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派”,又稱“戰國派”。是抗戰期間興起的壹個以林同濟、雷海宗 、陳銓(都是留德出身)等人為中心的文化流派。1940年,他們在昆明創辦了《戰國策》半月刊,翌年又在重慶《大公報》上開辟《戰國》副刊,發表壹些推崇尼采“超人哲學”的非理性的民族主義言論,故得此名。
“戰國策派”對傳統文化的批判是不遺余力的,但他們的出發點是壹種國家主義,而非個人主義,這是與五四新文化運動最大的不同之處。五四時期雖也出現了國家主義,但五四時期的國家主義還僅僅局限於宣揚國家至上與民族至上,對政治民主化壹般還持贊成態度。而“戰國策派”則不同,他們將國家主義進而發展成為壹種權威主義,認為國家要發展,就必須有壹個穩定的政治重心;而要獲得壹個穩定的政治重心,就必須拋棄政出多門的民主政治。雷海宗說:“政治問題雖然千頭萬緒,但最少由表面看來,壹個固定的元首制度是最為重要的,因為政局的穩定與否,就由元首產生時的平靜與否而定。近年來吃了群龍無首的大虧之後,國人已漸覺到首領的必要;此次抗戰尤其增進了這種認識,我們已有了全民族所絕對擁護的領袖。”(《建國——在望的第三周文化》,載《中國文化與中國的兵》,商務印書館1940年版)
當然,“戰國策派”內部在某些問題上也是有區別的。林同濟相對而言應算是壹個激進的反傳統者,但陳銓與雷海宗卻對儒家持有更為寬容的態度。但他們的目的都是相同的,國家等於壹切,其它都是手段。
“戰國策派”為了保證以民族為本位,幾乎是不擇手段的,由於在他們看來,“重個人”的民主政治不利於國家在“重團體”的戰國時代取勝,所以民主政治便在他們的反對之列。也正因為此,論者壹般都以為他們在大後方公開宣揚法西斯主義,反對民主政治,不是受到當局的慫恿,便是受到當局的默許。
雖然“戰國策派”對於尼采的哲學思想是十分向往的,但目前未發現他們有類似希特勒反猶、排猶那樣的種族主義觀點,他們甚至努力將世界人民所***棄的法西斯主義與自己所傾慕的德意誌文化區分開來。陳銓說:“希特拉的納粹主義,就是德國人也有反對的。但德國民族精神和思想的獨到處,連堯舜禹湯也要認為有效法的價值。”(《狂飆時代的德國文學》,《戰國策》第13期)
從他們強調國家至上、民族至上這壹點看,“戰國策派”與蔣介石確實如出壹轍。但目前還拿不出強有力的證據說二者具有某種直接或間接的“合作”關系。但可以發現,他們有不少對國民黨當局含沙射影的諷刺。如林同濟就說過:“我們社會中現有的中上層分子,妳看他們的面目頭顱,他們的心肝五臟,究竟是合於那壹格的標準呢?他們錢是有的,而且愈來愈多。他們身分更是高的——只須頭銜是官。卻是他們中間,有多少個是眉目清秀?有多少個是雙肩闊方?有多少個是心腸中正?有多少個是指頭老實?”(《優生與民族——壹個社會科學的觀察》,《今日評論》第1卷第23期),等等。
抗戰時期,亡國亡種的威脅為民族主義的勃興提供了壹個絕好機會。然而,在這種前提下產生的民族主義,也存在壹個問題:即極易蹈入非理性的泥潭。其最突出的壹個表現就是:為了保全國家,可以不擇手段!抗戰時期許多知識分子之所以對民主政治棄如敝屣,其原因即在於此。
以馮友蘭、賀麟、錢穆為代表的保守主義與以林同濟、雷海宗、陳銓為代表的“戰國策派”,即是將這種非理性化的民族主義推向了極致。但他們所高揚的愛國主義旗幟,對當時流行的“恐日癥”、“求和論”不啻於是壹付解毒劑。無論是保守主義,還是“戰國策派”,有壹點是壹致的:即“抗戰到底”!
以下為壹些作品:
[1] 林同濟《戰國時代的重演》
[2]何永佶著,《為中國謀政治改進》商務印書館印行,1945年8月重慶初版,1946年6月上海初版。“政治外在論”,原載於1940年4月15日戰國策半月刊,原名“大政治”。
[2] 林同濟《大夫士與士大夫——國史上的兩種人格型》重慶《大公報》1942年3月25日,《戰國副刊》第17期。
[3] 雷海宗《歷史警覺性的時限》
[4] 林同濟、雷海宗,《文化形態史觀》林同濟、陳銓主編,大東書局印行,1946年版。林同濟,“形態歷史觀”
[5] 林同濟、雷海宗,《文化形態史觀》林同濟、陳銓主編,大東書局印行,1946年版。林同濟,“形態歷史觀”
[6] 林同濟、雷海宗,《文化形態史觀》林同濟、陳銓主編,大東書局印行,1946年版。林同濟,“形態歷史觀”
[7] 林同濟、雷海宗,《文化形態史觀》林同濟、陳銓主編,大東書局印行,1946年版。林同濟,“形態歷史觀”
[8] 林同濟《文化的盡頭與出路——戰後世界的討論》,《文化形態史觀》。
[9] 林同濟《戰國時代重演》
[10] 雷海宗《歷史警覺性的時限》
[11] 林同濟《柯伯尼宇宙觀——歐洲人的精神》重慶《大公報》1942年2月14日,《戰國副刊》第7期。
[12] 何永佶《從‘天下國’到‘地緣國家’》上海《觀察》,1947年7月5日。
[13] 雷海宗《中外的春秋時代》
[14] 林同濟《民族主義與二十世紀——列國階段的形態觀》
[15] 何永佶,《中國在等盤上》觀察叢書8,上海觀察社發行,1948年9月初版,發行人,儲安平。何永佶“從‘天下國’到‘地緣國家’”原載於上海“觀察”,1947年7月5日。
[16] 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修訂本,商務印書館出版,1994年6月修訂版。第94頁。
[17] 林同濟《疾惡如仇——戰士式的人生觀》,《戰國副刊》第19期,重慶“大公報”1942年4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