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我國的養生之道原則是什麽?

我國的養生之道原則是什麽?

養生之道,自古以來為我國民眾保健防病所重視。隨著我國社會的進步和科學文化的發展,攝生養性的內容已逐步形成了豐富多彩的中華養生學。

我國古代的養生之道,內容浩富,立論精湛,通過動形養生、飲食養生、修身養性、靜神養生、調氣養生等多方面修煉技法,以達到調身、調心、調息、調食、調眠的“調養”目的。

我國古代中醫養生的基本原則,就是人應該順應大自然的規律,比如春天的時候,要有壹種生發之氣,冬天則不能太張揚、太發散,萬物處於秘藏。中醫還主張養生因時、因地、因人而異等。

我國獨創的養生之術,就是在養生基本原則指導下,經過歷代逐漸建立起來的,並不斷發展與完善,最終形成了動形養生、飲食養生、修身養性、靜神養生、調氣養生等多方面修煉技法。

所謂動形養生,中醫認為,“人欲勞於形,百病不能成”。因此,古人在醫療及生活實踐中摸索形成了諸如氣功、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等動形方式,以強身延年。

氣功古稱導引、行氣、練功、養生、吐納。

殷周時期,我國人開始練習氣功。它以“經絡論”、“氣功論”為理論基礎,主要通過控制意念活動,調整呼吸氣息,並輔之壹定動作的活動,達到健身延年,防病、祛病的目的。

由此證明,我國發明氣功已3000余年,是世界最早發明氣功的國家。

古代醫書《黃帝內經》的養生思想極其豐富,基本原則是“順自然,保正氣。”主要觀點有:

“法於陰陽”,即順應天時,順應四季氣候以養生,保護生機,提倡“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和於術數”,主張動以養形導引、按摩、氣功、無所不包;

“食飲有節”,包括飲食和五味不能偏嗜;

“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指四季的作息制度與勞逸的適度,以防“過用病生”;

“恬淡虛無”,註意精神調攝。同時已認識到長生不死是不可能的,壽命的極限即天年是“度百歲乃去”。

《莊子》講“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此道引之士,養形之人”。

“吐故納新”指做氣功,“熊經鳥申”講人就像熊壹樣攀援,像鳥壹樣左顧右盼。這兩種方法就是導引,

導引就是《莊子》所說的“道引”,是我國獨特的健身醫療的養生方法,在春秋時期已經比較普及。據考古發現,湖南省長沙市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壹卷有44幅圖像的《導引圖》,是已發現的我國最早導引形象資料,也是世界現存最早的醫療體操圖解。

《導引圖》中的男女老少,有的裸背,有的著衣,有的徒手屈指,有的執杖拿物,有的模仿熊猴豺狼的姿勢,有的模仿龍鶴鵬鷹的動作。

《導引圖》所描繪的呼吸運動文字說明中有“印渾”兩字,是直接提到呼吸的。古代的“印渾”是仰身鳴叫的意思。圖的形態是胸部擴張,雙手向後舉,其動作是加強對心肺功能的鍛煉。

《導引圖》中除極個別的蹲、跪式外,其余全部為立式運動。現在我國第五套廣播操中的8個動作基本概括了《導引圖》的精華部分。如上肢運動有“龍登”,擴胸運動有“印淬”,體側運動有“螳螂”,腹背運動有“滿政”,跳躍運動有“引頸”等。

《導引圖》除徒手操外,還發現使用棍仗式運動,作屈身轉體運動狀,雙手持杖。文字說明是“以文通陰陽”。這裏的“文”是指棍仗。還有折腰式轉體運動,腳下有壹球狀物,也是器械運動的形態。

《導引圖》文字說明中直接提到治病的項目***有“煩”、“痛明”、“引聾”、“引溫病”等12處,說明導引不僅對四肢部位的膝痛、消化系統的腹中,五官的耳目,甚至與某些傳染病的治療有著密切關系。

太極拳也是動形養生的主要內容。太極拳綜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特別是戚繼光的32式長拳,同時結合了古代導引、吐納之術,並註重傳統陰陽學說和中醫經絡學說,使太極拳成為了我國獨有的養生保健運動項目。

八段錦是我國的壹個優秀傳統保健功法,形成於12世紀,後在歷代流傳中形成許多練法和風格各具特色的流派,動作簡單易行,功效顯著。

古人把八段錦這套動作比喻為“錦”,意為動作舒展優美,如錦緞般優美、柔順;又因為功法***為8段,每段壹個動作,故名為“八段錦”。整套動作柔和連綿,滑利流暢;有松有緊,動靜相兼;氣機流暢,骨正筋柔。

八段錦歌訣說:“雙手托天理三焦,左右開弓似射雕,調理脾胃單舉手,五勞七傷往後瞧,搖頭擺尾去心火,背後七顛百病消,攢拳怒目增氣力,兩手攀足固腎腰”。可見這個功的養生保健作用,而且它對場地顯然沒有特別的要求。

五禽戲是我國古代體育鍛煉的壹種方法,創始人是東漢晚期名醫華佗。華佗總結了前人模仿鳥獸動作以鍛煉身體的傳統做法,創編了壹套保健體操,包括虎、鹿、熊、猿、鳥的動作和姿態,也就是五禽戲。它比瑞典發明的醫療體操要早1000多年。

壹次,華佗看到壹個小孩抓著門閂來回蕩著玩耍,便聯想起“戶樞不蠹,流水不腐”的道理,於是想到人的大多疾病都是由於氣血不暢和瘀寒停滯而造成的,如果人體也像“戶樞”那樣經常活動,讓氣血暢通,就會增進健康,不易生病了。

於是,華佗有時間就專心致誌地研究鍛煉身體的方法,參照當時古人鍛煉身體的“導引術”,不斷琢磨改進,根據各種動物的動作,創造壹套模仿虎、鹿、猿、熊、鳥五種動物的拳法。

五禽戲模仿猛虎猛撲呼嘯,模仿小鹿愉快飛奔,模仿猿猴左右跳躍,模仿黑熊慢步行走,以及模仿鳥兒展翅飛翔等動作。

通過這壹系列的運作,能清利頭目,增強心肺功能,強壯腰腎,滑利關節,促進身體素質的增強,簡便易學,故不論男女老幼均可選練,待體質逐漸增強後再練全套動作。

五禽戲不僅具強身延年之功,還有祛疾除病之效。正如華佗所說:“體有不快,起作禽之戲,怡而汗出……身體輕便而欲食。”

所謂飲食養生,中醫認為,合理飲食可以調養精氣,糾正臟腑陰陽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壽。

中醫強調飲食要以“五谷為養,五果為助,無蓄為益,五菜為充”,還要重視五味調和,否則,會因營養失衡、體質偏頗、五臟六腑功能失調而致病。

孔子是春秋時期的人,享年72歲,在2000多年前能活到70多歲是很少有的高壽了。孔子的長壽,與他講究飲食之道是分不開的。

《論語》中記載:“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噎而餒,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

這些話的意思是說,食物放久變味了不吃,魚肉之類菜肴腐敗了不吃,菜肴的色彩不中看不吃,味道不鮮美不吃,不講究烹飪不吃,不到用餐的時間不吃。

告誡人們講究養生之道,註意飲食衛生,不要濫吃濫喝的意思。

孔子的飲食觀對中華民族的“飲食文化”影響很深,是我國食療得以發展的基礎,而且對民族興旺,社會經濟的發展也是壹大貢獻。

唐代著名學者、醫學家、飲食家孟詵撰寫的《食療本草》,專門匯集、介紹了具有滋補身體和治病療效的各種食品,供人們使用,從而使人們從飲食中得到治療疾病的效益。

《食療本草》撰寫於1000余年前,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食療本草專著。其內容散見於後世的綜合性本草書中。1807年在甘肅敦煌石窟中發現該書的手抄卷子本。

飲食養生的關鍵要有合理的膳食結構。《養生錄》中談到養生“六宜”,食宜早些、食宜暖些、食宜少些、食宜淡些、食宜緩些、食宜軟些。

在飲食養生方面,南宋詩人陸遊的養生方法是喝粥。他有壹首詩寫道:

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

對於修身養生,中醫養生理論認為,凡追求健康長壽者首先應從修身養性做起,如平日應排除各種妄念,多說好話、多行善事,可使自己心胸開闊、情緒安定,從而維持身心健康。

修身養性最重要的是養心。“壹生淡泊養心機”,這是壹個很高的精神境界。人都有喜、怒、哀、樂、悲、恐、驚,這是人的7種情誌,過了頭就是七情過激。

《黃帝內經》強調“恬淡虛無”,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簡言之,要做到“淡”字。

靜神養生在傳統中醫養生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保持神氣清靜,心理平衡,可以保養天真元氣,使五臟安和,有助於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和延年益壽。

反之,則會導致情誌內傷,如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以至誘發種種身心疾患。

對於調氣養生,中醫養生理論認為,人體元氣有化生、推動與固攝血液、溫養全身組織、抗拒病邪、增強臟腑機能的作用。營養失衡、勞逸失當、情誌失調、病邪夾擊等諸多因素,可致元氣虛、陷、滯、逆,進而使機體發生病理變化。

中醫調氣養生法主張通過慎起居、順四時、戒過勞、防過逸、調飲食、和五味、調七情、省言語、習吐納等壹系列措施來調養元氣、祛病延年。

總之,養生之道在於動形結合、合理膳食、修身養性、靜神調氣,這樣才能達到“調養”目的。

  • 上一篇:我國傳統家具上有荷花瓶子的寓意
  • 下一篇:我的世界0.13.1地圖種子代碼匯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