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沒文化”的文言文:吳下阿蒙
吳下阿蒙,指三國吳之名將呂蒙 ,後亦以譏缺少學識、文才者。語出《三國誌·吳誌·呂蒙傳》“結友而別” 裴松之註引晉虞溥《江表傳》:“初權謂蒙及蔣欽曰:‘卿今並當塗掌事,宜學問以自開益。’…… 蒙 始就學,篤誌不倦,其所覽見,舊儒不勝。後魯肅上代周瑜 ,過蒙言議,常欲受屈。 肅拊蒙背曰:‘吾謂大弟但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
1.翻譯:
呂蒙字子明,祖籍汝南富陂。年少時去南方,依附姐夫鄧當。鄧當是孫策手下的將領,多次參加討伐少數民族政權山越的戰鬥。呂蒙十五六歲時,偷偷跟隨鄧當參加戰鬥,鄧當發現以後大吃壹驚,大聲指責呂蒙,讓他回去,呂蒙不肯。回去後,鄧當向呂蒙的母親告狀,呂蒙的母親很生氣,要懲罰呂蒙,呂蒙說:“貧困的生活,低賤的地位難以讓人忍受,如果僥幸立功,就可以得到富貴功名。況且‘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去探尋老虎的洞穴,怎麽能捉得到老虎的兒子)。”母親十分悲傷,放棄了勸阻兒子的念頭。
魯肅臨時代理周瑜的事務時,正當去陸口時,路過呂蒙屯兵的地方。當時魯肅還是輕視呂蒙的,傳聞魯肅曾對鄧當說:“呂蒙將軍的功名壹天天增長,不能拿以前的眼光看待他了,您應該重視這個事情。”魯肅隨即去拜訪呂蒙。酒喝得正暢快時,呂蒙問魯肅:“您擔負重任以抵禦關羽方面軍,打算用什麽方法應付突然發生的襲擊?”魯肅輕率地說:“臨時想辦法就行。”呂蒙說:“現在東吳和西蜀是暫時聯盟,關羽畢竟對我們有威脅,怎能不提早做好應對的打算呢?”於是就這個問題,為魯肅想了五種應對的方法。魯肅又佩服又感激,離開席子,坐在呂蒙旁邊,手撫著呂蒙的背,親切地說:“呂蒙,我不知道妳的才華謀略竟然到了如此的境地!”
2. 關於古代風俗的古文
壹、宋 燃爆竹 霹靂聲中舊歲除,為驚疫魃燃青竹。
壹自**發明後,難止新年放鞭俗。 據《神異經》載:西方山中有山臊,犯之則令人寒熱。
但它怕竹子爆聲。於是人們燒竹來趕走它。
唐代詩人來鵠詩雲:『新歷才將半紙開,小庭猶聚爆竿灰。』 宋代王安石詩:『爆竹聲中壹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 在**發明之後,人們在春節仍然燃爆竹。 範成大《爆竹行》中描寫燃爆竹的過程:『截筒五尺煨以薪,節間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將仍疾走。
兒童卻立避其鋒,當階擊地雷霆吼。壹聲兩聲百鬼驚,三聲四聲鬼巢傾。
十聲連百神道寧,八方上下皆和平。卻拾焦頭疊床底,猶有餘威可驅癘。
』 在南宋出現用草紙裹**紮成卷形的爆仗。《武林舊事》:『至於爆仗,內藏藥線,壹連百餘不絕。
』此指用藥線串在壹起的鞭炮。 明代黎淳有《爆竹》詩:『自憐結束小身材,壹點芳心不肯灰。
時節到來寒焰發,萬人頭上壹聲雷。』所詠的是『升天雷』,北方稱為『二踢腳』。
**的發明,本是為和平生活用的,後來用於戰爭,乃是人類的不幸;用於侵略戰爭,更是人類的大不幸。 二、宋 教坊自樂 良辰美景奈何天,淚眼裝歡又壹年。
堪喜歲首無官役,相聚青樓奏管弦。 宋代教坊 *** 原屬宮廷,是為官妓; 『紹興年間,廢教坊職名,如遇大朝會、聖節,禦前排當及駕前導引奏樂,並撥臨安府衙前樂人……』 另有私妓,在市井演唱。
官府有事,如設酒庫賣酒,為招攬生意,『官私 *** ,顧倩只應』。壹年之內,難得休息。
只有新歲初壹有空閑自娛。 三、明 拜年送名片 拜年不必進府門,送上名片抵見人。
各處賀歲皆如此,贈予紙店大筆金。 宋代已用名片拜年,稱為『飛帖』。
各家門前貼壹紅紙袋,上寫『接福』,即承放飛帖之用。 《清波雜誌》載:『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仆持名刺代往。
』到明代仍然如此。 文徵明《拜年》詩雲:『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
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 清代《燕臺月令》也形容北京『是月也,片子飛,空車走。
』 現代的賀年片、賀年卡,可以說是其遺風。 四、唐 飾梅花妝 初七人日又立春,梅花點額顏色新。
此身若在含章殿,疑是壽陽宮裏人。 古代以正月初七日為『人日』, 《事物記》載:東方朔最初置『人日』。
傳說 宋武帝時,壽陽公主在人日臥含章殿,檐下梅花飄落在公主額上,形成壹種裝飾;宮女效之,以紅點額為『梅花妝』。 此俗傳至唐宋 ,婦女多在臉上畫各式圖案;有『斜紅、面靨』等名目;塗唇有『萬金紅、大紅、內家圓』等名目。
其實 ,婦女在臉上點畫裝飾,早在春秋戰國時已經興起了; 長沙出土楚國女俑的臉上就有圓點的圖案可證。 到唐代發展為往臉上貼金箔花鈿,成為壹種化妝時尚。
五、晉 饋春盤 立春鹹作春盤嘗,蘆菔芹芽伴韭黃。互贈友僚同此味,果腹勿須待膏粱。
古代在立春有吃五辛盤的風俗。 如《荊楚歲時記》載:『元日,……進屠蘇酒,下五辛盤。
』 周處《風土記》:『元日造五辛盤。』 註雲:『五辛所以發五藏之氣,即大蒜、小蒜、韭菜、雲苔、胡荽是也。
』 五辛盤又稱春盤。 《摭遺》載:『東晉李鄂立春日命以蘆菔、芹芽為春盤饋貺。
』 《本草綱目》中說:『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蔥、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雜和食之,取迎新之意。』 這壹風俗傳到唐、宋、金、元。
如元代耶律楚材有《立春日驛中作窮春盤》詩,其中說到用藕、豌豆、蔥、蔞蒿、韭黃和粉絲作春盤。 六、唐 放燈 火樹銀花不夜天,遊人元宵多留連。
燈山星橋笙歌滿,金吾放禁任狂歡。 正月十五日是壹年中第壹個月圓之夜,故稱『元(月)宵(夜)』。
道家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 早在漢代已有慶賀元宵之俗,至唐規模更為盛大。
蘇味道的《正月十五日夜》詩:『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遊伎皆濃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成為元宵詩經典之作。 唐睿宗時元夕作燈樹高二十丈,燃燈五萬盞,號為『火樹』。
『金吾不禁夜』是說京城破例取消夜間戒嚴,允許市民逛燈三整夜,又稱『放燈』。 七、宋 蠶蔔 捉弄米粉狀蠶絲,內藏吉語待爾食。
喜得佳兆雖自設,依然歡樂不可支。 宋楊萬裏有《上元夜裏俗粉米為蠶絲,書吉語置其中以占壹歲之禍福,謂之蠶蔔,因戲作長句》詩:『今年上元家裏住,村落無燈惟有雨。
隔溪叢祠稍簫鼓,不知還有遊人否?兒女炊玉作蠶絲,中置吉語默有祈,小兒祝身取官早,小女只求蠶事好。』雲雲。
既說是裏俗,可知是楊萬裏家鄉江西吉州地方的風俗;也即南方養蠶地區的風俗。 八、明 走百病上城頭 姐妹元宵結伴遊,金吾不禁登城頭。
走出深閨祛百病,勝到嶽陽萬丈樓。 六對山人《錦城竹枝詞》:『為遊百病走周遭,約束簪裙總取牢。
偏有鳳鞋端瘦極,不扶也上女墻高。』 描寫當時成都婦女在元宵夜遍遊城墻為樂事 九、唐 送窮 年年晦日送窮神,柳車草船載出門。
瀝酒再拜早離去;老窮方走新窮臨。 送窮之俗,自漢已有之。
西漢揚雄有《逐貧賦》。 據《金谷園記》雲:『高陽氏子瘦約,好衣敝衣食糜。
人作新衣與之,即裂破以火燒穿著之。宮中號曰窮子。
正月晦日巷死。今人作糜,棄破衣,是日祀於巷,曰送窮鬼。
3. 對文言文的認識寫作文美使人感受到壹種情感、思想、智慧的愉悅、滿足和升華,使心靈變得更美好開闊,從而規範自己的言行舉止和道德等.如2003年江西省中考語文試卷中有這樣壹則簡答題:閱讀《宋史·文天祥傳》選段,並結合妳學過的課文,談談文天祥至今仍為人們敬仰的原因.這道題讓學生結合已學過的《過零丁洋》和《談骨氣》兩篇課文,從舍生取義的角度來談文天祥親自率領軍隊抗元,失敗被俘後堅決拒絕投降元朝的錚錚鐵骨;亦可談他“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以天下為己任,不顧個人安危,以身許國出使元朝,後奮戰不息,最終以死報國,重於泰山,“留取丹心照汗青”,從而贏得中華子孫的敬仰.學生從這悲壯的美中可受到震撼,體驗到強烈的情感節操的感染和熏陶,心靈得到凈化和升華,汲取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並世代傳承. 俗話說得好,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有比較才有鑒別.比較與思辨的閱讀近來頗為流行,它對初中生的思想認識、綜合能力培養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如2002年湖北省黃岡市中考語文卷中要求學生閱讀周敦頤的《愛蓮說》,並辨析:(《愛蓮說》)短文贊揚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貴品質,實則是作者思想情懷的抒發,可在現實中,有人卻認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對這兩種觀點,妳是怎樣看待的?請簡述理由.我個人認為:“出淤泥而不染”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對立的觀點實質歸結為人與環境的關系.在人與環境的關系中:人是主要的,起決定性的主導作用;環境是次要的,在壹定條件下亦起相應的作用.人在良好的環境中生活,會在成長中(壹般情況下)表現得更優秀;人在惡劣的環境中生活,會有兩種可能:壹種是“出淤泥而不染”,即改造環境,在惡劣的環境中成長磨煉得更堅韌,另壹種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即被環境影響改變.這就表明人起著決定性的主導作用,因此,壹個人的綜合素養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們要具備優良的綜合素質就必須學習科學文化諸多方面的知識,如此才能成為與時俱進的有用人材.實踐證明:競爭的實質,歸結到底是人才的競爭.而優秀人才綜合素質的養成教育,廣大師生難道還不能由此窺壹斑而見全豹嗎? 重視文言文閱讀中簡述題的能力測試趨向,在平時教學中引導培養學生健康情感與諸多能力,刻不容緩.教育工作者所做的壹切必須都是為使廣大青少年學生成長為與時俱進的人材,對他們的教育與影響將是終身的.只有這樣,教育才能真正有新的發展動力,才能從根本上保證發展的可持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