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胯的部位。指腰椎與胯骨的契合處,開胯則能打通上下的勁,但開胯很難。
3、用骨不用(肌)肉-行拳、盤架要慢練。慢才能體會內在的氣息運行、骨節的 催動。盤得這樣慢,是要體會“用骨不用肉”的骨骼的節節催勁;
4、同樣背和脊也容易混淆,力由脊發,往往做成背發。 不要誤會,叉劈開後並不意味著就是開胯了,開胯是傳統武術的不傳之密, 劈叉最大的作用是松筋, 展胯。 想練劈叉自己完全可以, 我不知道舞蹈是怎樣的, 武術裏的劈叉主要通過原地支撐下叉壓腿和平時的壓腿,溜腿來練,先壓腿,再 溜腿,然後下叉。
開胯有兩種解釋:①武術練功用語。即開活兩胯,操練髖關節的柔韌性和靈 活性,配合腿法動作而靈活轉使。主要方法有壓、搬、擺、轉等。以橫叉能坐地 者為"開"。②步型弊病之壹。做弓步時,後蹬壹腿之胯向外向後捌開,或稱"放 胯"。坐胯,為步型錯誤之壹。做馬步時,臀髖下坐,重心後移,迫使上體前俯, 以維持平衡。②馬步樁功訓練要領。即力坐(註)於兩胯而形不變,以求步固勢穩。 ③不動胯。螳螂拳嘗有"走腰不走胯"之說。
胯和襠是倆嗎事啦"襠"是倆腿所夾之角,而"胯"其實是骨盆之位的壹塊地域. 有沒有練過"摟膝拗步"啊?其中的提膝 開胯 出腳 ...,不是提襠啦.
襠和胯很容易混淆,且在隱私部位,難以示範。當時老師要求我們開胯,我 們也是在拼命開襠。馬步開橫襠,弓箭步開直襠。開襠使下盤穩固。開胯則能打 通上下的勁,但開胯很難。 同樣背和脊也容易混淆,力由脊發,往往做成背發。
老師的文中就有秘訣啊:“我壹下子明白了馬步的含義,找到了感覺,既圓 襠又夾緊,既下沈又上拎。可以說內家拳就是找感覺的拳,感覺找對了,就會突 飛猛進,感覺找不到,只能形似。比如,在盤架子中做陳式太極拳單鞭勢、斜形 拗步勢、前膛拗步勢時,右(左)膝外展旋轉,以身領手,丹田運轉,勢子結束 時兩膝微微內合,使胯撐開,上下相隨,外形如城墻之拱門,達到了“胯撐襠圓” 的要求。 ——這個帖子重新讀來,又有新的體會
太極拳之“胯”來源:少林與太極 200805 諸多太極拳理論中,對於太極拳中 胯的問題歷來強調不多, 對胯的重要性也鮮有提及, 往往籠統稱之為“腰際”、 “腰 襠”、“腰隙”或者“腰胯”。即便如此,也是強調“腰”的作用,對胯幾乎忽略不提。 其實,這是太極拳修煉的壹大誤區。 這裏,我們首先要理清壹個概念,腰 胯的“腰”是指人類身體臀上肋下中間部分;而“胯”是指人類骨骼的壹部分,即胯 骨,它是組成骨盆的大骨,左右各壹,由髂骨、坐骨和恥骨組成,統稱為髖骨。 因此,腰和胯是人體兩個不同部位的稱謂,其含義也不同。腰體現在外,而胯則 隱藏於內。 正因為胯的隱蔽性, 前人在闡述太極拳要求時往往對其不詳細說或者 說不清。但是太極拳真正發勁打人力量的來源就是胯骨。所以,拳師界有“傳拳 不傳胯”壹說,將胯的練法和用法當作珍貴的看家功夫,不輕易傳人。