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文言文表達依然

文言文表達依然

1. 卻,仍然,還在古文壹般怎麽表達

“卻”可表達成“而”、“但”,“仍然”可表達為“仍”、“如故”,“還在”可表達為“依舊”。

1、而

例句《荀子·勸學》: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翻譯:青從藍色中提取卻比藍更青。

2、但

例句三國曹丕《與吳質書》:公幹有逸氣,但未遒耳。

翻譯:公子文風灑脫奔放,但是還不夠剛勁有力罷了。

3、仍

例句《漢書·武帝紀》:今大將軍仍復克獲。

翻譯:現在大將軍仍然重新獲勝。

4、如故

例句西漢司馬遷《史記·張儀列傳》:“懷王後悔,赦張儀,厚禮之如故。

翻譯懷王後悔了,赦免了張儀,仍然跟以前壹樣以厚禮待他。

5、依舊

例句《南史·梁昭明太子統傳》:“天監元年十壹月,立為皇太子。時年幼,依舊居內。”

翻譯:天監元年十壹月,立為皇太子,年紀還小, 住的跟往常壹樣。

2. 依然這個詞在文言文裏是什麽意思

壹般做兩個解釋,第壹種解釋現在還常用!

1、副詞。照往常,依舊。

唐·曹唐《劉阮再到天臺不復見仙子》詩:“桃花流水依然在,不見當時勸酒人。”明 趙震元《為袁石■(袁可立子)復開封太府》:“某謬承簡命,叱禦故鄉,雖父老依然孰風俗於壹二。”

2、形容思念、依戀的情態。

南朝·梁·江淹《別賦》:“惟世間兮重別,謝主人兮依然。”

唐·高適《遇沖和先生》詩:“拊背念離別,依然出戶庭。”

宋·歐陽修《和對雪憶梅花》詩:“惟有寒梅舊所識,異鄉每見心依然。”

《晉書·華廙傳》:“帝後又登 陵雲臺 ,望見廙苜蓿園,阡陌甚整,依然感舊。”

3. 文言文怎麽翻譯“依然”“依舊”

依然、依舊本身可用在文言文中;

同時還有其他同義詞可以用猶,猶自。

依然,讀音:yī rán

依舊,讀音:yī jiù

釋義:

1. 依舊。《大戴禮記·盛德》:“故今之人稱五帝三王者,依然若猶存者,其法誠德,其德誠厚。” 唐 曹唐 《劉阮再到天臺不復見仙子》詩:“桃花流水依然在,不見當時勸酒人。”《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三:“揭帳看時,月光朦朧,禪椅之上,依然有個人坐著不動。” 艾青 《魚化石》詩:“在巖層裏發現妳,依然栩栩如生。”

2. 形容思念、依戀的情態。《晉書·華廙傳》:“帝後又登 陵雲臺 ,望見 廙 苜蓿園,阡陌甚整,依然感舊。” 南朝 梁 江淹 《別賦》:“惟世間兮重別,謝主人兮依然。” 唐 高適 《遇沖和先生》詩:“拊背念離別,依然出戶庭。” 宋 歐陽修 《和對雪憶梅花》詩:“惟有寒梅舊所識,異鄉每見心依然。”

例句:

桃花流水依然在,不見當時勸酒人。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資治通鑒·唐紀》:使擊柝如故。

4. 古文上哪個字是“依然,仍然”的意思

依然 yī rán

義項壹:副詞。照往常,依舊。

唐·曹唐《劉阮再到天臺不復見仙子》詩:“桃花流水依然在,不見當時勸酒人。”

艾青《魚化石》詩:“在巖層裏發現妳,依然栩栩如生。”

義項二:形容思念、依戀的情態。

南朝·梁·江淹《別賦》:“惟世間兮重別,謝主人兮依然。”

唐·高適《遇沖和先生》詩:“拊背念離別,依然出戶庭。”

宋·歐陽修《和對雪憶梅花》詩:“惟有寒梅舊所識,異鄉每見心依然。”

5. 文言文的魅力到底是什麽呢

文言文”是相對於“白話文”而言.第壹個“文”,是書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寫、表述、記載等的意思.“文言”,即書面語言,“文言”是相對於“口頭語言”而言,“口頭語言”也叫“白話”.最後壹個“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種.“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文章”.而“白話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頭語言寫成的文章”.在我國古代,要表述同壹件事,用口頭語言及用書面語言來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問某人是否吃飯了,用口頭語言表述,是“吃飯了嗎?”,而用書而語言進行表述,就是“飯否?”.“飯否”就是文言文.我國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所以,現在我們壹般將古文稱為“文言文”文言文是中國文化的瑰寶,古人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在國內,中學語文課程中,文言文的學習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什麽是文言文? 1.文言文很精彩.這是無疑的.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是文言文.由此可見中國的現代文明歷史還是很短的,解構或者解讀傳統文化還是現代化的必要,因為傳統智慧的繼承建立於對文言的正確解讀.2.文言文是知識.對,因為文言文已經不再是語言,它純粹是文字.但文言文是知識,甲骨文也是知識,為什麽就不學甲骨文呢?對了,正是因為甲骨文是更原始的文字,所以文言文是進壹步學習甲骨文等等傳統高級文字(學)的基礎. 3.文言文也是技巧.漢語的表述、描繪、組合、轉變、喻式、鋪比、推演……,在思想的表達上充分承載了漢文明的風格.掌握文言文物理結構,對現代漢語的理解比較精深,對新漢語的構造將有“法”可依. 4.“文言文”是“白話文”的相對.這個詞的結構是這樣的:文言-文.第壹個“文”是“文字”,“言”是語言.“文言”則指“文字化了的語言”.它說明兩層意思:其壹,指明文言文本是壹種語言;其二,這個語言後來被文字化了.“被文字化了”的語言也有兩重含義:其壹,可以有語言但沒有文字的文化,比如大多數少數民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其二,語言功能退出生活,以文字的形式成為歷史. “文言文”的字面意思,應該是:被文字化了的語言的壹種文體.後面那個“文”指文體. 那麽文言文除了在考古研究之外,還有什麽“前途”嗎?或者說,還會有什麽生活的應用價值?我想是有的.在傳統形式的生活淡化出現代社會時,只不過人們忽略了壹些邊緣地區的社會生活,才造成現代應用對文言文的懷疑或者忽略.比如在宗教建設中,某些碑刻仍然會用文言文撰寫,仍然采用書法書寫,使用工具鐫刻.篆書的應用也大多如此. 再放大去看,古典詩詞都屬於“文言”壹類,它們在生活中並沒有遠離我們而去.只是在語言形態上,之乎者也離開了口頭,成為文字之後,顯然它對技巧的推敲,表意的擴展,有了確實的規範要求.它的“前途”,就在它的應用,也在它能喚醒含混的詞源與典故.可以說,前途看好. “文言文”這個名詞也可以涵載語言與文字之間在文化歷史上的相互關系.某種形式上,壹旦某種語言——包括方言——被“文”化,文字化,也就是書面化,其語言魅力頓減,而文字功能倍增.因為語言通常是口頭相傳,與生活密切相關,語言尚未進入文化狀態,它是對生活經驗的壹種保留,沒有文字的擴展性能. 我們在閱讀文言文的過程中,不免會產生壹種錯覺:古時人說話也是這麽說的麽?我想這可以用現在時態下書面語與口頭語在表述上的不同來“感受”,它們之間在結構上規則上並無大的區別.也可以推測,古人說話只不過比文言文更隨意,更白化通俗而已,“三言兩拍”也可以做參考了.至於現在我們閱讀文言文,當然不代表在重復古人的說話,而是在朗誦或者默讀壹種文體. 閱讀文言文,感受的是壹種極為明晰的思路,就好像偶爾閱讀西方哲人著作,很有那種應有的肅穆.。

  • 上一篇:推薦10部經典魔幻電影
  • 下一篇:日本在二戰時設立的五相(首相\陸相\海相\外相\藏相)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