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淺談樂感文化

淺談樂感文化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作為論語首章,中國人都會背誦,其意思並不高深。但由於首章突出的“悅”、“樂”字,似可借此簡略談論。

西方“罪感文化”、日本“恥感文化”相比較,以儒學為骨幹的中國文化的精神是“樂感文化”。“樂感文化”的關鍵在於它的“壹個世界”(即此世間)的設定,即不談論、不構想超越此世間的形上世界(哲學)或天堂地獄(宗教)。它具體呈現為“實用理性”(思維方式或理論習慣)和“情感本體”(以此為生活真諦或人生歸宿,或曰天地境界,即道德之上的準宗教體驗)。“樂感文化”“實用理性”乃華夏傳統的精神核心。

作為儒學根本,首章揭示的“悅”、“樂”,就是此世間的快樂:它不離人世、不離感性而又超出它們。學習“為人”以及學習知識技能而實踐之,當有益於人、於世、於己,壹種有所收獲的成長快樂。有朋友從遠方來相聚會,舊註常說“朋”是同學(“同門曰朋”),因此是來研討學問,切磋修養;在古希臘,“朋友”也是關於晢學、智慧的討論者。其實,何必拘泥於此?來相見面,來相飲酒,來相聊天,不也愉快?特別又從遠方來,壹定是很久沒有見面了,在古代,這就更不容易,當然更加快樂。這“樂”完全是世間性的,卻又是很精神性的,是“我與妳”的快樂,而且此“樂”還在“悅”之上。“悅”僅關乎壹已本人的實踐,“樂”則是人世間也就是所謂“主體間性”的關系情感。那是真正友誼情感的快樂。人類的壹些基本情感本是生物性的,動物也有友誼和友情,包括狗、馬對主人的親密依戀等等。但把情感保存、延續和提升到如此高級水平,觸景生情,借景抒情,卻正是文化的功績。文化使情感人化。友誼、友情的快樂正是通過文化的積累又特別是文學藝術作品的直接塑造,而在人的心理中培育成長。當然,“情”有好些不同的層次。在李澤厚《美學四講》中,曾分出審美的悅耳悅目、悅心悅意、悅誌悅神三層次。其中,“悅神”的層次就接近或進入某種宗教境界或宗教體驗。它以“天人交會”、“天人合”為皈依或指歸。“悅誌”則充滿了悲劇精神,特別是因為無人格神的設定信仰,人必須在自己的旅途中去建立依歸、信仰,去設定“天行健”,並總是“知其不可而為之”,沒有任何外在的拯救、希冀和依托,因此其內心之悲苦艱辛、經營慘淡、精神負擔便更沈重於具有人格神格局的文化。

中國實用理性之所以強調韌性精神、艱苦奮鬥,其故在此。中國樂感文化之所以並不浮淺庸俗,其故在此。其中許多哲理近乎常識,卻仍然深沈,其故在此;世俗中有高遠,平凡中見偉大,這就是以孔子為代表的中國文化精神。這種文化精神以即世間又超世間的情感為根源。

  • 上一篇:江西中醫藥大學的文化傳統
  • 下一篇:湖北省地方儲備糧管理辦法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