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放風箏的習俗是什麽時候開始的?發明風箏的最初目的是

放風箏的習俗是什麽時候開始的?發明風箏的最初目的是

風箏真正的起源:

風箏真正的起源,現在已無法證明。有些民俗學家認為,古人發明風箏主要是為了懷念世故的親友,風箏所以在清明節鬼門短暫開放時,將慰問故人的情意寄托在風箏上,傳送給死去的親友。

風箏最初的用途:

通風報信,作為信號。

風箏的相關歷史:

風箏,古時稱為「鷂」,北方謂「鳶」。大多數的人認為風箏起源於中國,而後廣傳於全世界,是壹種傳統的民間工藝品。實際上,中國最早出現的風箏是用木材作的。春秋戰國時,東周哲人墨翟(公元前478-392年),曾「費時三年,以木制木鳶,飛升天空...」。墨子在魯山(今山東濰坊境內),「斫木為鷂,三年而成,飛壹日而敗」。這是說墨子研究試制了三年,終於用木板制成了壹只木鳥,但只飛了壹天就壞了。墨子制造的這只木鷂是最早的風箏,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風箏。(約紀元前300年左右),距今已有二千四百年。

十三世紀時,意大利馬可·波羅自中國返回歐洲後,始傳到世界各地。

據古書記載:“五代李鄭於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為戲,後於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聲如箏鳴,故名風箏。”故而不能發出聲音的叫“紙鳶”,能發出聲音的叫“風箏”。

古代風箏,曾被用於軍事上之偵察工具外,更進行測距、越險、載人的歷史記載。

漢代——楚漢相爭,韓信曾令人制作大型風箏,並裝置竹哨弓弦,於夜間漂浮楚營,使其發出奇怪聲音,以瓦解楚軍士氣。

北齊——文宣帝高洋,將人綁上翅膀,令人從高塔跳下摔死,名為“生”。

南北朝——風箏曾是被作為通訊求救的工具。梁武帝時,侯景圍臺城,簡文嘗作紙鳶,飛空告急於外,結果被射落而敗,臺城淪陷,梁武帝餓死留下這壹風箏求救的故事。

唐代——將被用於軍事上的風箏,已漸轉化為娛樂用途,並於宮庭中出放風箏.

宋代——把放風箏做為鍛煉身體的功能,百姓在清明節時,將風箏放的高而遠,然後將線割斷,讓風箏帶走壹年所積之黴氣。

明代——以風箏載炸藥,依“風箏碰”的原理,引爆風箏上的引火線,以達成殺傷敵人之目的。

清乾隆——即有雙紙控制風箏詳圖尺寸與解說。

日據時代——因軍事的理由禁止放風箏,因為鮮艷的風箏可傳遞給敵方訊息,並提供飛機轟炸的目標。

二次世界大戰美軍曾用特技風箏做活動靶,訓練打靶。

1980年,風箏開始廣受喜愛,除原來雙線外,並演變成三線,四線的技術風箏或特技風箏。

風箏圖片:

  • 上一篇:拋竿的輪子在手柄下面的叫什麽魚竿
  • 下一篇:新家要裝修了,現在比較流行什麽風格?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