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我們家是個人民警察家庭,父母平時很有時間觀念,為人處事誠實守信,我自小耳濡目染也逐漸形成誠實守信的作風,因此我們家的家風是誠實守信。
“那就這樣決定嘍”“周末上午十點不見不散”我與同學約好周末去郊外春遊。周末早上我早早做好了出發的準備,但距約定的時間尚早,於是乎我壹邊吃零食壹邊看電視消磨時光,很是愜意,看著看著我漸漸入了迷,身為警察的爸爸三番五次提醒我:“別看了,壹會兒還要和同學出去玩”,“時間馬上到了!”……
我嘴裏嚼著零食含混不清的說:“我馬上就去”。雖然嘴上是這麽說可我的眼睛壹刻也沒離開電視機,被電視劇的精彩情節深深地吸引著,心裏很是矛盾,很是不想去……
爸爸面露慍色,壹把奪過電視機遙控器,啪的壹聲將電視機關了,語重心長地說道,“誠實守信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既然妳和同學約好了就不能爽約,妳這樣不守信怎麽行?”“這……”我有些為難,電視劇正播放到精彩部分,可是同學又在那邊等著……
考慮了良久,我毅然決定,還是聽爸爸的話,我不能夠爽約,明明是我與人家約好的,到時候卻不去,這不是欺騙人家嘛!
爸爸的話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腦海裏,這是他的作風,也傳承給了我,現在也是我的作風,漸漸地形成了壹股家風——誠實守信。
哦,家風助我成長,讓我成為了壹名誠實守信的人。
傳承良好家風演講稿篇二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的精髓,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而德孝文化正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因此,踐行孝道,使孝道活動根植於心,有利於在全社會弘揚德孝文化,形成崇德向善、積極健康、文明和諧的良好氛圍。
中華民族素來是個”禮儀之邦“,古人就已將美好的德孝美德發揮到極致。”扇枕溫衾“、”臥冰求鯉“、”親嘗湯藥“等孝老愛親故事代代相傳。而今,在我們的身邊,也有壹群孝心好兒女,以他們的孝行善舉,繼續繼承和發揚著敬老愛老的優良傳統,以行動詮釋著德孝的。四十幾年如壹日悉心照料癱瘓的父親、病重的母親,把8個弟妹撫養成人的草原殘疾人牧民羅桑紮西;十幾年來獨自壹人悉心照料、服侍5位老人的善良蒙古族婦女烏蘭其其格;壹諾半世紀,改名換姓47年替犧牲戰友盡孝的退伍戰士蔣新東……壹個個好兒女身上,彰顯出的是博大的胸懷和勇於擔當的責任,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著尊老愛親的定義,在平凡的生活中書寫著感人至深的敬老孝親贊歌。可是有些人嘴上說著”孝道“,可是卻止於行動。其實,孝心沒妳我想象中的那麽高,那麽遠,在生活中對父母多壹份關愛,對老人們多壹份敬愛,並非要經歷艱難也能做到。古語雲:”德孝兼,路寬而長。“每個人只要懷著”德孝“這份心意,必能將穩穩的幸福傳遍整個社會。
在生活中,我們要讓德孝文化內化於心,外化於行。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是:我已長大,妳還未老;我有能力孝養,妳依然健康。作為子女,我們應該懷著報答感恩之心,承擔起孝敬父母的責任和義務。不要僅僅把孝敬父母當作壹項”任務“,他們最需要的往往並不是物質、而是精神上的關懷和撫慰。孝敬父母,更多的是要傾聽他們的心聲,在忙碌的工作中,請不要忘記給多父母壹點愛和關心,多壹句問候,多壹份理解,讓父母打心底裏感到溫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們在孝敬自己父母的同時,也要懷著敬老愛老的心,尊敬社會上所有的老人。敬老愛老不能僅僅依靠壹人之力,而需要每個人的參與,需要全社會的***同努力。我們應該從生活細節處關愛、孝敬老人,盡自己的所能去幫助空巢、困難老人,在公交車上主動讓個座,過馬路時看到行動不便的老人伸出關愛之手,讓老人從我們的善舉中感受到精神上的撫慰;同時也能用我們關愛老人的言語行為去影響、感召更多的人,在社會上凝聚起滴水穿石的向善力量。
在各類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中,我們應該以傳統文化為根基,以德孝文化為思想基礎,並結合當代德孝文化的特征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賦予其新的時代精神。此外,還要註重樹立文明家風,建設和諧家庭,使”德孝文化“深入到每個家庭、整個社會中,讓群眾成為培植德孝文化的深厚土壤,大力弘揚德孝文化,使其成為培育和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載體。
德孝傳統,薪火相傳。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懷著德孝之心,在實踐中興德孝之風、做德孝之事,要用”365好人“的榜樣力量弘揚德孝文化,傳遞強大的正能量,讓德孝文化蔚然成風,讓精神文明之花更加燦爛。
傳承良好家風演講稿篇三尊敬的各位領導、親愛的老師、同學們大家好,今天非常高興與千位寶寶們未來的引路人--我們可愛的幼師們壹起分享家族故事。我是中國華夏文化遺產基金會中原文化專項基金的執行主任張俐 ,是中國華夏文化的傳承者,是全國巾幗建功標兵,是中原新女性的代表,但是最讓引以為豪的身份--是父母的女兒,孩子的母親,也是家族傳承的希望。
中國是禮儀之邦,五千年的文化傳承至今,深深銘刻在中國人的心中。今天我們在這裏論家風傳承,那麽家風是什麽呢?我認為家風是壹個家庭的故事,是壹段家庭的記憶,更是壹個家庭的靈魂,具有強大的育人功能。俗話說:“家和萬事興”“好女人可以旺三代”,母親對良好家風的傳承,是通過自身的思想情趣、道德觀念、行為舉止和家庭環境來促進家庭的和諧與幸福。所以母親在家風傳承中的作用無可替代。我的家族四代同堂,爺爺奶奶已近九十高齡,身體健康,開朗樂觀,我們的家風家訓母親的影響最大,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貓狗通人性,好兒必孝道,窮時知拼搏,富時知節儉,滴水懂感恩,怒時知寬容”。濃縮下來即為10個字:“孝道、拼搏、節儉、感恩、寬容”。雖然簡單普通,但卻讓我受益匪淺,並且讓這個家風傳承壹直延續到了我的孩子。
我的母親讀書不多但卻具備與生俱來的商業敏感性,中國剛剛改革開放,母親便已經走南闖北的做起中藥材“生意”,80年代,母親已經承包土地,大面積種植中藥材,記憶中的母親如鐵人般幾乎很少休息,似乎有著使不完的力氣,如此辛苦又會賺錢的母親常常為吃壹碗素面條與壹碗肉絲面糾結,為添置壹件新衣計劃多日,從不舍得為自己多花壹毛錢,但在我與弟弟的學習成長及幫助帶領親友致富上,從不吝嗇,也從不要求回報,不會華麗詞藻的母親有太多的名句時常縈繞我的耳邊與心間:
1、“好東西都留給別人吧,我們吃不吃、用不用都無所謂”;
2、“對人都要實心實意,無論是誰?滴水之恩壹定要報答,咱要先對人家好,要多做積德的事;
3、“別人擡擡手,我們低低頭,能過去就過去了,不要計較,要會寬容……”
6旬有余健康、開朗的母親深深的影響著我和弟弟的成長,母親對待爺爺奶奶、外公的孝道、艱苦樸素的作風、為家為孩子從未叫苦的`堅持,對待他人的感恩及寬容之心,深深的影響著我們這個大家庭中的每個成員,從而使至家裏每個成員壹直都是互相理解,彼此謙讓,健康幸福,平安喜樂。
家風從本質上說,是家庭文化的浸潤與傳承。家庭幸福有賴於所有家庭成員的努力,是各自相互影響的力量,而母親傳承家風的作用是無可替代,“註重家風”尤其應當註重女性自身素質的提升。作為河南首位均衡人生管理導師,河南首位幸福力情商提升導師,壹定在踐行好家風傳承的同時,肩付起幫扶更多中原女性幸福、雅致均衡的使命。祝福祝願各位同學及老師平安康樂,家庭幸福!謝謝大家!
傳承良好家風演講稿篇四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穩定則是社會穩定的基礎。古往今來,有無數思想家從社會穩定、社會發展的高度來探討、研究家庭問題。歷朝歷代,都存在著大量社會問題,而其中有不少都是由家庭問題引發的。因此,重視家庭問題、研究家庭問題,事關整個社會的發展穩定。
促進家庭穩定和幸福的因素有許多。其中,家訓就是壹個重要的因素。家訓是中國家庭教育的優良傳統,是中國家庭教育的方法之壹。關於家訓的說法很多,有人做過統計和專述,有包括家範、家戒、家教、家規、家法在內不下70種說法,然而其中被使用得最為廣泛的還是“家訓”。
家訓文化的發展歷程
中國的家訓文化,可分為萌芽期、發展期、成熟期、衰敗期、蛻變期,但不管是在哪壹個時期,家訓都離不開對子女的教育
中國的家訓文化可謂源遠流長。家訓最早出現,是通過父母對子女的當面訓誡來體現的。
據《史記·魯周公世家》記載,西周政權建立以後,遍封功臣,建立諸侯國。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受封於魯國。由於周公旦要留在京城輔佐侄子周成王,不能就封,就讓自己的兒子伯禽就封於魯。伯禽臨行之前,“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下亦不賤矣。然我壹沐三捉發,壹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子之魯,慎無以國驕人。 ’”周公訓子,就是父母對子女當面進行訓教,這也是壹段關於中國家訓文化、最早又最可信的記載。
父母對子女面對面的訓誡,用文雅的詞來說,就是“庭訓”。“庭訓”典出《論語·季氏》,講的是孔子當面訓誡兒子孔鯉的故事。由此,“趨庭”、“鯉對”、“庭對”也成為中國家訓文化的代名詞。後來,中國的家訓通過書信、訓詞和遺囑等形式傳遞;再後來,家訓又通過制定完整的家規、家約、家範來體現,形成了家庭內部所有成員的行為準則。
中國的家訓文化從壹開始就有著明確的指向。綜合起來,它有這麽幾項基本功能——
壹是訓導教育子女成人成才。這是家訓最基本的壹個功能。前文說到周公戒子、孔子庭訓,都體現了這壹點。中國的家訓文化,可分為萌芽期、發展期、成熟期、衰敗期、蛻變期,但不管是在哪壹個時期,家訓都離不開對子女的教育。
二是實行家庭的自我控制。任何壹個家庭都不是孤立的。它作為社會細胞、社會的基本單位,必須接受來自外在的社會控制。這種社會控制包括法律控制、行政控制、道德控制以及習俗控制。同時,為了維護家庭內部的穩定、調整和處理好家庭內部關系、將子女培養成人,使家庭得以承繼和綿延,還必須要有家庭的內在控制及家庭的自我控制。這種自我控制的壹個主要方面,就是通過家訓(包括家規、家約、家範等),以口頭或書面的各種形式來體現,從而起到對子女、對全體家庭成員的教育、引導和約束作用。
三是確立良好的家風。家風是指壹個家庭的傳統風習,是人們在長期的家庭生活中逐漸形成和世代言傳下來的生活作風、生活習慣、生活方式的總和。家風的形成,是家庭長輩和主要成員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教誨的結果,而家訓和家風有著密切的聯系。隋朝初年的顏之推在《顏氏家訓·治家篇》中說過這樣壹段話:“夫風化者,自上而行於下者也,自先而施於後者也。是以父不慈則子不孝,兄不友則弟不恭,夫不義則婦不順矣。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夫義而婦陵,則天之兇民,乃刑戮之所攝,非訓導之所移也。 ”在這裏,作者強調了家風引導和家庭中長者、尊者的表率作用的重要性。在近現代,江南錢姓家族人才輩出,若星漢燦爛。這和其先祖制定的《錢氏家訓》並代代相傳、恪守不移、形成良好的家風是分不開的。
從司馬父子到王氏兄弟
孝有大小之分,對父母能養能敬,是壹種孝,但只是小孝;自身修行揚名,以彰顯父母養育教誨之德,才是大孝。這是中國古代孝道思想的升華,對後世的孝道文化產生了極大影響
中國古代家訓內容廣泛,包括倫理道德的要求、文化知識的教育、謀生技能的傳授、為人處世的告誡等,幾乎涉及個人、家庭、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對孩子的倫理道德教育被放在第壹位。而孝道是人類最基本的道德,因此,關於孝道的教育,成為中國家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古代家訓文化成果的重要體現。關於孝道,無論是思想家、帝王、官員以及民間的士紳讀書人家庭,在他們的家訓實踐和家訓著作中都有大量體現。
在古代帝王的家訓中,對孝道很重視。三國時期魏武帝曹操,對兒子要求嚴格,尤其重視兒子的慈孝。他曾發表《諸兒令》,說“今壽春、漢中、長安,先欲使壹兒各往督領之,欲擇慈孝不違吾令,亦未知用誰也。兒雖小時見愛,而長大能善,必用之。吾非有二言也,不但不私臣吏,兒子亦不欲有所私。 ”
清朝入關以後的第二任皇帝康熙對家教壹貫重視,後來雍正特將其父在世時對諸皇子的訓誡編為《庭訓格言》。全書***246條,包括讀書、修身、為政、待人、敬老、盡孝等內容。該書有言,“凡人盡孝道,欲得父母之歡心者,不在衣食之奉養也。惟持善心,行合道理,以慰父母而得其歡心,其可謂真孝者矣。 ”該書又提出,“《孝經》壹書,曲盡人子事親之道,為萬世人倫之極,誠所謂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推原孔子所以作經之意,蓋深望夫後之儒者身體力行,以助宣教化而敦厚風俗。其旨甚遠,其功甚宏,學者自當留心誦習,服膺弗失可也。”通過《庭訓格言》可以看出,康熙認為“真孝”和行孝道不能停留在書本經義上,而是要“身體力行”、“服膺弗失”。這兩點至今仍對孝道文化的傳播和實踐具有現實意義。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由於是非漢族統治中國,再加之有文字獄等統治手段,在歷史的評價上,存在壹些非議。但如果用歷史的、理性的眼光來看,這三位皇帝並不比歷史上任何壹個皇帝差,他們開創並形成的康雍乾盛世對中國社會的促進和發展也是不可否認的。其中,康熙、雍正等對皇族家訓的重視、對子女行孝盡孝的嚴格教育和要求所起到的作用都是值得我們研究和借鑒的。
在古代的名臣將相中,有兩個家庭的家訓和孝行是很出名且足以垂範後世的。壹個是西漢的司馬談、司馬遷父子,另壹個是東漢末年的王祥、王覽兄弟。
司馬遷是中國第壹部紀傳體通史《史記》的作者。他在西漢武帝時任太史令,後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解獲罪下獄,受腐刑。出獄後任中書令。壹個男子,身受腐刑,這是難以忍受的奇恥大辱。因此,司馬遷幾次想到去死。但他最終還是含垢忍辱地活了下來。為什麽?據《漢書·司馬遷傳》記載,司馬遷認為自己之“所以隱忍茍活,函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也。 ”這裏所說的司馬遷的“私心”,正是他遺憾於自己壹個最大的心願尚未完成,那就是父親司馬談留給他的遺訓——必須完成《太史公書》。
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司馬遷記錄了他在父親病榻前接受遺訓的過程,“太史公(司馬談)執遷(司馬遷)手而泣曰:‘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嘗顯功名於虞夏,典天官事。後世中衰,絕於予乎?汝復為太史,則續吾祖矣。今天子接千歲之統,封泰山,而余不得從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汝必為太史;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且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者。夫天下稱誦周公,言其能論歌文武之德,宣周邵之風,達太王王季之思慮,爰及公劉,以尊後稷也。幽厲之後,王道缺,禮樂衰,孔子修舊起廢,論《詩》、《書》,作《春秋》,則學者至今則之。自獲麟以來,四百有余歲,而諸侯相兼,史記放絕。今漢興,海內壹統,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余為太史而弗論載,廢天下之史文,余甚懼焉,汝其念哉! ’遷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弗敢闕。’”司馬談在給兒子司馬遷的遺訓中,對孝道提出了壹個重要觀點,即“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者。 ”這壹遺訓,對司馬遷的日後生活產生了巨大影響。
王祥和王覽,是同父異母兄弟。王祥(公元185—269年),西晉瑯琊(今山東臨沂)人,字休徵。漢末,他隱居廬江(治所在今安徽舒城)20余年;後任溫縣令,累遷大司農、司空、太尉;至晉代魏,官至太保。就是這樣壹個大官,卻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大孝子。 “二十四孝”中的“臥冰求鯉”故事說的就是他。王覽(公元206—278年),字玄通。《晉書·王祥傳》稱他“孝友恭恪,名亞於祥”。他對父母篤孝,對兄長恭敬,名聲僅次於王祥。最難得的是,他自小就不忍心看到母親虐待兄長,經常在母親朱氏責罵加害兄長王祥時挺身而出護著兄長。王覽出仕以後,先後任司徒西曹掾、清河太守、太中大夫。西晉武帝司馬炎下詔表彰王覽曰:“覽少篤至行,服仁履義,貞素之操,長而彌固。 ”
王祥在孝道方面不僅自己身體力行,對子女也提出了嚴格的要求。在他85歲高齡的時候,身染重病,乃“著遺令訓子孫”道:“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過,德之至也;揚名顯親,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臨財莫過乎讓。此五者,立身之本。”信、德、孝、悌、讓,這就是中國古代家訓中著名的“五德”。孝有大小之分,對父母能養能敬,是壹種孝,但只是小孝;自身修行揚名,以彰顯父母養育教誨之德,才是大孝。王祥家訓中的“五德”,尤其“揚名顯親,德之至也”這壹訓令,顯然是繼承了漢代司馬談“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者”的思想,是中國古代孝道思想的又壹次升華,對後世的孝道文化產生了極大影響。
至東晉南朝,瑯琊王氏成為江南第壹著名士族,湧現出很多政治家、文學家、書法家和畫家,諸如東晉名相王導、大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等。王氏家族詩書傳家,人才輩出,世系綿長,和王祥兄弟以孝悌為本,又以信、德、孝、悌、讓“五德”戒子是分不開的。
辯證看待中國孝道文化
辯證地看待和批判地繼承歷史文化傳統固然是不應被忽略的必要步驟,但如果凡此種種討論最後只是得出壹個類似“國人議論未定,孝道仍在滑坡”這樣的結論,就頗令人堪憂了孝道文化是中國家訓文化的壹大亮點,它對於子女的教育、成才,對於家庭成員互尊互愛、和睦,對於優良門風的確立、傳承,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那麽,它在經典著作及其流轉中有哪些體現呢?
比如,中國儒家經典之壹的《孝經》。其作者經學者專家長期反復考證,基本確立為孔子的嫡孫孔?所撰。孔?雖然受教於曾參,但他的孝道思想的形成,不能說不受到祖父孔子、父親孔鯉的直接耳提面命的教育與影響。
又如,隋唐五代是中國古代家訓文化的成熟時期。其標誌就是出現了由顏之推撰寫的中國第壹部專門的、成本的、完整的家訓著作《顏氏家訓》。它對後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到了宋元明清,家訓文化進入繁榮時期,先後出現了北宋司馬光的《家範》、南宋袁采的《袁氏世範》等。這些專門的、成本的家訓,內容涉及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總體而言,孝道都在這些家訓著作中占據了重要的位置。
顏之推在《顏氏家訓·教子》中說:“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父子之嚴,不可以狎;骨肉之愛,不可以簡。簡則慈孝不接,狎則怠慢生焉。” 《顏氏家訓·勉學》中有言,“孝為百行之首,猶須學以修飾之,況余事乎!”司馬光在《家範》中則說,“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愛而友,弟敬而順,夫和而義,妻柔而正,姑(指婆婆)慈而從,婦聽而婉,禮之善物也”。袁采在《袁氏世範·睦親》中提出,“為人父者,能以他人之不肖子喻己子,為人子者,能以他人之不賢父喻己父,則父慈而子愈孝,子孝而父益慈,無偏勝之患矣”。又說,“人之孝行,根於誠篤,雖繁文末節不至,亦可以動天地、感鬼神”。
在以上這些關於“孝道”的論述中,有壹點很值得重視,那就是,他們都認為孝道是父母和子女雙方的事情,而不是做子女的單方面地行孝。中國 “孝道”大都強調了父子間雙向的良性互動,蓋因有此雙向互動,父慈才能子孝,子孝而父益慈。這裏面講究父母對子女的嚴格要求,強調父母長輩在孝道文化中必須以身作則,按父母的角色規範在家庭生活中為子女樹立榜樣,如前文所引《顏氏家訓》中的“父母威嚴而有慈”所示,這句話將“威嚴”與“有慈”並立。換言之,其所講的父母對孩子的威嚴和慈愛從來不是對立的,而是互為壹體的。這樣的家訓,這樣的孝道文化,有著積極的意義,是值得提倡的。
無可否認,在中國不同的歷史發展時期,無論是在統治階層還是在民間,都出現過提倡孝道過頭、使孝道文化呈現出其消極壹面的情況。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在壹定時期對中國孝道文化進行批判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正如對孝道文化的倡導有時會過頭壹樣,我們對孝道文化的幾次猛烈批判也早已被歷史證明是過頭了。過頭到現在我們要“挽狂瀾於既倒”,重建孝道文化在今日幾乎已成相當艱難之事。如今,在父母膝下盡孝幾成渴盼而不可及之事,以至於“常回家看看”到了要入法的地步。而用法律來約束本應歸於倫理道德範疇的孝道究竟是否合適,是值得討論的。
《詩經·大雅·既醉》有言,“威儀孔時,君子有孝子。孝子不匱,永錫爾類”。這是壹句將孝子和家族的幸福美滿緊密聯系在壹起的祝願之辭。但這只是壹句祝願嗎?歷史已壹次又壹次證明,在中國,孝道文化是檢驗和測量社會精神文明程度的試金石,孝悌也是社會和諧、家庭和睦的基礎。只要人類存在壹天,家庭和社會對孝道文化的提倡就不該須臾離開。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至今我們還在要不要繼承中華民族的孝道文化這個問題上爭論不休;還在衡量中國古代的孝道文化裏,究竟是積極因素多壹點,還是消極因素多壹點。辯證地看待和批判地繼承歷史文化傳統固然是不應被忽略的必要步驟,但如果凡此種種討論最後只是得出壹個類似“國人議論未定,孝道仍在滑坡”這樣的結論,就頗令人堪憂了。在提倡和踐行孝道文化這個問題上,我們千萬不要再出現反復和折騰了。“孝子不匱,永錫爾類”,若果真如此,實屬中華民族之大幸也!
從中華民族孝道文化的式微以及當下社會上存在的各種家庭倫理困境,我們不能不看到,中國歷史上的家訓文化對家庭建設是有重要作用和積極意義的。中國家訓文化的起源雖然很古老,但中國家訓這壹形式及其所能承載、體現的功能並沒有過時,也不會過時。它對我們今天的家庭建設依然可以具有重要的引導和教育作用。與時俱進地介紹並繼承中國家訓文化及其優良傳統,該是新時期家庭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
傳承良好家風演講稿篇五國有國法,家有家風,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句名言,伴隨著我們的成長。而風氣則是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基本。
在美國,有壹個小男孩,雖然他很淘氣,但是他很誠實。
就在壹天,小男孩的父親送給小男孩壹把嶄新的小斧子。他邊拿著那個小斧子,邊心裏想:爸爸的大斧子能砍倒大樹,那我的斧子也能砍倒了。說著,小男孩找到了壹株剛成熟不久的小櫻桃樹。他走到小櫻桃樹面前,只聽見“哢嚓”壹聲,小櫻桃樹被劈斷了。他高興地叫著,並把小櫻桃樹的枝葉都砍掉了,玩起了騎馬的遊戲。
不壹會兒,爸爸回來了,他看見他的櫻桃樹的樹幹在地上扔著,感到十分傷心。便怒氣沖沖地去問自己的兒子:“是不是妳用我給妳的斧子,把那株小櫻桃樹砍倒了。”小男孩見到父親如此大的火氣,心想:這回肯定得挨爸爸揍了,但是我知道他是個愛聽別人講實話的人。然後就對父親說:“爸爸,對不起,那個小櫻桃樹是我砍倒的。”爸爸聽完後,不但沒有揍他的孩子,而是摸著孩子的頭說:“沒事,只要知錯就改就是好孩子,以後可不能再亂砍樹了。”
十幾年後,那個小男孩以誠信贏得了美國總統的位置,他就是喬治·華盛頓。
壹個誠實,讓壹個淘氣的孩子成為了舉世聞名的人物。我們雖然成不了名人,但是風氣能使我們成為壹個懂事的人。
記得在幾年前的晚上,我和媽媽吃完飯後,我們在外面散步,正在我們說得正熱火朝天時,我聽見腳下有壹種奇怪的聲音,當我擡起腳看時。我才驚訝地發現,那原來是兩張100元。當我正要拿起錢跑時,媽媽壹把抓住了我,對我說了壹句話:兒子,這不是我們的錢,我們不能把他拿回家,要是拿回家的話,那就是偷了。咱不能這樣做。”聽完媽媽這句話,我立刻停下了腳步,站在原地等待著失主來找。
時間過了5分鐘,我忽然看見壹個穿著羽絨服,臉上帶著失落表情的男人正在向我們走來。這時他擡起了頭,恰巧看到了我們,他走過來。沮喪的地問我和媽媽:“妳們有沒有見到兩張100元的鈔票,那是我這兩天幫別人開車才好不容易賺來的錢。”說完,那個男人低下頭來,忽然,他的臉色變好了起來,“啊!我的200塊錢。”他看著我手裏的兩張錢激動地說,“啊,謝謝妳,好孩子,要是別人,看見我的錢早就跑了。”
“快把錢給他吧。”媽媽說道
聽到媽媽的話後,我立刻把錢給了那個男人。然後那個男人就壹路小跑回了家。
在回家的路上,我心裏很內疚,如果不是媽媽要教育我拾金不昧,我早就跑了。讓那個人兩天掙的錢全泡湯了。
通過這件事,我知道了家庭的風氣能使我們更加茁壯成長,就像孟子說的壹樣:“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庭的教育,是我們前進道路中必不可少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