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非常古老的冷兵器,“殳”
殳是我國非常古老的壹種冷兵器,是棍的最初形態,它起始於原始時代,當時的原始人居住於洞穴之中經常遭受猛獸蛇蟲的侵擾,需要壹種兵器用於自衛,而制作簡單而且隨處可見的殳就成了他們的首選,最起初的殳並沒有壹個很規範的制式,只要是長形棍狀,可用於戰鬥的物體都可以被稱為殳,比如樹枝木棍等。
後來在商周時期因為青銅材質的出現並用於兵器的鍛造,殳也加裝了青銅部件逐漸制式化成為了軍隊中的制式兵器被廣泛的用於古代戰爭中的車戰等場合,是當時車兵與步兵的主要裝備之壹。
殳的制式特別無鋒無刃,長度壹般為3.5米左右,早先是壹種打擊型冷兵器,通體由殳頭及柄組成,柄多為木柄在兩端會有銅箍,殳頭則是為金屬制有著不同的樣式,商周時期的殳頭是壹種類似小圓球形狀的青銅材質組件,在其上還有著幾枚到十幾枚左右的釘狀凸起,很適合用於車戰打擊。
在春秋時期還出現了壹種有刃的殳,它的柄為結實的八棱積竹柄,在頂端的殳首是壹種三棱矛狀殳首,非常鋒利可用於刺擊,在尾部會加裝厚重的青銅浮紋或是球狀部件可以用於砸擊,有壹些殳甚至會在中段加裝壹支帶刺的銅箍用以提升攻擊力。壹直到戰國時期殳正式分為了兩種類型分別被用於不同的用途,壹種是用於戰鬥的殳被稱為“銳殳”,就是有尖鋒的實戰殳;壹種是用於慶典被稱為“普殳”,普殳是沒有尖鋒的儀仗類兵器。
殳在後世被稱為戰國五兵之壹,雖然它的歷史很古老但是在戰場上的實用性以及攻擊力確實不如矛、戈等兵器,所以在戰國末期之時開始逐漸的被戰場淘汰,在後來的時代中就很難看到它的身影了。在殳從戰場上退役之後就開始了向棍演化的過程,首先通體長度從以前的3米多變成了2米左右,以人為準,到使用者的眉間為最好,被稱為齊眉短棍,至此殳正式更名為棍,後來由少林寺將其發揚光大,以其為基礎的總結出了獨特的套路招式,被稱之為“少林棍法”後成為了少林的獨特傳承,棍也被後世人們稱為百兵之祖。
在如今人們只知道“棍”而鮮有人知“殳”,也不知道這兩種兵器之間的傳承關系。
在我國其實有很多文化都是這樣子,大家只知道它們現在的樣子,對於它的過去都不甚了解,不止是殳這種冷兵器,更多的是我們的傳統文化,例如我們中國的茶道,在近些年,年輕人中越來越多人覺得日本才是茶道的傳承起始之國而不知我們自己才是,再如和服追溯其源頭其實是我國三國時期東吳漢族服飾傳到了日本從而形成。我們身為壹個中國人應該對自己的祖國自己的文化要更加了解,將文化傳承下去而不是壹味地認為外國的文化要強於我們自己的文化,經過了孩子們教科書插圖的事件之後更應該給我們敲響警鐘,願中華崛起,願文化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