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曾,祖,考,己身,子,孫,曾孫,玄孫.---是為九族順序.
君子之澤,五世而斬.高祖以上可並入“本門歷代祖先神位”
中間為最長輩,面對祖先靈位右邊為上(尊),左為下(卑),依次排列.
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於始祖的左方,稱昭;三世、五世、七世位於右方,稱穆。簡而言之,昭穆就是宗廟和墳地的左右位次,左為昭,右為穆。
按照我國民間傳統習俗,人逝世後其家人都要為其制作牌位,作為逝者靈魂離開肉體之後的安魂之所。牌位大小形制無定例,壹般用木板制作,呈長方形,下設底座,便於立於桌安之上。牌位書寫,古代壹般多用老宋體(筆劃豎粗橫細)、自上而下豎寫,現代則多采用正楷、隸書、魏碑、等字體,以示莊重、肅穆。
擴展資料
家譜,是使後代知曉統系來處的方法,又可以使家族不散不失傳。然而修家譜的目的是治國,將古代宗法尊祖、敬宗、收族的原則,變成了修宗譜、建宗祠、置族田、立族長、訂族規為特征的體現封建族權的宗族制度。
家譜的雛形,在殷商蔔辭中的世系關系中有所反映。隋唐以前,家譜的修撰已相當發達,大量的家譜書籍問世,但大多未留傳後世,人們壹般認為家譜起於宋代。
宗廟制度產生於周代,《禮記·王制》中已記載了 帝王貴族的宗廟制度 。即天子七廟太祖、三昭、三穆,諸侯五廟太祖、二昭、二穆,公卿三廟太祖、壹昭、壹穆。秦代“尊君卑臣,無敢營宗廟者。漢世多建祠堂於墓所”。士大夫不敢建宗廟,從此宗廟成為天子專有
宋代朱熹提倡建立祠堂法:每個家族建立壹個奉祀高、曾、祖、禰四世神主的祠堂四龕,而且,初立祠堂時,計現田每龕取1/20以為祭田,親盡則以為基田。由宗子主之,以給祭用。清代,祠堂已遍及全國城鄉各個家族,祠堂是族權與神權交織的中心。
祠堂中的主祭——宗子,相當於天子;管理全族事務的宗長,相當於丞相;宗正、宗直,相當於禮部尚書與刑部尚書。祠堂最能體現宋代宗法制家國壹體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