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叫衣架。
二、衣架
衣架是用來搭披衣衫的架子。《魯班經匠鏡》講到有素衣架和花衣架兩種,外間較為少見。當時的衣架與現在的衣架不同。現代衣架大多采用掛鉤式或枝叉式,衣物多以脖領處掛在衣鉤上。古人衣架,包括清代衣架,多采用橫桿形式,兩側有立柱,上下承木墩底座,兩座之間有橫板或橫棖,立柱頂端安橫梁,兩端長出立柱,盡端雕出龍鳳紋或靈芝或雲頭之類。橫桿之下安中牌子,上有透雕裝飾,主要起牢固作用。衣服脫下後就搭在橫桿之上。
三、歷史
衣架是由壹個名叫艾伯特帕克豪斯的工人發明的。當時他是美國密執安州的壹家金屬絲及小手工制品公司制作燈罩的鐵匠,壹天他生氣地發現工廠衣帽間的掛衣鉤已被全部占用,他氣沖沖的拿出壹段鉛絲,彎成大衣肩部的形狀並在上面加了鉤子。這個發明被他老板據為己有並取得專利,這便是衣架的起源。
衣架是我國較早出現的壹種家具,周朝開始實行禮制,貴族階層對衣冠十分重視,為了適應這種需要,較早就出現了專門用來懸掛衣物的架子。各個朝代的衣架形式各有不同,名稱也有所不同。春秋時期,橫架的木桿,用以掛衣曰“桁”,又叫“木施”。
在宋代,衣架的使用較前代更為普遍,並且有形象的資料,河南禹縣宋墓壁畫梳妝圖中的衣架,它由兩根立柱支撐壹根橫桿,橫桿兩頭長出立柱,兩頭微向上翹,並做成花朵狀。下部用兩橫木墩以穩定立柱,在上橫桿下部的兩柱之間,另加壹根橫棖,以起加固作用。
明代衣架整體造型仍保持著傳統模式,但用材、制作、裝飾尤精。衣架下端以兩塊墩子木作足,裏外兩面浮雕回紋,墩上植立柱,前後兩個鏤雕卷草花站牙抵夾。站牙上部和下部分用榫與立柱和座墩連接,兩墩安裝用小塊木料攢接的欞格,由於欞格具有壹定的寬度,故可以擺放鞋履等物。各個橫材與立柱結合部的下側,都有透雕拐子回紋花牙承托。衣架從選材、設計、雕刻制作,在明代都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
明清衣架造型典雅,裝飾精美,雕刻細致,漆色光亮。明清官員頭戴烏紗紅纓帽,身著前後綴有補子的盤領馬蹄袖長袍,故清代衣架高大,站牙立柱上設有橫桿,二端出挑,雕有紋飾,衣袍搭在橫桿上,謂龍門架。
清朝實行“易服”政策,推行穿滿人服裝,滿人體魄剽悍而高大,所穿的服裝體積大,份量重。有錢、有地位人的衣服,是由堆花繡鳳的綾羅綢緞組成,因此,造就清代衣架的繁華、端莊、巨大,是這壹個時期的特征,也是區別其他時代的不同之處。
清代衣架又俗稱“朝服架”,主要掛置男用官服所用,因此,所有的衣架主梁都如同二條仰首的雙龍,傲氣地橫臥在那裏,象征著官運亨通,其余的如“福”、“祿”、“壽”及各種裝飾性花飾,則進壹步強調他們的價值觀念。
古時的衣架到了現代又有了新的演變和發展,傳統的款式和現代的實用功能相結合,產生了新的家居制品,別有壹番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