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美洲指的是美國以南直到南美洲最南端的廣大地區。面積相當於兩個歐洲,包括墨西哥,中美洲,加勒比,南美洲四個部分,古代印第安人曾在這裏創造了燦爛輝煌的瑪雅、阿茲臺克、印加三大文化。音樂在當時也得到了較高的發展。瑪雅人的器樂與歌唱、舞蹈緊密地結合在壹起,他們用敲擊樂器較多,如用半個葫蘆制成放在水盆中敲擊的水鼓和用堅硬的長豆莢相互敲擊的樂器,還有能吹出鳥鳴聲的管樂器等。阿茲臺克人則經常使用木鼓、竹笛、海螺和葫蘆制成的搖鈴。在印加人的音樂中,以排簫和豎笛著稱,據說當時曾有多達百人的豎笛樂隊為舞蹈伴奏。在印加貴族子弟的教育中,音樂是很重要的壹部分。無半音的五聲音階是印第安人普遍采用的音階。
經過300多年的殖民統治後,拉丁美洲的音樂文化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於大量歐洲(尤其是地處伊比利亞半島的西班牙、葡萄牙)的音樂文化傳播到了整個拉丁美洲。同時,來自非洲的黑人奴隸也帶來了非洲的音樂藝術。長時期種族間的混血,也形成了各種新的混合民族。拉丁美洲的文化正是歐洲文化、印第安文化和非洲文化經過長期的碰撞、沖突、滲透、吸收後融合而成的壹種統壹而又多元的文化。它源於這三種文化而又不同於原有的文化,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世界上。從宏觀的角度看,拉丁美洲音樂也是歐洲音樂、印第安音樂、非洲音樂的混合體。但由於混合的類型、層次、成份、程度各不相同,就形成了十分豐富、多種多樣的音樂風格。如今,拉丁美洲音樂正以其色彩的豐富。節奏的獨特,旋律的美妙,和聲的濃郁,吸引著廣大的音樂愛好者。它那無比的熱情,充沛的活力,神奇的風貌,使世人為之矚目。正如拉丁美洲偉大的革命家古巴詩人何塞·馬蒂所說的:“這是壹片用音樂和大自然秀麗景色裝點的和諧和富有藝術的國土”。
拉丁美洲的音樂文化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即印第安人音樂;以黑人音樂為中心的非洲--美洲音樂;以土生白人、混血人音樂為代表的拉美民間樂。
印第安人音樂大致可分為兩類:壹類是處於孤立偏僻地區印第安人的音樂,如亞馬遜熱帶叢林區的印第安人。由於處於較原始的狀態,其音樂比較簡單;又如厄瓜多爾希法羅人的音樂只采用了三個音。巴西卡馬尤拉人的音樂也比較簡單,但卻擁有世界上最長的管樂器--由兩根植物莖(壹長1.6米、壹長2.2米)捆綁在壹起的樂器,他們的音樂與舞蹈是緊密相連的,而且往往是在各種儀式、慶典上才表演。這些,對於研究音樂的起源和發展是很有用的。另壹類是發展得較高的印第安人的音樂,如秘魯、玻利維亞、厄瓜多爾等國的安第斯高原音樂,它是印加傳統音樂的繼承和發展。他們演奏的排簫、豎笛音樂很有特點,在表現高原印第安人的風情方面十分出色。莊嚴的太陽神頌歌,憂郁抒情的亞拉維情歌,歡快活潑的瓦衣諾舞曲,都是他們的創造。美妙動人的民間花腔女高音唱法壹安第斯高原唱法是世界民間音樂中的瑰寶。印加古都庫斯科被稱為“美洲考古之鄉”,每年6月24日是著名的太陽祭節日,在隆重的慶典上可以見到傳統的印地安人音樂歌舞表演。玻利維亞高原的普諾也被譽為"美洲大陸民間歌舞之鄉"。
黑人音樂亦稱美洲--非洲音樂。這種音樂主要分布於加勒比海和巴西以及秘魯、哥倫比亞、委內瑞拉的沿海地區。蘇裏南的原始森林中,逃亡的黑人奴隸和加勒比海的海地保存了較純的非洲音樂。在巴西的巴伊亞地區和古巴、特立尼達多巴哥等國的黑人音樂,則受葡萄牙、西班牙文化的影響較多。美洲--非洲音樂的特點是節奏在音樂中起主導作用,切分很強烈,常采用多線條節奏,呼應式的歌曲,樂段結構不方整,使用歐洲樂器多,且偏愛敲擊樂器。加勒比海流行的鋼鼓樂就是黑人的創造。這是壹種用汽油桶制作的旋律性敲擊樂器。這種來自汽油桶的美妙音樂震驚了世界。巴西的桑巴、倫都和古巴的倫巴,加勒比海的卡立普索、曼波、恰恰恰以及秘魯的馬裏涅拉、冬德達等舞曲,都是較典型的美洲--非洲音樂歌舞體裁。
拉美民間音樂指的是:主要受到歐洲音樂強烈影響的土生白人、印歐混血人的音樂。這類音樂直接來源於伊比利亞半島,但在幾百年的漫長歲月中己適應了拉丁美洲的風土人情,產生了變異。它基本保留歐洲音樂體系的基礎(包括調式、和聲、節拍、樂段結構等),但它那熱情洋溢的風格,激蕩人心的氣氛,已根本不同於伊比利亞半島的民族音樂了。這種音樂的特點是帶有淡淡的懷鄉、憂愁的色彩,重唱形式多,唱法放松,音色柔和抒情,采用3/4及6/8節拍多,樂段結構較方整,采用吉他很多。來自西班牙的豎琴在拉美也流行很廣,但樂器音色變得嘹亮明快、"豎琴之國"巴拉圭還發展了用豎琴伴奏的獨唱、重唱等形式。具有小吉他形狀和曼陀林音域的恰朗戈(五弦琴)、蒂波裏(三弦琴)、瓜德羅(四弦琴)等彈拔樂器都是歐洲音樂文化與印第安音樂文化巧妙結合的碩果,現已成為拉美音樂中不可缺少的樂器。在墨西哥還發展了壹種溶吉他、小號、小提琴、低音吉他為壹體的馬裏阿奇樂隊音樂,特色鮮明,很受歡迎。
墨西哥的松,智利的庫艾卡,阿根廷的探戈,秘魯的秘魯園舞曲等都是典型的拉美民間音樂歌舞體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