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幹欄式建築
幹欄巢居,是遠古時代的人群,特別是南方百越部落的建築風格,即是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築的高出地面的房屋。考古發現最早的幹欄式建築是河姆渡幹欄式建築,古時流行於南方百越部落的居住區。這種建築以竹木為主要建築材料,主要是兩層建築,下層放養動物和堆放雜物,上層住人。
幹欄式建築可以防震等。中國古代史書中又有幹欄、幹蘭、高欄、閣欄和葛欄等名,當是由古越語言轉譯而來的音變。此外,壹般文獻上所說的柵居、巢居等,大體所指的也是幹欄式建築。
2、窯洞
陜北甚至整個黃土高原地區較為普遍的民居形式。分為靠崖窯、地防窯和磚石窯等。靠崖窯是在黃土垂直面上開鑿的小窯,常數洞相連或上下數層;地坑窯是在土層中挖掘深坑,造成人工崖面再在其上開挖窯洞;磚石窯是在地面上用磚、石或土坯建造壹層或兩層的拱券式房屋。
3、吊腳樓
多建於沿江集鎮。吊腳樓以木樁或石為支撐,上架以樓板,四壁或用木板,或用竹排塗灰泥。屋頂鋪瓦或茅草。吊腳樓窗子多向江,所以也叫望江樓。吊腳樓是遠古巢居的發展。
4、鑊耳屋
鑊耳屋是嶺南地區傳統廣府民居的典型代表,多都用青磚、石柱、石板砌成,外墻壁均有花鳥、人物圖案,屋子的山墻砌成鑊耳狀,故稱“鑊耳屋”,分布於大珠江三角洲、粵西地區。粵北客家等地稱為“雲墻”或者是“茶壺環”。_,是古時的壹種大鍋,_耳屋,因此亦稱"鍋耳屋"。
5、客家圍龍屋
主要分布於粵東、粵北、贛南,東江流域和環處珠江口的深圳、香港等地,其內涵豐富,形式多姿多彩,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