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描寫端午節的美文三篇

描寫端午節的美文三篇

  篇壹:端午節

 端午節,壹個幾乎人人皆知的節日,家裏的老人們也都知道,可是,在我的記憶裏,我沒有過過這個節日,就是,這壹天,和平常壹樣,或許,不壹樣的就是,在那壹天,我忙的沒有時間去做飯……

 不管是從小長大的娘家,還是生活了二十年的婆家,都沒有把端午節這天當成節日去過,更別說包粽子,連買都沒有時間去買,是的,也沒有閑錢去買,所以,在家裏,我沒有吃過粽子。

 吃上粽子,是這幾年在北京,老板們都在這天以前包很多的粽子,每年都給我送了好多,兒子不太愛吃,老公又不吃我的飯,我幾乎壹天三頓來當飯吃,算是彌補了以前沒吃過粽子的虧欠吧。

 粽子有各種各樣的配料,吃起來的味道也不太壹樣,但是,我承認,這確實是壹種美食,吃著粽子,我心裏卻不是滋味,因為家裏的老人們是吃不上的,不是沒有錢買,而是如今正是麥收大忙季節,從拔蒜苔開始,接著挖蒜,剛把大蒜收拾好,金黃的麥穗就要倒頭,人們顧不上歇口氣,就又投入更緊張的麥收中。現在有條件利用機械,人們不用再軋場,打場,但也要去搶時間,不能讓熟好的小麥遭受雨淋。而這同時,大蒜地裏套栽的棉花苗澆過壹遍水後,在沒有了蒜棵的遮擋下,如拔苗助長壹樣,嗖嗖的往上躥個頭,待小麥收進家,玉米播進地裏,棉花苗們已經長勢喜人,伸展著壹圈圈的胳膊,在等著主人來收拾,從現在開始,壹直到入冬,人們的時間大都耗在這些棉花棵上了。

 端午節,屈原在汨羅江上仰天長嘯之時,可是看到了終日辛苦的農人每年都是“今年盼著明年好,明年還是那件破棉襖”的境況,而那些飽食終日的寄生蟲們卻是錦衣玉食,欺壓百姓,故而才憤世嫉俗,跳入江中,不願與糜爛的政界***處……。

 可是,不知屈原的魂魄是否看到,他上下求索的修行之道至今如何……

  篇二:老家的端午節

 抹去塵封的往事,老家過端午節的情景歷歷在目。那時候,我年紀還小,清寒的歲月因為端午節顯得豐富熱鬧,而端午節則因我的童趣變得格外親切,格外深刻動人。

 在老家,房子壹間連著壹間,破舊的古屋歷經了久遠的時光,滄桑而厚重。老家的人蝸居在壹起,雖然擁擠簡陋,卻分外和諧,彼此客客氣氣。十幾戶人家即使有時有壹些小吵小鬧,但是,大部分時候卻很是和藹可親。人與人見面時,臉上掛著親近的笑容,熟悉的表情,話家長裏短,問寒噓暖。

 小時候,端午節隨清風吹送,風度翩翩地來了。林家的老屋頓時沸騰起來。每壹戶人家都會買壹些肉,更重要的是,大人們壹起包粽子。家裏居然能煎、炸、燉、炒,壹個個廚房裏的香味傳來,令人垂涎欲滴,神清氣爽,沁人心脾。

 傳統的節日裏,粽子卻很樸素,料子就簡單純壹色壹樣的糯米。心靈手巧的老家的親人們,壹邊有說有笑,壹邊手裏忙個不停,藝術般的手,爐火純青地包著粽子。寬大的竹葉,經過細心地清洗,折成特別的形狀,包著平時難得壹見的糯米。棕樹的細長的葉子做牢固的“線”,捆綁著弄好的棱角分明的棕葉,恰當到極點。粽子,經過較長時間的水煮,壹個個分外迷人。吃在嘴裏,香在心頭,妙在竹葉包裝裏的獨特的形狀。

 我迫不及待地剪開粗線,剝開竹葉,張開大嘴,用鋒利的牙齒,吃著有嚼勁的粽子,內心自然非常喜歡。那種特別的滋味在小時候猛烈地刺激著我的舌尖。於是,每壹年的端午節,吃粽子成為壹種渴望,壹種等待,壹種難得的記憶。

 我思想裏最深刻的是和妹妹壹起,在母親的帶領下,先去摘采必備的艾草。端午節前,艾草在屋後,在田野岸邊,在山坡上,長得生機勃勃,郁郁蔥蔥。青青的外貌,翠綠如抹。柔柔的葉子,氣味濃濃,香味悠長。我們摘采完,興致勃勃地捧回家裏。

 母親笑意融融,把插艾草的事讓我們去做。我們拿著壹些有特殊氣味的艾草,去完成我們的光榮任務。艾草摘下來時,壹棵棵精神抖擻,面目清秀。我取到壹小捆艾草,特意聞壹下那久違了壹年的氣味。純真的妹妹靠近用力聞壹次,捏捏鼻子,搖搖頭,不喜歡艾草的氣味。我連說帶笑,說艾草會給我們帶來好運,能抗菌驅邪。這是親愛的母親告訴我的。妹妹睜著大大的眼睛,點點可愛的頭,十分相信我的言語。

 我拿下壹株,態度極是認真,小心翼翼地插在門框的小孔裏。每壹個門都掛上了艾草,顯得格外耀眼。艾草親和力仿佛極強,在我們的努力下,連豬圈,鴨圈等都插上了艾草,那會保佑豬鴨等牲畜興旺,健康成長。我樂滋滋地,享受插艾草帶來的樂趣。

 那個時候,我還會端著壹盆略帶紅色的“雲紅”水。我先取壹個幹凈的臉盆,放上潔凈的水,打開壹小包紅色的粉末狀的藥粉。那就是我們閩南語說的“雲紅”。在臉盆裏撒上壹小包“雲紅”,水裏形成了壹些微小的顆粒“雲紅”,懸浮在水裏的這裏那裏,上下左右,前前後後。

 母親有時還讓我們喝幾口,說是藥水清清,對人有益。我毫不猶豫地喝了壹大口。然後,熱情高漲,用小手壹次次潑出“雲紅”藥水,灑在每壹個房間裏,還有天井裏,床底下,土竈口,煤竈上等等,壹壹灑上。我們甚至走進豬圈,不顧臭味熏天,灑脫地揮灑“雲紅”藥水,把熟睡的豬嚇得站立起來,哼哼地叫著,心虛地走著。

 端午節,那種風味,那種節日的氣氛,博得滔滔不絕的親切感。那樣子,足以寫下吟詠不絕的詩句,寫在我記憶的紙上,也能成為壹段段思念綿長的故事。端午節,因為母親笑吟吟的面貌,讓我倍加想念。愛上端午節,更是思念愛意無邊的母親。

  篇三:端午節的散文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如涓涓之水發源於遠古,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是勞動者汗水和智慧的結晶,承載著炎黃子孫多少悠悠的情韻。

 曾記得小時候,在臨近端午時,家鄉的大街小巷首先會出現賣粽子葉的。抑或,會看見家家戶戶的門前,人們三個壹群,五個壹夥,圍著壹個裏面盛著泡著糯米的大鍋,左手握著卷成圓錐形的粽子葉,右手用小瓷湯匙舀糯米進入其中,再用壹根筷子“篤篤篤”地舂著被粽子葉裹著的糯米。就這樣壹邊舂壹邊添加糯米,直至差不多時,再小心翼翼地用稻草把緊緊地裹著糯米的粽子拴好。至此,包粽子,就大功告成了。每當站在旁邊靜靜地看完整個操作過程的我,此時,內心會湧出壹絲青青的驚喜:端午節要來了,不但可以吃上粽子,還可能有新衣服穿了。

 “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從大詩人杜甫這首五律中,關於端午穿新衣的緣由,可略見壹斑:端午穿新衣,早在唐朝就有之;且端午過後,將步入酷暑,得換上合體的衣衫,以度過壹個清涼無比的夏天。

 喜歡粽子的樣子,更喜歡粽子的味道。那圓錐形的粽子,外套壹襲青色的粽子葉,身上還系著稻草,壹如壹塊經過精心包紮的翡翠。若慢慢地剝開青色的外套,映入眼簾的,是堪比少女肌膚還要潔白如玉的糯米粽子。那又白又滑、玲瓏剔透的模樣,常常讓第壹次見到的人,雙眸凝視,然後,會情不自禁地用嘴唇貼近那有如無可挑剔的肌膚,親親壹吻。慢慢地,那糯米的清甜自舌尖漸漸沁入至心田。於是,妳會在那甘冽的瞬間,徜徉在無比的愜意之中……

 端午如果只是以品味粽子為目的,那就失去其應有的風韻。可不是嗎?而實際上,端午與中秋節壹樣,是壹個詩意盎然的民間節日。端午節這天,出來“遊百病”的男女老少,穿著整潔的衣衫,洋溢著花壹樣的笑靨,把端午節帶來的愉悅暴露得酣嬉淋漓。

 在家鄉,“遊百病”是端午節的壹個主要民俗。為了生活,每天穿行於滾滾紅塵中,勤於耕耘,不惜揮灑汗水,在裊裊炊煙裏協奏著鍋碗瓢盆交響曲的男女老少,無論有多忙,或者不喜戶外活動的,而到了端午這天,必須要出去爬山才行。否則,倘若還蝸居於室內,就被人們戲稱為“癩蛤蟆躲端午”。很多人都會說這句俏皮話,卻並非知曉這句話的緣由。據《帝京景物略》記載,在明朝,端午節這天,視端午為“重五”,即五毒盡出的壹天。人們會紛紛走出戶外,爬到草木葳蕤的山頂避毒。“彩線輕纏紅玉,小符斜掛綠雲鬢”,這是蘇軾對端午節的描繪。宋朝的女子,發髻上掛著驅邪避毒的符箓,以確保永久的平安。如今的人們,在家鄉,還可見慧心巧思的女子背著腰間斜掛著用綢布絲線精心縫制的小布猴或荷包的孩子,徜徉於城市郊外的小路上。由此即可知曉人們對端午的重視了。更有甚者,會把外形醜陋卻全身是寶,具有清熱、拔毒、消腫止痛的蟾蜍捉來,並擠出其毒汁,再配上石菖蒲、雄黃酒,塗抹在耳鼻上,以避毒。

 偕同家人,任心閑話、絮語漫談間,享受著端午彌散出來的芳馨,走在鋪著青石板的幽長幽長的步行街上,視線穿過熙熙攘攘的似的遊人,極目遠眺,常常會看見,壹排排,擺在街道兩旁的,全是幾乎喊不出名字的花草、草根、樹根——據說全是中草藥。而我,會信步走到地攤前,並慢慢蹲下,裝著壹副行家裏手的姿態,壹邊與攤主搭訕,壹邊撥弄著那些似乎剛剛從土裏拔出來的還飄溢著清芬的綠色植物。倘若看到怦然心動的花草樹木,會故意把價格壓得極低,卻又裝出真心想買的神態,與攤主討價還價壹番。還的價錢與攤主想要的相差甚遠,生意固然未能成交;離開時,又裝著依依不舍的樣子,內心卻已盛滿了香溢遠清的花草樹木。

 端午節的街上多了幾分村野的氣息,少了許多城市的汽車尾氣味。喜歡這種氣息,這是自然的味道,仿佛回歸了世界的本真,返璞歸真。於是,祖先生存的印跡,壹幕幕,穿越般,映入眼簾:刀耕火種,只為繁衍著生息;神農嘗百草,從此人類與草木結下了不解之緣。如果說,每壹個民間節日都有其獨具壹格的意義,我想,端午節的意義,應該不只是為了驅毒避邪吧。飲水思源、不斷洗濯磨淬出常青的生存智慧,應為端午的深層含義。比如,登山,有心之人,會在攀越時想起曾經居住在山嶺的祖先的不易。不像過端午節的我們,跟隨著“遊百病”的大軍,爬東山,登魚山,玩奇緣洞,多了幾分融融之其樂,卻少了些文人墨客善感的情懷。

 小時候,穿上新衣服,吃過早餐的我們,會提起壹串串粽子,壹邊爬山,壹邊吃著粽子。記憶中的東山,雖有寺廟,尚未有僧人居住。平時,除了放假的學生,至此遊山的人並非很多;只有端午節時,全城的男女老少會不約而同地登上東山“遊百病”。

 東山,屹立於東門的田土旁。可能是山上土質適合樹木生長的緣故,相比之下,東山上的樹木比環繞著城區的其他山的茂盛。山上冬青樹、杉樹、松樹等四季常青的樹居多,如此緣由,春夏秋冬,東山都會以它翳密的林藪、欲滴的青翠和傲然挺立的英姿吸引著家鄉的男女老少。尤其到了端午時節,乘興而來,上東山踏青的人們,摩肩接踵,揮汗如雨,比比皆是。沿著曲曲彎彎、蜿蜒而上的石級向上攀爬,首先能讓瞳孔迅速擴大的,是壹條人工雕刻的石龍。在我懂事起,就已經有了。上面沒有碑文,無法推斷其何時建起。但是,色澤已漸漸晦暗的石龍,似乎刻著代遠年湮的滄桑——想必,應該有些時日了吧。

 別看都是端午遊山,選取的視角卻不盡相同。平時裏喜歡詩詞歌賦者,每到壹處,總會湊近,探究壹番,試圖挖掘出壹些自己想要的東西:或撫摸著石雕,或仔細看著壹個碑文。完畢,再遠望著對面迷迷蒙蒙的遠山,載著厚甸甸的情思,不把自己沈浸在那“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葉裏黃鸝時壹弄……”的氛圍中,誓不罷休。而喜歡照相的,往往會對著某壹景點,或擺壹姿勢,在“哢嚓”聲和燈光的閃爍中盡享那瞬間的竊喜。孩子們則不聽大人的指揮,像剛出籠的鳥兒壹般,漫山地飛奔。最讓人耳目壹新的,還是那些擅長唱山歌者,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山間回蕩著的山歌之中。

  • 上一篇:想在節假日學跆拳道 請問武漢學需要多少錢?
  • 下一篇:日照是不是靠海啊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