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傳播”形式是新媒體傳播傳統文化的力量之源。“微傳播”堪稱整個新媒體傳播的力量之源,其概念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微傳播”是指以網帖、博客、手機短信、彩信、飛信、QQ、MSN、戶外顯示屏以及後來興起的微博、微信等為媒介的信息傳播方式;狹義的“微傳播”則專指以微博為媒介的信息傳播方式。“微傳播”之“微”,在於使社會上的每壹個微小個體都可以自由地發出“微聲音”。這些“微聲音”可以是壹段話,可以是壹張圖片,也可以是壹段音頻或視頻,甚至只是壹個表情符號……它們通過手機等“微介質”傳播出去。人們通過按鍵操作、鼠標點擊等簡單的“微動作”就能完成選擇、評價、投票等功能,從而獲得壹種“微體驗”。這種“微體驗”既不同於傳統媒體的線性傳播,也不同於網絡媒體的網狀傳播,而是壹種裂變傳播。這種傳播形態的傳播速度之迅捷、傳播密度之深密、傳播方式之便利,遠非以往的媒介所能比擬的。這種信息傳播形態所帶來的影響,已經滲透到社會的每壹個角落,尤其是在傳統文化的傳播活動中顯現出強大的威力。
利用新媒體傳播傳統文化要註意興利避害。對於新媒體的崛起,許多人懷有強烈的憂患感——擔憂對微博、微信的過度熱衷,反而造成個人與現實社會隔離;擔憂微閱讀的流行,造成深度閱讀的缺失;擔憂微電影良莠不齊,傳遞負面價值觀……在憂患者眼中,新媒體的表情上總傳遞著負面情緒。樂觀者每天活在天堂,悲觀者每天活在地獄,他們看待世界的角度迥然不同。如果負面情緒的蔓延,締造出無數的悲觀者,那無疑將是新媒體的最大憂患。於是,許多人開始唱衰新媒體——“微博末日”、“微電影走向末路”、“微閱讀失去青睞”等說法壹度甚囂塵上,甚至有極端者將對新媒體的喜好定位為“惡習”,欲除之而後快。其實,如何興利除害,我們應該用壹分為二的辯證眼光去看。2011年,大學生劉嘯宇用200元錢拍攝的壹段片長僅為6分鐘的“微視頻”——《天堂午餐》,在短短壹個月時間裏,竟達到了400萬次的網絡點擊量。可見,新媒體可以成為傳遞“正能量”的主流渠道。為新媒體解除憂患,我們每個人都應從自身做起,積極傳播“正能量”。生活原本就是細微瑣碎的,新媒體卻可以在細微瑣碎中提煉出無限妙趣。當我們以積極的心態去引導,新媒體就可以傳遞出無限“正能量”,使人們得以“微笑著生活”。
正如狄更斯所言:“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新媒體的成熟期還遠沒有到來,隨著技術的不斷革新,新媒體運用還將日益壯大,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與之親密接觸。如何在滿足個體自由的同時,規避新媒體帶來的負面影響,仍是對這個時代的壹大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