絨花是江蘇南京漢族傳統手工藝品,系以蠶絲染色成絨,再用鋼絲勾條制作而成。
絨花工藝相傳始於唐代,至明清,南京已有專業作坊生產,除專供宮廷的樣式外,多在本地出售。絨花的制作和銷售,壹般是前店後坊,工人以同壹家族的婦女為多。過去在三山街和夫子廟壹帶的店鋪多為傳統老店,每家都有特色產品。明清兩代絨花生產盛極壹時,南京城內三山街至長樂路壹帶曾被稱為“花市大街”。20世紀三四十年代,南京絨花的制作業主要分布於城南門東、門西地區,以馬巷、銅作坊、上浮橋等地段為多。全城約有40多戶,馬巷就有三家有名的業戶:“柯恒泰”、“張義泰”、“馬榮興”。其中,出身絨花世家、六代從事絨花工藝的吳長泉最早是“張義泰”的學徒,著名的絨花老藝人周家鳳12歲時從江寧龍都到南京學藝,也是在“張義泰”拜師於吳長泉。與周家鳳同時有名的絨花藝人還有來自揚州絨花世家的王家泰。
1956年,以周家鳳、王家泰為首的絨花藝人成立了南京藝美絨禮花生產合作社,以生產絨花為主。周家鳳創作的“龍舟”和“龍鳳喜燭”、“鳳冠”等絨花,具有典型的明代絨花藝術風格,現為南京市民俗博物館收藏。
絨花諧音“榮華”,寓有吉祥祝福之意,可以增添節日的歡樂氣氛。因而,每逢“壹事三節”(即婚嫁喜事和春節、端午、中秋),民間普遍有用絨花作裝飾的習俗。
南京絨花的題材多以花鳥魚蟲為主,色彩以大紅、粉紅為主,中綠為輔,以黃點綴,對比強烈,明快富麗;花型以中、小絨條為主,粗中有細,勻稱和諧。從品種分,南京絨花有鬢頭花、帽花、胸花、罩花、戲劇花等幾大類,銷路最大的是鬢頭花。
隨著時間的推移、南京制花工廠解體,絨花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也漸漸失去生存空間,絨花工藝面臨技藝瀕危、後繼乏人的境況。當前,絨花藝人也僅有屈指可數的幾位,他們的生活也都比較窘迫。為復活這門傳統技藝,2007年,南京市民俗博物館和鼓樓區文化局聯合為南京絨花制作技藝申報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獲得成功,絨花制作技藝被江蘇省人民政府列入首批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南京市民俗博物館將為絨花技藝的施展搭建平臺,讓觀眾了解絨花手工藝的歷史淵源、藝術特點、傳承藝人等內容,向青少年傳授傳統的絨花制作工藝,最終達到傳承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