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猴從明代以來,北方道教聖地、“龍門派祖庭”北京白雲觀中出現石猴的浮雕造像。於是, “神仙本無蹤,只留石猴在觀中”的俚語不脛而走。人們春節逛廟會時, “摸石猴”便成為幽燕勝地的壹種風俗。所謂石猴,就是觀內三只巴掌般大小的浮雕,據說逐壹摸過就會得福佑順遂。但石猴刻得又小,分散三處,想要找齊並非易事,是謂”三猴不見面“。現今每壹個都被摸得圓潤光亮。河北滄州杜林古橋上的雕猴也被遊客們摸得十分光亮,當地傳說,只要摸猴時緊閉雙眼,井且足夠虔誠,雕猴就會降福於人。
猴節是貴州省荔波、獨山壹帶的布依族有“ 猴節” 。節前幾天,家家都要上山采割春藤,再到田裏摘梅花菜,挖來幾叢石菇,將香藤搗爛浸泡,過濾後用香藤水泡糯米,與石菇、梅花菜壹起蒸熟,合在壹起打成香藤粑。農歷二月初二這壹天,人們帶著節前準備的“ 香藤粑” ,湧上山頂唱歌狂歡,孩子們像山猴壹樣滿山亂蹄,山野沸騰起來。婦女們還要曬種、選種,男人們檢修農具,猴節壹過就要下地忙農活,所以猴節又稱“ 動土的日子” 。
祭猴我國臺灣省高山族的壹個支系卑南人有“ 猴祭” 習俗,“猴祭” 是男孩十二三歲時的傳統祭祀儀式,通常在十壹月早稻收成後舉行。祭祀儀式以殺猴為主要環節,目的是培養少年的膽識。之後還要舉行葬猴儀式,目的是攘災辟邪。在殺猴和葬猴的過程中,人們都要唱猴祭歌。
紮猴在陜西的某些地區,有壹種布紮的玩具,多是“雙猴吃挑”的模型。陜西寶雞壹帶,每逢姑娘出嫁,其嫂都要為她做壹個男根突出的布猴,藏在陪嫁的衣箱中,擡到婆家,秘不示人。這些玩具顯然是求子的吉祥物,有祈願多子多孫、人口興旺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