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中國古代的文人也多是博學多識,這與中國古代的私塾教育並不是將各學科精細地分開有關,學習的人在少年時的蒙學教育中,可以接觸到現在各個學科的知識,也受到了最基本的識字、對對子等基本功的訓練,對語言的音韻有敏感的意識。
現在的語文教學是沒有音韻方面的積累的,而語音的和諧對稱、平仄押韻、音調的抑揚頓挫是漢語的魅力之壹,這種音樂美在詩詞中尤為突出。
所以,我在教授詩歌(包括詞)單元時註意在教學中強化學生對音韻的教育,同時也有意識地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滲透。
首先,我在教學過程設計中,在導入這個環節,加強了音韻方面的引導,多以對聯導入正文:
如:在講授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時,我以這樣的兩副對聯導入:
“千古詩才,蓬萊文章建安骨;壹身傲骨,青蓮居士謫仙人。”
(馬鞍山采石磯太白樓)
把酒問青天,放眼已無高力士;登舟望秋月,曠懷猶憶謝將軍
(馬鞍山采石磯太白樓)
這兩副對聯中既韻律和諧,語言對稱,又內容充實,既引用了李白的詩句“蓬萊文章建安骨”(《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又提到了李白的號“青蓮居士”同學們很快猜出了謎底,“為什麽說李白壹身傲骨呢?”我追問道。有的同學回答說,因為他不事權貴,在權威面前不卑躬屈膝,曾讓高力士脫靴。我給予表揚。通過這個設計,我讓同學們更加註意詩人們被後人景仰更重要的是因為他們的偉大人格。
在講授杜甫《登高》時,我以這樣的壹副對聯導入:
“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