普遍並具有代表性的拉弦樂,早在唐朝,其前身以竹片為弓,稱為嵇琴,有"竹引嵇琴人,花邀載酒過"的記載。宋朝的《樂書》稱之為奚琴,有:"奚琴本胡樂也"的記載。而我們從唐代所繪的畫卷裏便可以看到,當時的奚琴與今天的二胡構造已經基本壹致了。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所說的"馬尾胡琴隨漢車,曲中猶自怨單於",是以馬尾為弓的胡琴。明清時,隨著民間音樂和地方戲曲的發展,胡琴在各種不同的音樂風格中,逐漸形成了二胡,板胡,京胡,墜胡,粵胡等拉弦樂器。"五四"時期傑出的作曲家、演奏家和革新家劉天華先生,設計了新規格的二胡,固定了定弦法則,首次創作出十二首二胡獨奏曲和四十七首練習曲等作品,把處於民間狀態的二胡趨於規範化,並使之進入高等學府的課堂,開創了二胡演奏藝術發展的新階段。
(2)二胡的組成結構:
二胡的構造分琴筒、琴桿、軫子、千金、弓等部分。張弦二根,竹弓,大多用五度定弦,弓夾在兩弦中拉奏,琴筒用木或竹制成,上蒙蛇皮。音色柔和、優美。表現力豐富,擅長於表現細膩的抒情樂段,亦可演奏技巧很高的華彩性樂段。二胡不但用於聲樂的伴奏和器樂合奏,在二十年代就已發展成獨奏樂器。解放後,對二胡進行了不斷的改進,將絲弦改為鋼絲弦,擴大了音量。
(2) 二胡的演奏形式:
二胡音色具有濃郁的民族風味,悲時猶如杜鵑啼血,烈時好似萬馬奔騰,其哀婉剛毅無所不能的表現力受到很多人喜愛。它是我國最接近人聲,最具有表現力的拉弦樂器。
(4)代表作品及演奏家:
本世紀初,劉天華寫了《良宵》等獨奏曲和壹套二胡練習曲,提高了二胡的性能,使之成為獨奏樂器。民間藝人華嚴鈞(瞎子阿炳)、孫文明等也有許多名曲傳世。
二胡的代表作有:《二泉映月》、《良宵》、《空山鳥語》等。
著名的二胡演奏家有:劉天華、華嚴鈞、孫文明等。
2:板胡
(1)板胡的由來:
板胡,又名椰胡、秦胡、胡呼、大弦、瓢等。它是伴隨戲曲梆子腔的出現,在胡琴的基礎上產生的樂器。是梆子腔等戲曲曲藝劇(曲)種音樂(秦腔、評劇、呂劇、晉劇、河北梆子、豫劇、滬劇、浙江紹劇、蒲劇、蘭州鼓子、道情河南梆子等)的主要伴奏樂器。
(2)板胡的組成結構:
板胡的琴筒較短,多用椰殼或其他木料制成,筒面用薄木板(桐木)制成。琴桿用較硬的烏木或紅木,張二根弦、馬尾竹弓。 弦多用金屬(鋼絲或銅絲)。采用四度或五度定弦,音域較高,音質堅實,音色明亮。
(3)板胡的演奏形式:
板胡的演奏技巧很多。技巧靈活,可獨奏、重奏與合奏。右手弓法有跳弓、頓弓、碎弓等。能連續快速演奏,擅長表現輕快熱烈的情緒。左手指法能自如的奏上、下滑音、吟、揉、顫音等。便於模仿唱腔的各種潤腔裝飾,貼近人生,適於抒情性、歌唱性的旋律。
(4)代表作品及演奏家
板胡作為獨奏樂器的曲目很多。代表作有《大起板》(何彬根據河南曲子的板頭曲音樂改編創作的)、《花梆子》(閻紹壹根據河北梆子音樂此寫成的)、《紅軍哥哥回來了》(張長城、原野根據陜北民間音調寫成。)等。
3:革胡
(1) 革胡的由來:
革胡是解放後才出現的,革胡在二胡的基礎上,吸取其他拉弦樂器的特點創制而成,具有音量較大、音域較寬、低音的特點。
(2) 革胡的演奏方式
主要用於合奏。
4:艾捷克
(1) 艾捷克的由來:
艾捷克,又名哈爾紮克,維吾爾族拉弦樂器。清代列入加部樂。艾捷克樂器現有兩種:壹種仍保留***鳴弦,壹種是沒有***鳴弦的,常用的是後壹種。
(2) 艾捷克的組成結構:
艾捷克音箱呈半球形,用木頭制成,壹面蒙羊皮。解放後,對艾捷克經過改進,琴弦改用四根金屬弦,音量增大。此外,在音箱底部的鐵柱上安壹月牙形琴座,便於固定在膝上演奏。
(3) 艾捷克的演奏形式:
艾捷克的音色柔和、優美,富有民族特色,是維吾爾族民族樂隊重要的拉奏樂器,可用於獨奏、伴奏及合奏
5:馬頭琴
(1) 馬頭琴的由來:
馬頭琴(蒙古語稱莫林胡爾)是蒙古族拉弦樂器,因琴桿上端雕有馬頭而得名。相傳公元十二世紀已在蒙古族中流傳。
(2) 馬頭琴的組成結構:
馬頭琴的音箱為松木制成,呈梯形,兩面蒙以馬皮或羊皮,琴桿細長,用榆木或紫檀木制。兩根弦 用馬尾制成。弓弦也是馬尾制成,演奏時弓不夾在弦中。
(3) 馬頭琴的演奏形式:
馬頭琴是蒙古族人民十分喜愛的樂器音量大,具有豐富的表現力。獨奏時,可演奏高昂、激越、寬廣、悠揚等各種格調的旋律,亦可演奏技巧性很高的華彩樂段。馬頭琴又可以作為樂隊的中音或低音樂器。
6:京胡
(1) 京胡的由來:
京胡作為京劇的主要伴奏樂器,最初也稱胡琴。在清乾隆末年(1785年左右),隨著京劇的形成,胡琴的經過改制而成現在的京胡。
(2) 京胡的組成結構:
京胡的琴筒是用竹作成,蒙以蛇皮(現在有用尼龍織品妳替蛇皮的),琴桿也是用竹制成。
(3) 京胡的演奏形式:
京胡音色響亮、高亢,聲音穿透力很強,壹般只用於京劇伴奏。用於京劇伴奏的高音二胡。琴筒和琴桿都為竹質,琴筒小。音高、域窄,定弦不固定。音質堅亮,發音剛勁有利,在合奏中有穿透力。京胡大多用於伴奏常腔,在潤腔韻味上與唱腔很貼切,在節奏感和力度上(俗稱"勁頭")給唱腔以有力的支撐和補充。有時也用於戲曲過門,以陪襯"文常"表演,演奏獨立的曲牌。京胡獨立演奏較長篇幅,在傳統戲中很多。
(4) 京胡演奏的代表作品:
代表作品:《夜深沈》(此曲旋律來自昆劇《思凡》中的《風吹荷葉煞》,因其唱段開始楚的場次"夜深沈"三字而命名)。京胡獨奏曲《柳青娘翻七調》、《五子開門》等。
7:中胡
(1) 中胡的由來:
解放前後,我國壹些民族樂隊為了加強中音部的表現力,在二胡的基礎上創制了中胡。
(2) 中胡的演奏形式:
中胡作為民族樂隊中廣泛使用的樂器。用於合奏、伴奏,獨奏。中胡音色豐滿、寬厚,在民族樂隊中是重要的中音樂器,常擔負中音聲部的演奏。
8:高胡
(1) 高胡的由來:
高胡(廣東音樂中的粵胡,在廣東也稱為二胡)。約在二十年代,由二胡改進而成。高胡的琴筒比二胡小,定音比二胡高四至五度,所以叫它高胡。解放後,高胡得到了廣泛的運用,現已成為民族樂隊中的高音拉弦樂器(2) 高胡的組成結構:
高胡的琴筒比二胡小,外弦用鋼絲弦、內弦用鋼絲纏弦(也有用鋼絲的)。
(3) 高胡的演奏形式:
高胡的音質清亮、透明、聲音穿透力強,很有特點。高胡既可演奏緩慢、抒情、華麗的旋律,又能演奏活潑、輕快的技巧性手段。可用於獨奏、重奏與合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