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如何在高中地理新課程中實施案例教學

如何在高中地理新課程中實施案例教學

案例教學法是指教師根據教學目標的需要,采用案例進行講解及組織學生對案例進行研討,引導學生從實際案例中學習、理解和掌握壹般規律、原則、方法及操作實驗,從而有效地將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相互結合的壹種教學方法。

案例教學法可簡單的界定為壹種運用案例進行教學的方法。地理案例教學法就是在區域地理教學中選取壹些隱含地理概念和原理要素並為學生熟悉的典型實例,通過在對這些實例的探究過程中,獲得地理知識和能力的壹種教學方法。

壹:案例教學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價值意義

(1)推動學生的地理思維。由於案例往往提供了地理事實材料和情景,學生要從紛繁復雜的地理要素中抓住核心內容、探索本質特征,需要分析、綜合、抽象、概括案例所隱含的知識要素和基本原理,訓練思維的深刻性。同時通過舉壹反三、引申擴展、遷移模擬、類比評價等學習過程,引導學生思維的流暢性,並讓學生發表獨立見解,提出自己的思想方法和對問題的解決方案,以案例分析的多元結果,拓展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因此,案例教學有利於促進學生地理創新思維能力的提高。

(2)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案例教學改變著單壹通道的知識傳遞方式,使學生的學習有了更大的自主發揮空間,師生之間有了更多的信息傳輸,情感交流和意向溝通。在案例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需要理解,而且還需要表達和交流,這有利於形成壹個和諧的教學環境,有助於小組成員間的***同合作,這對於培養學生健康的學習心理和個體綜合素質有著很大的作用。

(3)實現教與學的統壹。案例教學最明顯的表征是師生互動,教學同步。讓學生參與學習過程,教師負有引導的責任。如何讓學生進入問題情景,使用案例是有效的方式之壹,因為案例提供了廣泛的問題情景和自由的思考空間,學生對問題的思考有較大的發揮余地,能較好地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尤其是探究性案例。

(4)案例教學是溝通理論和實踐的橋梁。案例教學通常把壹些真實的典型問題展現學生面前,要求他們設身處地去作出反應,從而也就為他們提供了壹種在不用真正深入實踐的條件下能在短期內接觸並處理到大量各種各樣實際問題的機會。學生在分析案例的同時:壹方面不斷形成理論視野,把握案例的分析技巧。另壹方面在探索思考著理論如何運用於學習實際,從而及時有效地促進了理論向實踐的轉化,真正地達到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例如;城市規劃問題,環保與可持續發展問題,工農業交通區位問題都可以通過對具體案例的分析來達到教學目的。

(5)案例教學能激發學生情感。閱讀那些生動、逼真的案例,往往能遷動學生的情思,加上教師繪聲繪色的講授和學生的積極參與,就更能提高學生的認識激勵其情感,並使認識和情感有機結合,形成堅定的教學信念。

二、新課程標準對案例教學的要求

2003年,教育部頒布了新的《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在區域發展部分的教學要求中,明確提出案例教學的要求:在“區域可持續發展”部分,選擇符合“標準”主題的區域,采用案例分析方式編寫教科書和開展教學,並規定本部分至少選擇3個中國案例,1個外國案例。課程標準對案例教學的體現與現行教學大綱有兩點明顯的不同:壹是由於區域發展內容的教學由選修變成必修,實際上使案例教學成為高中地理學習的基本方式之壹。二是課程標準不再規定必學的區域案例。雖然在大多數教材中,很可能仍選擇現行教學大綱中規定的那些案例,但課程標準的開放對促進高中地理課程的進壹步開放和適應各地區具體地理情況有重要的意義。同時,也更加明確地體現了案例教學“通過案例學習原理而非僅學習具體區域”的實質。

三、案例教學法的實施策略

1.課前:精心選編案例

要想在課堂上成功的使用案例教學法,課前對案例的選擇非常重要。壹般而言,在選編案例時應把握以下原則。

(1)典型性和針對性。即所選取的教學案例要有利於學生得出預期的地理規律、結論,能反映地理事件的典型特征和壹般規律,能揭示案例的內在聯系和地理原理。

(2)內容的豐富性和完整性。即案例從背景的交代到問題情境的描述都應是相對完整的,有比較豐富的信息,能使學生設身處地地把自己置於案例的特定情境中去思考、去決策,並存在著從各個側面分析解釋的可能性,為學生提供探索的空間。

(3)情境性和可讀性。案例的情境性是指案例能提供具體、翔實、典型的地理背景材料,易於讓學生進入某種問題的特定情景之中, 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實現思維與情景的交流溝通。案例的可讀性是指案例能吸引學生閱讀,又能增加學生學習經驗的價值。

(4)趣味性和難易性。趣味性是指案例應生動有趣,內容豐富多彩,貼近學生生活。難易性是指案例的選擇要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水平,做到難易適當。太難的案例往往使學生因知識儲備不足而無從下手,進而喪失參與的興趣;太簡單的案例,不僅降低了教學的要求,而且也無助於學生思維的鍛煉。

2.課堂:周密安排教學

作為壹種比較成熟的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法具有相對穩定的的操作模式。在課堂上要明確教學目的,周密安排教學,教師在每個教學環節都要發揮組織者、催化者、引導者的作用,切實保障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

(1)提供和呈現案例。教師通過多元化方式將精心選擇的案例展示出來,並指導學生有效的閱讀。通過閱讀,學生將置身壹個身臨其境的情景和多向思維的空間,為後面的討論、交流奠定基礎。

(2)提出問題,引發學生分析和討論案例。學生進入案例情景之後,教師要對學生提出預先設計好的問題,引導學生圍繞這些問題展開案例分析。具體而言,案例分析就是要堅持“三結合”和“三有”的原則——即“結合案例內容、結合所提問題、結合有關理論”以及“言之有據、言之有理、言之有序”。

(3)總結評價案例,回歸教學內容(地理知識和地理規律原理),經過分析案例之後,教師要安排學生匯報分析結果,並組織學生評議。歸納概括出規律性的知識,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認知體系。

(4)案例遷移(拓展新案例,解決新問題),提升學習能力。案例教學的重點不是案例本身的學習,而是學生對地理原理的掌握及應用原理分析地理問題的方法。忽略知識和方法遷移的案例教學不是真正的案例教學,而是“教案例”。

3.課後:及時進行反思

為了更好的在教學實踐中運用案例教學法,教師在課後要及時的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反思:案例的選擇是否合理;教師的組織是否到位;學生的參與程度如何;案例分析是否深刻;討論氛圍是否和諧;評價是否科學合理;創新、不足之處何在等等。這樣的反思具有批判性和總結性的屬性,有助於教學經驗的理論化

四、目前案例教學中的誤區和對策

目前案例教學常見的誤區是:

(1)教學案例選擇與編寫不恰當。壹方面,案例內容簡單,理論含量不多,學生壹看就懂,那麽案例教學就會變成實例閱讀課,也就達不到啟發學生思維、學習相關知識、培養實際能力的目的。另壹方面,選擇的案例又不能太難、太復雜,案例的難度太大,超越學生的實際可接受性,絕大多數學生覺得無從下手,無法表達自己的見解,那麽分析討論便無從進行,更提不出解決問題的措施,導致教學活動的失敗。壹般來說,壹個好的案例有以下幾個特點:描述了壹個有趣的、真實的故事;與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興趣相關;有充分的與決策有關的資料和較多的主要人物直接引語;引人深思,有爭論余地;充分體現了解決問題所需的理論與技能的實用價值。

(2)教師“教案例”,學生“背案例”。 教師過分強調知識體系的完整,把案例素材當作知識體系來教,甚至要求學生背案例。教師在課前必須熟悉案例內容並進行深入研究,還要準備好案例討論可能涉及到的知識。如果準備不充分,很容易陷入“教案例”的誤區。

(3)案例教學忽略知識和方法的遷移。這類錯誤經常發生在壹些老教師的身上,穿新鞋走老路,照本宣科,知識至上,過分強調知識體系的完整,沿襲最早的老教材補充不少內容,把案例素材當作知識體系的壹部分來教,且要求學生記背案例。其實案例教學的重點不是案例本身的學習,而是學生對地理原理的掌握及應用原理分析地理問題的方法。忽略知識和方法遷移的案例教學不是真正的案例教學,還是“教案例”。

(4)教師角色的誤區:或擔當“演說員”、或充當“仲裁員”、或放任自流。這類錯誤經常發生在壹些新教師身上,在運用案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經常不自覺地陷入這樣的角色誤區:①或者放任自流,提供案例後便撒手不管,任學生自己去討論、爭論;②或者越俎代庖,擔當“演說員”的角色,從頭至尾只顧自己發表見解;③或者充當“仲裁員”,對學生之間的爭論橫斷是非。無論是哪種情況,都會有損於案例教學的效果,甚至直接導致案例教學的失敗。放任自流,由於缺乏必要的引導,整個課堂將是壹盤散沙;越俎代庖,學生成了純粹的觀眾,不利於調動學生的思維;橫斷是非,容易損害學生的積極性。

針對案例教學誤區應該采取的對策是:

(1)選編以鄉土地理、或學生熟悉的事例、或以教材活動課和問題研究改編的案例。①教師要註意經常收集、引用壹些鮮活的、真實的事例,並把它加工成有壹定背景,壹定過程的情境呈現給學生,並註意案例的情節,所給材料和敘述的方法要能夠激起學生興趣,使學生覺得新奇,有探索欲望。②“活動”和“問題研究”是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精選“活動和問題研究”作為拓展案例,可培養學生對地理問題的探究和實現知識遷移。“我國西北地區”是人教版必修Ⅲ第二章第壹節“荒漠化的防治”所選擇的典型案例,活動“非洲薩赫勒地區荒漠化的自然、社會經濟因素分析”和“前蘇聯墾荒區”是兩個拓展案例,可幫助學生實現知識遷移。問題研究“河流上該不該修大壩”是“河流的綜合開發”很好的拓展案例。

(2)研讀課標,避免“教案例”。 例如人教版地理必修Ⅲ第壹章《地理環境與區域發展》第壹節“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課標的要求之壹是:“以兩個不同區域為例,比較自然環境、人類活動的區域差異”,教材從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土地條件、礦產資源四方面比較自然地理環境差異,從農業和二、三產業比較生產活動差異。如果“教案例”,學生會認為所有的區域比較都從以上幾方面進行。這部分教學的關鍵是教會學生分析的方法,並引導學生運用所學方法進行類似分析。讓學生明確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地理位置、地形、氣候、水文、生物、土壤、礦產資源等方面;人類活動的差異主要體現在農業、工業、人口、城市、交通運輸、商業貿易、政策、科教、文化、市場、歷史基礎等方面。為避免“教案例”,使案例教學順利、有序進行,教師對學生分析案例可能遇到的障礙要做到“心中有數”,設想學生在討論中可能提出的問題。可把上課需用的案例提前發給學生,讓他們有時間去查資料和就案例中涉及的問題進行詳細分析。

(3)註重知識和方法遷移。例如在傳統工業區的典型案例魯爾區教學中,通過分析其區位優勢、衰落的主要原因,探究其綜合整治措施。但學生學習的重點是從案例中提取傳統工業區發展的壹般規律(從資源利用、產業結構調整、環境保護等方面),進而探究我國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可采取的主要對策,因此知識和方法的遷移是案例教學成敗的關鍵。

在案例教學中,運用拓展案例是實現思維遷移的有效手段。在“荒漠化的防治”壹節,兩個拓展案例(“紅色荒漠化”和“石質荒漠化”)能幫助學生實現思維遷移。同樣都是荒漠化問題,盡管自然環境不同、社會背景不同,但自然條件中的不利因素和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卻是導致荒漠化問題的***同原因,這是分析不同地域荒漠化原因的***同思維方法。同時,在教學上還應增加其它生態環境問題的拓展案例,如森林破壞、草原退化、濕地萎縮、生物多樣性銳減、土壤侵蝕,以促進不同類型生態環境問題間的思維遷移、方法遷移、知識遷移。

(4)因材施教,進行有效教學。案例教學是在大量信息的基礎上進行分析和研究,案例教學如果涉及區域地理知識,學生相關地理知識薄弱,必然影響案例教學的有效實施。教材中的案例大多是精選的經典案例,示範性強,地域覆蓋面廣。因此案例教學必須考慮學生的生活地域、知識基礎、學習能力等特點,盡可能選擇學生熟悉的案例,或增補相關背景資料,降低教學難度。例如,在人教版地理必修Ⅱ第二章《城市與城市化》的教學中,可以反復以學生所在城市或附近熟悉的城市——西安市為例進行分析教學。第五章第二節《交通運輸布局變化的影響》的教學中,完全可以選擇學生熟悉的本地案例加以分析,或作為教材的補充。

案例教學開放性強,對教師的知識結構、教學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學生對案例進行分析、探究都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所以案例教學有其局限性,而傳統教學方式也有其優勢。不是所有內容都適合用案例教學,應針對教學內容,區別選擇教學方式。案例教學中也應滲透其他教學方式。

(5)正確定位教師的角色:即教師在案例討論過程中要善於當好“三導”角色即“導航、導遊、導演”。即既要善於傾聽學生發言,又要適時地誘導學生,或給予提示、發問,或故設疑團,或充當爭論反角,使案例討論的發言始終圍繞題目中心順利進行,不發生偏題或跑題,同時也使討論中的爭論能深入開展下去,以促進學生對問題的認識和對知識理解的深化。在案例分析討論中,教師的主要職責是創造出壹個有利於學習的氛圍,負責引導和組織學生的討論。教師要避免自己成為討論的中心,要善於控制案例討論過程,使盡可能多的學生都有機會參與討論,保證討論範圍不偏離主題,鼓勵“百家爭鳴”。對於學生的發言,教師可作簡短的評論,但壹般不直接進行判斷,最好沒有導向性。教師要盡量避免給出肯定的觀點或答案,除非只有惟壹正確的答案或全班都不能得出答案。對於學生向老師提出的諸如“究竟誰的說法正確”、“正確的答案到底是什麽”之類的問題,教師不妨“糊塗”壹些,宜用“某某的說法很有見地,不過某某的觀點也很有道理”之類的話語來回答,而不要正面直接回答,更不要斬釘截鐵地下斷語。這是因為有些問題本來就沒有什麽“惟壹正確的”答案,教師的見解更不見得就是“標準的”、“最佳的”。更何況案例教學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提高學生的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而不是讓他們記住壹兩個正確的結論。待案例討論全部結束後,教師可以根據案例教學所要達成的目標,結合學生對案例分析和交流的情況,概括幾種有代表性的分析思路和對策,明確其依據,著重說明在討論中出現的爭論焦點,並運用相關原理和學生已有的認識作出自己的分析解釋,給學生提供參考。總之,作為“總導演”的教師壹定要有正確的角色意識。

綜上所述,案例教學是壹種獨特的學習形式,它可以極大地發揮教師的主導性與學生的主體性,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去思考、去爭辯、去選擇和決策,還要重視讓學生從案例學習討論中獲得某種經歷、感悟和學習的技巧與方法,並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 上一篇:幼兒園小班手工課教案詳案
  • 下一篇:天津特產適合送朋友的禮物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