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陽懸灸術有四大手法,分別是回旋運氣法、懸定攏氣法、雀啄壓氣法和擺尾行氣法。
回旋運氣法,用於“溫開經絡”,懸定攏氣法,用於“溫行氣血”,雀啄壓氣法,用於“激發經氣”,擺尾行氣法,用於“引導氣血”,每壹種手法都有其目的。
對於小孩子而言,經絡比較通暢,我們用得最多的是回旋運氣法和懸定攏氣法。
由於懸定攏氣法好多人都會,我們把主要精力用在回旋運氣法上,它也是我們平時做懸灸的主要手法。
二、要有慈悲心
在扶陽門訓中描述道:扶陽壹門,立慈悲心,化大眾苦,燃艾灼印,成艾灸人,自吾立規。
扶陽門人,三印為徒,壹印心理,以示恒愛,二印天陽,以示普照,三印地陽,以示溫馨。
從這裏可以看出,扶陽懸灸術,最重要的是慈悲心,整個艾灸過程都要有心陽的參與,以灸入道。
沒有心力、大愛、願力參與的艾灸,是不完整的艾灸。
所以,在我們的懸灸手法中,處處都有心神的參與,把握住這點,我們的手法就成功了壹半。
三、施灸手法意旨
在具體的手法意旨上,有這麽壹句話,需要領會:燃艾扶陽,柔形運火,以火化氣,以氣攝神,神氣雙養,正存邪除。
這裏提到了有關扶陽懸灸的精氣神三個方面,第壹步就是柔形,第二步是化氣,第三步是攝神。
在懸灸的過程中,左右手需要相互配合,右手持艾,左手護艾,左手隨著右手的運動而運動,或者說右手隨著左手的牽引而運動,壹虛壹實。
左手護艾,從大的方面說是兩手形成陰陽,從小的方面說,壹個是攏氣的作用,另外壹個也是感應艾火的溫度,以便我們調節艾灸的速度高低等。
四、守意攝神:開穴、候氣、得氣
1、開穴:在灸穴位之前,要對穴位進行開穴,就像是連接電源,有兩種方式相結合。
壹種是按揉的方式,四肢的穴位可以用拇指揉動;軀幹的穴位可以用全掌或者掌根的揉動,類似於揉腹的動作,皮不動肉動;腹部的穴位就可以直接揉腹了,但也不壹定要做那麽全。
另外壹個就是經絡的疏導,這個成人用得多,我們艾灸有氣至病所的說法。
灸能要循經傳導或者擴散過去,要通過對經絡的疏導,讓這條路通暢才行。
2、候氣:雙方靜下來,註意力完全集中,候氣是艾灸前的準備工作。
施灸者和被灸者要在放松的環境下守神,施灸者把心神聚集到被灸者和施灸穴位;
被灸者收起心神,內觀被灸位置,隨時做好感受艾的氣的傳導。施灸者要求松腰沈肩垂肘,收神平靜呼吸,心念四宏願,升起慈悲心,心力願力形成氣場,知行開始合壹。
3、得氣:灸者,被灸者,艾,三者正式接通。艾火從遠到近徐徐而來,停頓片刻,又徐徐而去,仿佛人體的冰川突然遇到火的種子,也仿佛用驕陽壹次次溫柔而有力量的撞擊著冰面,兩者間慢慢生出壹種惺惺相惜的感應,被灸者會感受到那種灸的能量似有似無的狀態,從而身體和意識會去盡力感受和搜索這個狀態,我們把這個叫得氣。
候氣和得氣,都是對施灸者和被灸者意識或者說心神層面的壹種融合,敞開心扉,接納對方。這是我們用心力去化解心結的重要壹步。
五、柔形運氣:起勢、得勢、運氣
1、起勢:起勢的重點在於發力點,扶陽懸灸要達到柔形,力量就會源源不斷而有韌性。這個力是從最強大的腰部發出來。通過腰部發力,力量傳到肩,再傳到肘,最後到腕,形成艾的運行。力量在傳遞過程中,失去了它的剛烈之性而變得韌性十足,整個肢體和艾的運行,也是柔性十足。
2、得勢:被灸的穴位要看成壹個面,我們喜歡比喻成壹團寂靜的河水,艾灸的目的,就是把死水變成活水。怎麽才能活,那就是攪動,以穴位為中心,壹圈圈的攪動。艾條就象壹根棍子,從中間向四周擴展,壹環套壹環,慢慢擴大,再又壹環套壹環,慢慢縮小,這樣形成壹個漩渦,如同颶風般,中間穴位形成負壓的虛無,這樣艾的能量會不自覺的滲透進去。
得勢的重點在於這個壹圈壹圈的運行軌跡。通過身體的發力,整體的協同,讓艾條的運行軌跡成為圓形的環狀,在這個運行過程中,是壹開壹闔,實力開出去,虛力闔回來,左手負責攏氣和牽引,右手負責運氣化力透火,身心艾壹體,艾灸之功也。
3、運氣:達到運氣的要求,在於回旋柔形的程度,因此,我們要做到三點:平、圓、滑。平,就是艾條回旋在壹個平面上,要穩得住,不能忽高忽低,忽上忽下;圓,就是回旋的軌跡是壹個圓圈,壹環套壹環,圓的軌跡是平滑的,才能流暢,另外圓形的運動是緊灸慢移,慢慢的移動;滑,圓形的運動中,是流暢的,滑動式,可以有快慢的搭配,但不是生澀的,
特別是在圓的兩個拐角,很容易頓住,這個時候要善於借助身體的力量和提腕的動作進行規避。平圓滑做到了,就比較容易在兩手和身體間形成壹種開闔之力,妳明顯感覺到壹種柔韌的慣性相互牽引,那種淋漓盡致的酣暢感,達到扶陽範師說的,被灸者舒暢,施灸者也舒暢的境界,這也是施灸者能在那裏壹灸兩三個小時不累的奧妙所在。
六、化力透火:灸按結合
按導在艾灸中占據比較大的作用,灸的能量補充,是慢慢滲透的,滲透不進去就會向外散出去,這個時候就需要按導手法讓能量更好的進入身體裏。
對於回旋運氣法的按導手法主要是按摩,就是整個艾灸面的摩動,意帶動手掌的動,意到力不到,感應氣的變化,最後緩慢擡起手,在似離非離的狀態下,慢慢移開手。
七、練習回旋運氣法 感悟
在練習回旋運氣法中我的壹些感悟,都是我在不斷練習艾灸手法的過程中,不斷感受和思考到的。
第壹是破冰之陽很有必要。
這是在唐山龍泉寺公益課上範師講的,記得還是第壹天學習的作業。老師把這種在凝神靜氣狀態下,艾火從遠及近,仿佛人體的冰川感受到遠方徐徐而來艾火之驕陽的感覺,稱為得氣。
那種溫煦的來來往往,仿佛是驕陽壹次次溫柔而有力量的撞擊著冰面,慢慢的打開壹扇門,讓天地開始交融。
之前只是感覺這個操作挺有意境,也符合扶陽要意,對雙方的凝神靜氣也很有用,
但這壹次在操作中,被施灸者在不通暢的部位,竟然隨著灸火的來往出現壹次次不熱而痛的感覺,這種灸感來得真是好。
第二是回旋出的渦流。
範師說要以施灸的穴位為中心,通過旋的動作,形成壹個漩渦,這樣氣才能更好的從中心透進去。
小時候都在水面上做過這種動作,也正是回旋運氣要求的平圓滑的動作要領。
在具體操作中,起勢宜慢,我是這種感覺。
剛開始回旋起來特別沒有感覺,當時只怪自己操作不熟練,後來慢慢想起來,
除了這個原因外,還應該有這個回旋的勢沒有建立起來,所以怎麽做都感覺不順暢,有些別扭。
那麽這個時候特意的慢下來,就象剛開始在水裏旋棍棒壹樣,用點力,很慢的攪動,就能慢慢帶動整個水體。
那麽具體到回旋灸中,就是用腰勁和意,運出來的強大力量,
慢慢地找到感覺,慢慢地快起來,形成整個水體轉起來的勢。
在這個旋的過程中,宜連貫,而不要刻意停頓,
以前在起勢過程中,為了學會使用腰勁,都是有意讓腰停頓,讓力量傳到胳膊到手,這樣練會了力量的傳導。
現在想想,在攪動水體過程中,突然的停頓,也是對運勢的壹種阻擋,
這也許就是以前總感覺哪裏不順暢又找不到原因的根源。
連貫起來後,在轉的過程中,眼中看到的是目標穴位,心神中閃現的卻是那壹圈圈的渦流,手隨心動,心隨手移,順勢而為,越轉越輕松,也越轉越愜意,不像以前那麽累,酐暢莫名。
第三點是回旋出的陰陽。
回旋不止是攪動,老師有講萬物負陰而抱陽,也有講回旋要動靜結合,形成陰陽,
但畢竟說出來還是很通透,感悟起來太難。
當時的第壹感覺就是快慢結合,這樣就形成陰陽了,
最開始也是刻意這樣做的,後來慢慢意識到慢不是慢下來那麽簡單,而是在於“運”起來,運氣運艾,只要運起來,自然就慢下來,慢是過程不是目標,不能為了陰陽而做出陰陽,那實際上是得不到陰陽的。
後來慢慢又意識到壹個回旋實際包含著:開-運-闔的三個過程,這三個過程做到位,連貫起來,自然也就是有快有慢,陰陽交替。
第四是回旋中的四相。
扶陽灸的氣動相變論是核心之壹,每壹次旋轉,有了陰陽,肯定也會出現四相的升降之機。
於是想著自己做回旋的過程中,以目標穴位為中心,起勢左旋,這是不是升起來了?
運艾到極陽,右闔為降,收到極陰,可不可以算是壹個四相的變化?
但對人體而言,怎麽樣的感受才是春夏秋冬的變化?
結合老師說的艾火的遠近,可以想象壹下,艾火為天陽,左升右降,升的過程其實是我們運艾的過程,如果運艾時往左往下行,離人體慢慢靠近,人體就能接受到更強烈的能量,闔艾時,往回往上行,離人體越來越遠,就仿佛秋日之照,這樣四相分明,氣機也就能隨之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