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家浜》是八大樣板戲之壹。京劇《沙家浜》的前身是滬劇《蘆蕩火種》。《蘆蕩火種》是由上海市人民滬團於1958年
京劇沙家浜劇照(10張)
根據真人真事創作的壹個抗日傳奇,講的是1939年秋,在江陰縣顧山鎮對“忠義救國軍”的戰鬥中,時任新四軍江南抗日義勇軍第二路政治部主任的劉飛,在戰鬥關鍵時刻,親自率領警衛班向敵人發起沖鋒,打退敵人進攻,但自己也身受重傷。戰鬥結束後,面對日偽頑匪相互勾結、下鄉“掃蕩”的險惡環境,在地方黨組織和群眾的支持幫助下,帶領數十名傷員,不畏艱險,重建武裝、堅持抗日的鬥爭事跡。滬劇《蘆蕩火種》上演後,在戲劇界和觀眾中引起了廣泛興趣和強烈反響,僅上海壹地,就有不同劇種的9個劇團對《蘆蕩火種》進行移植,而在全國演出《蘆蕩火種》劇的竟有31個劇團之多。
1963年,北京京劇團接受了改編滬劇《蘆蕩火種》的任務,創作組由汪曾祺、楊毓瑉、肖甲、薛恩厚4人組成,汪曾祺作為主要執筆者,在改編過程中把功夫放在了劇本的文學性上。改編後的《蘆蕩火種》的京劇最初取名為《地下聯絡員》,由趙燕俠飾阿慶嫂,譚元壽飾郭建光。後經國家領導人審看,批準對外公演。劇名最後由毛澤東主席壹錘定音,他幽默地說:“蘆蕩裏都是水,革命火種怎麽能燎原呢?再說,那時抗日革命形勢已經不是火種而是火焰了嘛……戲是好的,劇名可叫《沙家浜》,故事都發生在這裏。”於是劇名定為《沙家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