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民族音樂浩如煙海,源遠流長,在教學中,註重多種教學方法的運用,重視讓學生感受民族音樂的魅力,從而讓學生為之贊嘆,並產生興趣。據統計:我國少數民族樂器就有三百多種,拉弦、吹管、彈撥、打擊樂器且很多樂器都有豐富的演奏技巧和傳統樂曲,民族音樂還有三百多中說唱音樂題材、三百多種戲曲劇種,尤其是音樂內容豐富的民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用啟發式的言語引領學生***同領略內蒙古民歌的豪放、遼闊,江南民歌的婉轉秀麗,陜北民歌的高亢奔放,給學生以美的享受,使同學們充分體味到各民族的風俗民情和鮮明的地域色彩。教師可以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利用多媒體視聽教學,運用有關的圖片,音樂故事,輔之以生動形象的解說,幫助學生更真切的感受與理解我國優秀的民族音樂。
2、挖掘內涵,提高學生對傳統民族藝術的鑒賞力
內涵是指;“壹個概念所表達事物的本質屬性的總和,也是概念的實質內容”民族音樂的內涵在於表達本民族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底蘊和民族信仰等內容。為了使學生學會欣賞民族藝術,應該充分挖掘教材中隱含的思想情感內容,在潛移默化中感染學生,例如:在給學生欣賞《嘎達梅林》這首作品,不要壹開始就放視頻,而應讓學生在音頻中逐步感受馬頭琴帶來的巨大魅力,理解這個民族的精神,通過音樂要素(節奏、速度、旋律)體會音樂所表達的情感,了解這部作品的時代特征與文化價值,再通過演唱歌曲和舞蹈反映這個民族的風格,從而提高學生的藝術鑒賞力,增強民族自豪感,並在給學生講解樂器構造的過程中讓他們能更感受到中國人的聰明才智,了解祖先留下的巨大財富。欣賞民族音樂作品時,引導學生從藝術家的精湛技藝裏感受他們的人格魅力,只有通過不懈的努力才有瞎子阿柄的《二泉映月》和賀綠汀《牧童短笛》……通過觀察比較、聽賞感受讓他們感受壹個民族的精神氣質在其特有藝術中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
3、表現民族音樂,以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讓民族音樂真正“活”起來,讓音樂課真正煥發出生命的活力,讓音樂與教學活動連接起來,這就要給予學生自由的音樂想象空間。遊戲、表演是學生最喜歡的活動方式,在音樂教學過程中,音樂知識與音樂技能、教學活動相結合,讓學生用自己獨特的方式想象,自由創造音樂,激發學生創新潛能。從今年開始京劇作為中國的國粹進入中小學教學課堂,學生在繁重的學習中也能充分了解京劇中的行當生旦凈醜、唱念做打,並延續到別的戲曲種類上,從而對我國豐富多彩的戲曲文化有更多的認識和較多的了解,教師可以在拓展課中讓學生探究、體驗。如:在《生旦凈醜演乾坤》這壹單元中,教師事先可以布置學生課下收集各類戲曲,在第三課時音樂課上學生以各種形式進行展示、交流。課後學生反映很好,說道:“原先自己只喜歡流行歌曲,通過自己的學習,才知道原來中國戲曲竟有如此的魅力。”通過這壹系列活動,為學生提高民族音樂鑒賞能力提供了舞臺,也為他們在今後的音樂之旅中關註民族音樂作了有益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