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笠,是遮陽光和雨的帽子,有很寬的邊沿,用竹篾夾油紙或竹葉棕絲等編織而成。
在古代,鬥笠作為擋雨遮陽的器具,在山村水鄉隨處可見;到了現代,更有壹些旅遊景點,將鬥笠作為壹種既實用又美觀的工藝品明碼標價。在中國南方的很多家庭,往往會在墻上掛上壹個鬥笠作為裝飾。
中國鬥笠起始於何時,已不可考。但是早在新石器文化時期,就出現了與鬥笠制作相關的竹篾編織技術。中國浙江錢山漾遺址(約距今4000—5100年)曾出土二百余件竹編器物,包括魚簍、籃筐、簸箕、竹席等。
《詩經·小雅·無羊》中有“何蓑何笠”的句子,這也說明鬥笠很早就為人所用。《說文解字》中提到壹個“簦”字,意為竹篾編的有蓋有柄的遮陽擋雨的器具,而有蓋無柄的則稱之為笠,又叫笠帽。俗語稱之為鬥笠,因其平面如鬥大小,故名。
歷史價值
鬥笠是東亞及東南亞農夫及漁民的傳統日常服飾,輕便好用,可遮陽擋雨。鬥笠外形寬大、攜帶輕便,手感順滑而不紮人,具備防曬、防雨、透氣散熱等多種功能。
最初使用鬥笠的大多是辛勤耕作的農夫。他們面朝黃土背朝天,每日天色剛亮,便抓起鬥笠匆匆步入田野之中。鬥笠保護他們的面部和頸部不受太陽的暴曬和風雨的侵入,方便耕作。
後來,賣菜的婦女、模仿大人打扮的孩子,以及追求時尚的越南少女都相繼開始受到鬥笠文化的影響。而隨著越南旅遊業的成熟發展,鬥笠更是流傳於觀光客之間,成為壹道富有地域特色的風景線。此外,鬥笠還可以作為釣魚玩家的個性遮陽帽,舞臺道具及家庭、飯店的掛件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