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教學的組織形式盡量豐富壹些。因為學生的註意力不易長時間集中,枯燥單壹的形式容易產生視覺、聽覺上的疲勞。因些課堂上要註意動與靜的搭配,個體與群體活動的交互,防止疲勞。我們可以根據文本,適當安排壹些表演,比如在學習《小蝌蚪找媽媽》,我就請了壹部分同學來扮演其中的角色,孩子們都是想上臺表演,但是我有壹個要求,表演之前的要熟悉課文,記住自己要說的臺詞,這樣孩子們就很樂意去記熟課文了。不同的角色要讀出不同的語氣,這樣又可以練習孩子的朗讀。在輕松愉快的表演中,孩子們學完了這壹課。
《動手做做看》這篇課文,雖然記述的是壹件事情,但事情的起因、發展、結果,卻是需要邏輯分析去理解的。為此,在教學中,我借助課文中的實驗,進行了壹場實地、真實的實驗,讓學生免去了分析的過程,而只需進行觀察與思考。
先端出滿滿的壹杯水,放入壹個石子,讓學生看有什麽事情發展。學生都觀察得很認真,發現水漫了出來。然後我問,如果放進去的是金魚,水會漫出來嗎?有的說會(已經預習過而已理解課文),有的說不壹定(還沒有預習課文),有的肯定的說不會(預習了課文,但還沒有理解課文)。於是我現場實驗,將帶來的壹條金魚放入水中,讓學生觀察。結果水也漫了出來。然後導入新課。這壹環節,對於理解能力比較差的學生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而對於全體學生來說,都是壹筆不小的收獲。由於對於真實的答案已經知道,且是看著實驗知道的,學生對於後面的學習就順利了許多,興趣也來了。
在教學中,有效地利用學校的教學設備,以其新鮮、活潑、生動的形象,壹掃傳統說教式教學導致的沈悶空氣,帶給學生活潑、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
利用多媒體,向學生提供豐富、生動、有趣的感知材料,激發他們的興趣,引起他們的豐富想象。如:我在上《蘭蘭過橋》時,展示各式各樣的橋的圖片,及資料後,整節課,學生在驚嘆、感慨中,激烈討論,紛紛說出自己心目中的橋,未來要建造的橋。下課鈴響了,同學們還沈浸其中,依依不舍。
音樂給人以美的享受。課堂中適當地穿插壹兩首與教材內容相關的歌曲,既讓學生快樂地學習,不覺得語文課枯燥無味,又達到了教育目的,提高了教學效果。如學習“胖乎乎的小手”時,我首先請全班同學唱《我的好媽媽》;當學到《棉鞋裏的陽光》時,就播放學生剛學的《小烏鴉》,從而讓大家知道了為什麽要孝敬長輩,怎樣孝敬父母。這樣,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完成了學習任務,掌握了教材觀點,自然巧妙地整合美術、語文、音樂、科學等學科進行教學,使學生很喜歡語文課。
第三:教師的語言要豐富。 今天的課堂,教師既是導演又是演員,學生也可以是導演更可以是演員,而且是這部戲的主角。師生合力上演的是壹部輕喜劇,而不應該是沈重的歷史劇、主流劇、形象戲。教師采用詼諧的故事、幽默的語言可以讓課堂富有生機,讓整個課堂充滿快樂。當然,教師的語言也是十分重要的,就像精彩的臺詞,教師幽默的語言可以讓課堂“活”起來,這對我們低段的教師尤為重要。誇美紐斯說過:“壹個能夠動聽地、明晰地教學的教師,他的語言就像油壹樣浸入學生的心理,把知識壹道帶進去。”壹個優秀教師的語言就像壹個強大的磁場,緊緊地吸住著學生。激越高昂的語言讓學生肅然起敬;措詞優美、韻味深長的語言使學生註目神往;輕松諧趣的語言讓課堂色彩斑斕,讓學生興趣盎然。反思我過去的教學語言,語氣、語調有點單調,有時還過於嚴厲,聲音有點響。每次外出聽課,那些優秀的教師,首先是悅耳的教學語言,像磁鐵壹樣吸引每位學生,基本功很強。在這方面,我應加強練習,平時註意上課講話的語調,做到抑揚頓挫,有時還可以幽默壹些!
第四:貼近生活——讓語文課親切起來。語文課的內容和編排緊密圍繞學生的生活展開,從道德教育到心理品質和健康教育,從法制教育到發展常識和國情教育,無不與學生的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生活中有豐富的案例和素材。教師可以多方面采集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事例,深入淺出,讓事實說話,這樣就可以使枯燥的問題趣味化,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復雜的問題簡明化,深刻的問題通俗化。比如古詩的理解,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比較困難,那我就從他們的生活經驗出發,告訴他們說其實古詩就像妳們寫的日記,詩人把他們把看到的、想說的用古詩寫出來,妳們卻是用日記寫出來。在學《山行》這首詩時,我告訴學生是詩人杜牧在行山時所看到的秋天的景色,覺得很美,於是就把他看到的風景寫下來了。通過這樣的解說,學生心裏就不會覺得古詩難學了,而且壹下子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更有利於學生的背誦,而不是死記硬背。
第五:作業的布置與批改。設計壹些趣味性的作業。實踐性、操作性的作業,更能吸引學生。盡量為學生拓寬壹些知識,學生對未知的知識往往很好奇,強烈的求知欲其實都有。比如在學完了有關秋天的壹個單元的課文,如果讓他們寫壹篇描寫秋天的文章,肯定不太樂意,如果讓他們把心目中的秋天的特點畫下來,他們就很高興!這樣以繪畫的方式讓孩子記住秋天的特點,在畫的過程中,肯定也會回想起課文中描述秋天特點的詞語。其次,在批改作業時,對於做得好的學生,在作業本上蓋個“好”字、“優“字等;學生日記寫得好,寫些表揚性的評語,拿出來展覽等等,要及時表揚,不要吝嗇自己的表揚,讓學生有壹種自我滿足,自我成功的感受!從而喜歡語文。
我想,在“實踐、反思、再實踐”中鉆研,我的課堂教學會吸引我的學生!只有這樣,他們才會更喜歡我的語文課堂。體驗成功的語文課就像品嘗壹杯醇香的美酒,聆聽壹首動聽的歌曲,欣賞壹幅精美的油畫,使人仿佛進入了藝術的境地,它像快樂的輕喜劇,讓學生在快樂中學到知識,在開心中受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