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搜集以“猴年”為主題的節日民俗

搜集以“猴年”為主題的節日民俗

猴戲在漢代,有專門為宮廷貴族表演的“百戲”,其中就有猴子的表演。山東濟寧出土的漢畫像石上有馴猴圖,猴歡舞跳躍,非常溫馴。南朝陳時百戲中有“擲倒稱猴”節目,唐代猴戲表演還是皇家百戲節目之壹,民間百戲亦有猴戲,稱弄猢猻。唐昭宗竟因喜愛壹只猴子的表演,“踢以排袍,號孫供奉。弄猴人因獻猴戲有功賜絆,孫供奉馴練的猴子頗能倍盡臣節。宋朝起,猴戲開始走入民間,成為老百姓的娛樂對象。《清稗類鈔》載鳳陽人韓子尤善耍猴戲,養了大小猴子十幾只,皆不用繩索羈勒, “每演劇,生旦凈醜,鳴征者,擊鼓者,奔走往來者,皆猴也,無不壹備,而無壹逃者。”從敲鑼打鼓到生旦凈末醜都由猴子充當,井井有條,十分精彩。過去,在街頭巷尾常能見到民間藝人耍猴。他們壹般二人結伴,壹人牽羊或狗,壹人背個小木箱,上面蹲坐著壹只穿紅布褂的猴子。他們邊走邊敲鑼招攬看客,找壹塊街頭閑地,釘上壹個大木概子,便開始表演。猴子能夠翻跟頭、拿大頂、戴鬼臉、穿衣服、爬竿、向人行禮等等。今這種場景已經少見。

摸猴從明代以來,北方道教聖地、“龍門派祖庭”北京白雲觀中出現石猴的浮雕造像。於是, “神仙本無蹤,只留石猴在觀中”的俚語不脛而走。人們春節逛廟會時, “摸石猴”便成為幽燕勝地的壹種風俗。所謂石猴,就是觀內三只巴掌般大小的浮雕,據說逐壹摸過就會得福佑順遂。但石猴刻得又小,分散三處,想要找齊並非易事,是謂”三猴不見面“。現今每壹個都被摸得圓潤光亮。河北滄州杜林古橋上的雕猴也被遊客們摸得十分光亮,當地傳說,只要摸猴時緊閉雙眼,井且足夠虔誠,雕猴就會降福於人。

猴節是貴州省荔波、獨山壹帶的布依族有“ 猴節” 。節前幾天,家家都要上山采割春藤,再到田裏摘梅花菜,挖來幾叢石菇,將香藤搗爛浸泡,過濾後用香藤水泡糯米,與石菇、梅花菜壹起蒸熟,合在壹起打成香藤粑。農歷二月初二這壹天,人們帶著節前準備的“ 香藤粑” ,湧上山頂唱歌狂歡,孩子們像山猴壹樣滿山亂蹄,山野沸騰起來。婦女們還要曬種、選種,男人們檢修農具,猴節壹過就要下地忙農活,所以猴節又稱“ 動土的日子” 。

祭猴我國臺灣省高山族的壹個支系卑南人有“ 猴祭” 習俗,“猴祭” 是男孩十二三歲時的傳統祭祀儀式,通常在十壹月早稻收成後舉行。祭祀儀式以殺猴為主要環節,目的是培養少年的膽識。之後還要舉行葬猴儀式,目的是攘災辟邪。在殺猴和葬猴的過程中,人們都要唱猴祭歌。

紮猴在陜西的某些地區,有壹種布紮的玩具,多是“雙猴吃挑”的模型。陜西寶雞壹帶,每逢姑娘出嫁,其嫂都要為她做壹個男根突出的布猴,藏在陪嫁的衣箱中,擡到婆家,秘不示人。這些玩具顯然是求子的吉祥物,有祈願多子多孫、人口興旺的寓意。

  • 上一篇:我國古人是怎麽認為“大地有機”自然觀的?
  • 下一篇:日本昭和時期的古董首飾盒怎麽鑒別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