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教而研之(十四)板書是壹門藝術

教而研之(十四)板書是壹門藝術

讀劉顯國《板書藝術》有感

所謂板書,從動態的角度理解,它是教師上課時在黑板上書寫的文字、符號以傳遞教學信息、教書育人的壹種言語活動方式,又稱為教學書面語言。從靜態的角度理解,它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幫助學生理解掌握知識而利用黑板以凝練、簡潔的文字、符號、圖表等呈現的教學信息的總稱(源於百度百科)。

作為教師教學的壹種重要手段,板書在教學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許多老師的課堂都有十分精妙獨到的板書,它和教師的教學內容互相補充,成為壹個不可或缺的整體。許多板書因其設計的獨特性、出現時間的恰當性,從而給整個課堂增光添彩,給學生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以至多年之後還深留腦海,成為終其壹生的寶貴記憶,由此可見板書的魅力實在非同壹般。

但遺憾的是,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曾經作為教學重要載體的板書卻逐漸面臨著壹種“被退位”的尷尬。有的老師壹節課下來,板書倒是有,但是龍飛鳳舞天馬行空,非但讓人難以辨識,而且相互之間也缺乏必要的聯系;有的老師幹脆采用“精簡”的策略,壹節課下來,偌大的黑板上僅有寥寥幾字,顯得既孤單又冷清,感覺僅僅是為了應付相關的任務;更有甚者,幹脆壹個字也不寫,讓黑白“幹幹凈凈的來”再“幹幹凈凈的去”,真是浪費了學生擦拭黑板的那壹份心意。然而妳說人家沒有板書嗎,當然有的。在哪裏,在PPT上啊,課前將黑白上要寫的提前打在PPT上,上課時手指輕輕壹點,想要的內容就出來了,既精美又迅捷,豈不比用粉筆書寫方便的多。還有的板書在哪裏?可能在動聽的音樂裏,在短短的視頻裏,在學生的本子上等等,不壹而足。

難道傳統的板書真的到了要被淘汰的時候了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教師之所以要板書,正是因為口頭講授可能不夠具體、不夠形象、不夠系統,這才需要利用板書對之進行必要的轉化和補充,從而將抽象的知識變得具體可感、將枯燥無味的知識變得生動形象、將零散的知識變成壹個環環相扣的整體,這也就註定了板書需要緊跟著教與學的步子,提前則成了獨幕劇,滯後則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同時板書要根據具體教學實際書寫,所以它不但需要壹定的預設,更要有壹定的留白,要懂得隨時改變,順勢而為,如此方能真正為教學服務,這是它的根本意義所在,若是不明白這壹定,那就掉進了“為板書而板書”的應付式泥潭,試想,這樣的板書怎麽會受到學生的喜歡,又怎麽會促進學生的學習呢?

那麽,教師應該如何做,才能設計出有效的板書呢?這需要教師具備以下四個意識:

壹、時間意識。板書不是壹個獨立的個體,它也是整個教學過程中的壹個環節,恰當地說,應該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壹個媒介,對整個教學行為起著牽線搭橋的作用。為教學服務是板書存在的根本前提,脫離了這個前提,板書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價值,這就決定板書在課堂中的呈現是有時間的,出現得太早則讓學生莫名其妙,無法發揮作用;出現的太遲,則又難免畫蛇添足之嫌,變成了教師主體的形式主義。教學是有節奏的,既講究速度,也講究密度,板書應該緊跟教學節奏出現在它該出現的時候,只有這樣才能起到促進教學的作用。有的教師在課堂上為了填補板書的空白,經常在教學進行到壹定階段後,給學生布置相關的學習任務,讀書或做題之類,趁著這個間隙趕緊把之前的板書補上;有的教師在快要下課時才匆匆忙忙地將教案上設計好的板書搬上黑板,而且僅僅是照搬,完全不考慮課堂的實際情況加以變動或修改,類似於這樣的板書,顯然是極不妥當的。

二、空間意識。板書是需要借助黑板來呈現的,可是不同的黑板,長短寬窄都可能有所不同,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板書的時候壹定要有彈性,才能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靈活處理。在具體的板書過程中,教師也不能僅僅做壹個教案上板書的“搬運工”,而是要有壹定的規劃意識,要有主板和副板的意識,要有留白的意識。因為黑板比紙張要大得多,所以在黑板上寫字的難度也要比在紙張上寫字的難度大。教師需要壹邊書寫壹邊調整身體,以便能夠保持最佳的視域,否則寫出來的東西就有可能彎彎曲曲,不在壹條水平線上。許多教師平時缺少這樣的意識,板書上上下下,顯得雜亂零散,特別影響美觀,自然也對教學效果產生壹定的不良影響。另外,板書時需要註意在上下左右留出壹定的距離,板書也是壹門藝術,也很講究審美,就像壹副好的書法作品,要有天有地才行,過於接近邊線,會讓人有壓抑之感,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考慮到後面學生的觀感,板書尤其不能過於靠下,應以最後壹排的學生能夠看到為其基本標準,超過這個標準,就可能使部分同學收獲的信息有所遺漏,制約學生的學習效果,這是教師應該極力避免的。

三、濃縮意識。板書是對課堂重點的提示、是對教學方法的強調、是對文本脈絡的梳理,因受課堂教學時間和場地的限制,它具有高度濃縮和精簡的特點。事無巨細的逐壹鋪陳,既不可能,也無必要。教師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壹定程度的提煉和加工,將最重要、最關鍵、最需要學生註意的地方通過板書呈現出來,其他次要的、借助其他手段可以達到目的的內容,則不需要進行板書。這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師必須明確地知道壹節課的核心和關鍵點在什麽地方,能夠準確地判斷出學生的發言哪些是圍繞中心展開的、哪些是脫離了中心的信馬由韁,可以說,板書的優劣,壹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師個人的專業素養以及教學理念的優劣。優秀的教師,壹般不會忽視對板書的研究;平庸的教師在板書時往往容易犯“自由散漫,想到哪兒寫到哪裏,想寫什麽些什麽”的毛病。有的老師壹節課下來,黑板上密密麻麻寫滿了文字符號,有多大地方占多大地方,教師固然寫得兩手發酸汗流浹背,更讓臺下的學生望而生畏,苦不堪言。如此板書,學生又怎麽能夠分清重點和非重點呢,教學的效率又怎麽可能提高呢?

四、創新意識。教學是壹門藝術,課堂是創造這門藝術的主戰場,作為教學重要手段的板書,自然是也是壹門藝術。藝術最重要的是什麽,是創新,發前人未發之語,行前人未行之事,與眾不同,矯矯不群,這是壹切藝術得以存在的基礎。它排斥千人壹面的復制,反對不假思索的照搬,藝術的殿堂裏拒絕兩個長相相同的物品。有時候我們看到別人的板書精妙非凡,可是壹旦照搬過來,卻發現有點“水土不服”,原因何在?因為每個教師不同,對教材的處理自然不同,面對的學生更是不同,存在如此種種差異,毫無改動的板書當然有點力不從心。教師的板書要想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要想取得讓人眼前壹亮的效果,就繞不過“創新”這道坎。這創新可以是絲絲入扣的文字表述、可以是線條符號的合理運用、可以是壹副生動形象的圖畫、可以是楷書隸書行書的自然變換、還可以是最後的畫龍點睛,壹筆傳神,等等。壹言以蔽之,板書要有教師自己的東西,要能真正起到為教學服務的目的,否則便是再美再奇,缺了教師和學生的主觀意識,那就是壹個缺少靈魂的客體,其作用自然也是相當有限的。

總之,我們的黑板不能被“白板”代替而空著,閑著,教師也不能因為字寫得不好而有意“藏拙”,放棄了這個至關重要的陣地。我們要善於去開發有效的板書資源,在教學中多壹點思考,多壹點創新,多壹點勤奮,充分發揮板書在教學中的巨大作用,惟其如此,我們的教學才有可能更上壹層樓,取得讓人滿意的效果。

  • 上一篇:擺脫俗氣廉價感!10個品味空間只求質感居家
  • 下一篇:誰能告訴我鬧鐘簡易機械構造,越簡單越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