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候用的最多東西是釜、甑、鑊、鼎等,除了用來煮食物外沒有其他的烹飪手法。這些東西是比較傳統的,延續了很多年,直到鐵器出現,才慢慢的把這些替代。正是因為鐵鍋的出現,才能制作五花八門的菜系。
春秋戰國時期才出現了鐵,但由於最初的鐵礦產量很低,因此鐵非常珍貴。直到漢代鐵都是由國家進行掌管的,所以鐵鍋並不可能大規模的推廣,當時奢侈的鐵鍋也屬於貴族階級。漢代的鐵制炊具都仿制青銅器,非常厚重。
到了唐朝只有富人才能用得起鐵鍋,宋朝就不壹樣了。因為煉鐵工業的發達,家家戶戶都用得起鐵鍋。宋朝開始,中華的飲食文化也真正的豐富了起來,那時候兵器也慢慢變成了鐵。在漢代人們做飯用的最多的是陶制的炊具,偶爾還會有青銅的餐具,但是只有少數人家裏有。
在項羽本紀裏也有對應的記載,當年項羽破釜沈舟,裏面的釜就是壹種炊具。當時要配合其他工具才能使用釜,釜下層作為水鍋,裝上水。燒水使水蒸氣上升,上面放蒸鍋,裏面放上米,魚或者肉。
在公元1100年左右歐洲才學會了鑄鐵技術,中世紀晚期的歐洲,如果家裏面有壹口鐵鍋的話,也是被當做寶貝的,這可是要立在遺囑中作為傳家寶留下去的。14世紀的歐洲與中國元朝時期對應,那時候的鐵鍋都是底部有三只大腳,鑄造鐵鍋造價十分昂貴,並且當時的鐵鍋壁厚非常厚,這是由於當時的鑄鐵工藝不成熟導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