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描寫太極拳的詩詞

描寫太極拳的詩詞

 1、撐開壹片天,劃出壹道雲。欲求陰陽理,入我太極門。

 2、初學架端正,再求氣韻生。習文兼習武,功到自然成。

 3、多少辛苦夜,學練內家拳。不為浮名累,但為太極玄。

 4、虎為百獸王,百米四五秒。入園無憂患,羊來四處逃。

 5、圈養壽命短,山野生命長。勸君多運動,太極宜健康。

 6、摔碎中藥罐,練拳成宗師。病弱先通絡,何須問名醫!

 7、太極歷史久,代代相承傳。海外多迷醉,國人應自憐。

 8、太極治百病,活絡筋骨通。防身能自衛,螺旋妙無窮。

 9、學武先做人,忠厚為根本。中華太極門,正氣滿乾坤。

 10、百會下垂線,重心在此間。中正如立柱,千萬莫頂偏。

 11、兵法稱詭道,變化人難防。虛實隨時換,能柔亦能剛。

 12、菜刀切肉易,全憑來回搓。請君磨快刀,直下看如何?

 13、纏絲擰手臂,手臂軟如綿。木棍易折斷,軟繩鬼難纏。

 14、纏絲最省力,擰衣水擠出。愚人用手壓,平生未曾遇。

 15、產生作用力,至少兩物體。犀牛撞墻倒,撞紙卻無力。

 16、車重能推動,拳打卻難移。猛擊傷要害,推按重心離。

 17、尺半多用拳,半尺宜頂肘。雙方緊貼處,靠打最得手。

 18、尺橈有規律,出手應坐腕。活動守範圍,關節怕擰纏。

 19、沖量計算法,擊力乘時間。短時威力小,長送跌人遠。

 20、初學大功架,舒展莫心急。猶如寫大仿,容易出腕力。

 21、初學知劃圈,再學懂繞纏。漸漸分輕重,日久悟螺旋。

 22、春雨含溫潤,秋風呈幹裂。吐絲何其緩,閃電何其疾!

 23、促發傷局部,緩推使人服。長短能兼備,逢敵準不輸。

 24、搭手知惡善,勁路舉手間。放松出掤勁,彈之箭離弦。

 25、大架與小架,各自有長短。步小難平穩,步大行動緩。

 26、大樹根深固,推之穩如山。葉梢易牽動,理通太極拳。

 27、丹田氣不散,支撐滿八面。眾人難推倒,太極神功顯。

 28、但見山林裏,花瓣多朝上。掤勁不易丟,手指應上揚。

 29、彈弓打飛鳥,請君細參詳:彈者為短勁,弓者出勁長。

 30、襠尖勿因高,襠圓勿因寬。雙腿開口處,求圓莫求尖。

 31、短小李亦畬,化成李式拳。魁梧楊澄甫,功架壯如山。

 32、對手未出勁,截之萌芽裏。或待強弩末,反擊須趁時。

 33、發勁上部易,推按重心難。重心在何處,靠近下丹田。

 34、發力分兩種,無非短與長。長勁形不露,短勁人難防。

 35、發力後緩沖,亦可稱轉換。猶如行草體,須有索帶連。

 36、個小下塌快,高個下塌遲。莫卑身材短,短小亦能習。

 37、古時拳質樸,當今多花舞。表演如流水,遠離真面目。

 38、後發先手至,聽勁意在先。春風吹楊柳,枝條舞翩翩。

 39、花開眾人賞,花謝有誰憐?觀花悟哲理,花理盡通拳。

 40、肌肉猛縮時,即生崩炸力。張馳差距大,力量能爆發。

 41、擠法後手頂,立柱撐千斤。橋下腿支柱,何懼車磷磷!

 42、開襠貴在圓,其圓如拱橋。尖襠腿直立,形狀如三角。

 43、捆綁球於架,擲球遠擊之,急飛動量大,卻被反彈出。

 44、力大猛推門,門開人不穩。閉關門推破,此理可通人。

 45、力偶使物轉,勁同方向反。削球近此理,重心遠能旋。

 46、挒拿須纏緊,挫骨傷節關,順之可化解,硬頂不為拳。

 47、馬踏尚殘忍,牛踩痛難言。馬足靠重壓,牛蹄有擰纏。

 48、滿園桃李樹,春風不停歇。太極逢盛世,美哉好時節!

 49、猛起急剎車,自然耗油多。均勻方省力,勁斷不可學。

 50、明朝太祖拳,三十二式傳。陳拳多汲取,招名亦相聯。

 51、莫輕太極藝,內中有機關。用法說不盡,寶藏取不完。

 52、莫怨讀書少,書少亦能拳。生活盡法理,人憶楊露禪。

 53、能彈須架穩,擊敵下盤牢。雙方相對峙,勝者腿功高。

 54、騎車動卻穩,靜止難立支。鞭抽陀螺轉,歪倒緣停息。

 55、氣吞山河勢,萬夫不擋勇。身跨駿馬背,奔騰萬裏程。

 56、拳理多不變,招式可更改。運用無常勢,能高亦能矮。

 57、拳腿快如車,兩肘若雙仕。對方犯九宮,靠打將帥擊。

 58、人高勢能大,搭手朝下壓。先取制高點,對方難攻下。

 59、人體如門扇,脊柱若門軸。猛擊門扇時,敞開使落空。

 60、人外自有人,天外更有天。且忌逞驕橫,太極莫輕傳。

 61、柔化取乎道,心靜取之佛。中庸得於儒,三教太極合。

 62、若習太極藝,需下苦功夫。明師真傳授,時間分外余。

 63、上發擲屋頂,下打入地中。遠放透墻壁,近彈閃電驚。

 64、上引下進腿,插擋尤關鍵。對方難侵入,中正莫離偏。

 65、身短下盤穩,靈活出手準。塌下腰襠勁,制敵掀其根。

 66、式間少轉換,行拳顯直板。表演少韻味,不似太極拳。

 67、樹高倒地慢,重心離地遠。人體亦如此,諸多因素摻。

 68、刷鍋正反旋,割麥順逆纏。出手螺絲擰,回收拉鋸還。

 69、雙按肩臂連,合力向前傳。轉腰可走化,氣沈下丹田。

 70、太極人儒雅,不似魯莽漢。過之偏文弱,須將中庸參。

 71、太極無斷勁,發動不停息。接招即走化,止住起動遲。

 72、太極有法則,下塌助發力。推車用勁時,重心自下移。

 73、太極真功有,真假須細研。莫信淩空勁,掤雀亦無傳。

 74、提綱摯領法,捆柴易背起。亂木隨處放,力大也難提。

 75、天雲太極拳,陰陽不可偏。攻守須平衡,切勿走極端。

 76、推車似推手,重心兩腿間。單足負體重,往往容易偏。

 77、推上缸易倒,推下倒之難。人體同缸理,不必費語言。

 78、推手根穩固,後腿斜頂柱。腳尖如何擺,四十五度許。

 79、吞摑天網罩,秋霜肅百草。意到神明處,飛鳥亦難逃。

 80、外形容易練,本質最難習。花拳繡腿者,太極本意迷。

 81、握緊難啟動,轉開難靠前。隨時可發動,意行對方先。

 82、物體浮於水,圓球滾於地。動中能安穩,隨欲平衡理。

 83、習拳先舒展,漸漸求緊湊。圈大成圈小,小到近無有。

 84、習武根基穩,冰滑足行難。大力金剛手,離地勁不全。

 85、小小千斤頂,頂起萬斤車。螺旋自省力,四兩千斤撥。

 86、學拳六七年,功夫到中成。招熟求懂勁,融匯能貫通。

 87、學拳莫急功,三年壹小成。大多四五月,學者杳無蹤。

 88、學拳十年功,太極求大成。能化亦能發,江湖任縱橫。

 89、學拳先練步,可以贏師父。敗者步法亂,勝者穩如樹。

 90、演成舞蹈狀,技法已迷離。古來名家遠,今人多嘆息。

 91、壹物降壹物,絕招終不絕。技法求新變,閉門不可學。

 92、引化即發放,難點在轉關。陰陽交界處,瞬間裏外纏。

 93、硬磚掌擊碎,磚動力難施。力來隨其走,最忌不挪移。

 94、欲速先求緩,能松方能緊。太極陰陽理,讀者細思尋。

 95、知有天在上,難得山能齊。拳到神明處,太極歸無極。

 96、質量速度方,乘積得動能。體重難加倍,速度可倍增。

 97、擲磚持重心,旋轉須側偏。握沿拋鬥笠,持中難飛遠。

 98、舟行長江上,江水掤行船。起伏勢平穩,動蕩自安然。

 99、周倉擲雞毛,關羽扔活雞。有力難施展,智者為太極。

 100、莊稼高產者,生長時間長。春耕夏日種,秋收冬季藏。

 拓展:

 太極哲理與太極拳

 太極拳命名的“太極”二字來自《易經》,“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論者據此常認為太極拳哲理源於《易經》。太極拳吸取易經陰陽辯證等觀點是事實,但從整個太極拳理論著述及拳法技術所表現的內容與特色來看,太極拳實際上運用了自先秦、經宋明以來三千年哲學發展的壹個成果———太極哲理。此太極哲理發端於《易經》,中經道教內丹養生家陳摶等人的研究與發展,融貫儒、道、釋三家而形成《無極圖說》用於內丹修煉,後復由宋明理學家周敦頤等人繼承推演成為新儒家用以闡明理學奧秘的《太極圖說》。這壹哲學滲入武術文化而產生了太極拳。所以,太極拳所體現的《太極學說》是中國古代哲學的壹個具有重大價值的思想成果。

 中國古代以修煉長生術為特色的道教自漢末產生之後,就不斷在古代哲學中吸取營養作為內煉術的理論。東漢魏伯陽所著煉丹經典《周易參同契》便以《易經》原理解釋煉丹。宋初著名道教養生家陳摶繼承了《周易參同契》等早期煉丹理論,又得到麻衣道者所傳《正易心法》等著述,在此基礎上汲取了先秦道家老莊的陰陽學說,繪制出了對後世影響巨大的《太極圖》。此圖的含意是:“其外壹圈者,太極也。中分黑白者陰陽也。黑中含壹點白者陰中有陽也;白中含壹點黑者,陽中有陰也。陰陽交互,動靜相倚,周詳活潑,妙趣自然。”陳摶以道家學說為核心,對傳統易學加以改進;並汲取某些佛教禪定學說,形成了他的內丹理論,又繪《無極圖》加以說明。《無極圖》的主要觀點是"順則生人生物,逆則成仙成佛"。通過修身養性,經過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三個階段,最後達到脫胎成仙的境界。道教內丹“修仙”目的當然達不到,但道教內煉過程客觀上起到巨大的保健祛疾、養生長壽的作用,至北宋中葉,理學創始人之壹的周敦頤完全采用了陳摶《無極圖》,但加上了不同的說明,用來作為理學宇宙生成論的學說。太極拳著名理論家王宗嶽寫的有巨大影響的《太極拳論》,不僅汲取了周敦頤《太極圖說》的思想,甚至直接采用了《太極圖說》的某些語言。太極拳理論受太極學說的深刻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觀點上。

 太極哲理與太極拳 1、汲取太極學說無極生太極的宇宙本體論(生成論)作為太極拳的本體論。

 無極生太極的思想,本為道家哲學,太極理論中的“無極而太極”來自老莊思想。太極拳的本源亦為"無極",這無極觀念在哲學上怎樣理解,或唯心,或唯物,自宋明以來就有許多不同的解釋和論爭,這裏不妨去說它。但從《無極圖》、《太極圖》看,古人均用壹中空圓圈表“無極”,示天地未開、陰陽未分之茫茫宇宙。體現在太極拳上,便是拳勢未始之時,抱元守壹,渾然無物之中始孕著陰陽變化。同時,亦顯示了太極拳勢的基本特征———圓。太極拳動作的弧形來自圓,綿綿不斷地劃圈,大圈小圈的變化,圓與弧的連綿,均是《無極》的形象體現。這“無極”更要求練太極拳者心胸無比遼闊而純無雜念,意識如茫茫大宇,寧靜空寂。這便是太極拳與道家的“守壹”、“純素”之道與佛家的“禪定”、“空靈”的相通之處,亦即太極拳養心修性功能的來源。無極而太極這壹觀念是太極拳的根本觀念,把握到這壹點,才是把握到太極拳的精髓。

 太極哲理與太極拳 2、太極拳理論中貫穿始終的陰陽變化觀念,是受道家哲學的影響,同時,也是直接來自《太極圖說》。

 太極拳的'動靜、剛柔、進退、開合等等均是陰陽變化的表現;特別是太極拳的柔中寓剛,如棉裹鐵,靜中有動,陰陽相濟,亦可在周敦頤太極圖之陰陽互動與五行相交中找到解釋。道教內丹中的五行說認為最為重要的是水與火,心屬火、腎屬水,內煉要求水火相濟,關鍵是修心養腎。周氏《太極圖說》謂,“五行壹陰陽也”。指五行各屬陰陽,特別是其中的水屬陰,火屬陽,水柔火剛。因而太極拳的剛柔相濟與道教內丹的心腎相交是完全相通的。故太極拳用之於養生則祛疾延年,用之於技擊則剛柔互用,以達克敵致勝。

 太極哲理與太極拳 3、太極拳理論中所反映的"形神統壹觀"亦與《太極圖說》有壹定聯系。

 作為萬物之靈的人,是由“形”與“神”二者結合而成的。形與神二者的關系,是先秦以來二千余年古代哲學研究紛爭的重大課題,而“形神統壹”的觀點早在上古便產生了。《黃帝內經》己從形神統壹來認識人的健康:“上古之人……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勸人們在武術實踐中體會到以人的血肉之軀為對象的武術,卻必須把人的精神(心、意等)置於重要地位。方能達到武藝的成功與完美。強調心、意的作用亦是太極拳理論的突出特色,這壹方面是受《內經》等古代傳統形神統壹觀的影響,同時,也與太極學說分不開。周敦頤的《太極圖說》寫道,"形既生矣,神發知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其《太極圖說》自註指出:“人稟陰氣形成形體,稟受陽氣產生精神。”認為形與神密不可分,精神意識有重要作用。王宗嶽在論述太極三要素心、氣、身說:“以心行氣,務令沈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先在心,後在身。”“身雖動,心貴靜,氣宜斂,神宜舒。心為令,氣為旗,神為主帥,身為驅使。”這些要領口訣認為心,意的作用居於首要地位。楊澄甫《太極說十要》詳論“用意不用力”的道理,指出“意之所至,氣即至焉……則得其內勁”。強調精神意念的作用,不只太極拳是如此,整個武術都如此,這是因為古代武術文化與養生文化有著血肉聯系,道教內丹、醫家導引行氣均強調“意守”、“存思”、“內視”等意念作用,而武術內功與內丹、導引氣功性質本來相同,在理論上也有許多相通之處,這實質上是中國古代同壹文化在不同領域的不同運用。太極學說成為太極拳的理論基礎,便是壹個典型的例證。

  • 上一篇:拘留所裏是怎樣的環境?
  • 下一篇:改造大象玩具30種方法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